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胞浆内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是近4年来治疗严重男性不育症的重要进展,其成功超越了传统的体外受精(IVF)及其它显微外科受精技术。回顾性复习1994年~1995年在私人的社区IVF中心进行的75例ICSI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体外受精(IVF)及卵细胞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结果已有显著提高,用控制超促排卵(COH)结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广泛应用于治疗原因不明性不孕症已被人们认为,但治疗几个周期为最佳方案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为探讨在IVF/ICSI治疗前做几个周期的COH/IUI为最佳,对不孕限≥4年的594例原因不明性不孕症患者进行研究。原因不明性不孕症诊断标准为:月经周期规律,黄体中期孕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常规体外受精失败患者卵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不育的有效方法。也有医师将它用于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对以往常规IVF全部卵母细胞不受精的患者再次进入IVF周期时部分卵母细胞进行常规IVF,部分进行ICSI,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借助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出生的子代与其他精子ICSI/体外受精(IVF)子代的出生缺陷情况。方法:将接受ICSI/IVF治疗的237对夫妇生育的300例子代按ICSI/IVF当日精液情况和受精方式分为附睾/睾丸精子ICSI组(A组,患者92例,子代118例)、严重少/弱精子ICSI组(B组,患者84例,子代106例)、非严重少/弱/畸形精子ICSI组(C组,患者35例,子代42例)、正常精子IVF组(D组,患者26例,子代34例)。对召回现场随访的子代进行出生缺陷病史询问、超声检查和无精子症因子(AZF)基因检测。结果:受访子代平均年龄为33.1±20.3(4~84)个月,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7%(5/300),总出生缺陷率为4.7%(14/300),4组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5.1%(6/118)、3.8%(4/106)、2.4%(1/42)和8.8%(3/3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2个家庭AZF基因检测显示B组有3对父子存在同样位点的AZF基因微缺失。结论: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等严重男性不育症患者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其他较好精子或正常精子IVF子代相比无明显增加,AZF基因检测没有新增缺失位点和新增缺失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19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ICSI治疗结局,并以因男方少弱精子症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133个周期为对照组。结果: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补救性ICS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性ICSI组优胚率显著高于补救性ICSI组(P<0.05);补救性ICSI组受精率(48.9%)、优质胚胎率(29.2%)、植入率(0%)、妊娠率(0%)、分娩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6.6%、21.2%、45.1%、39.1%);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分娩率分别为55.4%、8.8%、21.1%、15.8%,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优质胚胎率后续性ICSI组(44.2%)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ICSI能避免受精失败,但是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受到卵母细胞隐匿性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20年随着IVF和ICS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包括女方输卵管阻塞、男方少弱精子症、阻塞性无精子症和某些非阻塞性无精子等因素造成的不孕),而精液冷冻技术结合ICSI和IVF所进行的辅助助孕手段,更进一步拓宽了不孕不育的治疗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一些男性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助孕当天来医院取精进行IVF或ICSI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使得一些暂时不想要孩子的男性在自己身体状况好时将精子冷冻日后行IVF或ICSI助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青欣  王迪  王霞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7):522-526
目的:探讨精子DNA完整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190对不孕症夫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梯度洗涤及上游法处理精子,检测处理前后的DNA碎片指数(DF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DFI预测IVF-ET受精率的阈值将患者分为高DFI组和低DFI组。比较两组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的助孕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1)DFI预测IVF受精的AUC为0.559(95%CI 0.501~0.617),最大约登指数对应阈值为25%。患者分为高DFI组[≥25%,59对夫妇(IVF 24对,ICSI 35对)]和低DFI组[25%,131对夫妇(IVF101对,ICSI 30对)]。经过密度梯度洗涤及上游后精子DFI显著降低(17.9%vs 1.9%,P0.01)。(2)无论IVF还是ICSI周期,两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9.7±17.3)%vs (21.8±19.1)%,P0.01;(28.5±18.3)%vs (13.6±10.9)%,P0.01]。在IVF周期中,低DFI组受精率[(84.0±15.9)%]明显高于高DFI组[(76.3±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ICSI周期中,两组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8±19.9)%vs(76.2±20.1)%,P0.05]。(3)两组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DFI患者的精子活力明显降低,密度梯度洗涤及上游后可显著降低精子DFI。高DFI患者可通过ICSI提高受精率,但是DFI对于IVF/ICSI胚胎发育以及临床结局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接受常规体外受精技术(IVF)及卵胞浆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治疗后妊娠的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妊娠及产科结局,从而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妊娠的5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SI组受精率明显高于IVF组,IVF和ICSI两组早期胚胎发育情况、产科结局、围生情况及出生后婴儿的健康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与常规IVF相比,ICSI并不增加胎儿畸形率及新生儿并发症,但仍需要长期的大量的随访以排除可能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精子功能检测对选择IVF或ICSI治疗不育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价了精子功能检测对选择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精子注射(ICSI)治疗不育症的临床意义。精子功能缺陷所导致的精子与透明带结合反应(即透明带结合、透明带诱发顶体反应和透明带穿透)异常是IVF受精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常规精液分析中,精子形态学测定对预测精子受精能力最有价值,但精子形态学评估则是最难做准确和稳定。IVF受精失败的卵子是很有用的生物材料,可用来测定精子形态和顶体功能。人卵透明带有选择性地与正常形态和完整顶体的精子相结合。透明带诱发顶体反应与精子穿透明带的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在不明原因不育症患者中,约25%的不育原因可能是透明带诱发顶体反应缺陷或低下所引起。在严重畸形精子症(正常形态率≤5%)、少精子症的不育病人中,精子与透明带结合异常比率很高。因此,临床上应把这些有精子缺陷,尤其是会影响精子与透明带结合的患者检测出来,采用ICSI治疗,避免这些病人用IVF治疗而导致很低的受精率。精子形态学分析和精子与透明带结合试验有助于临床选择IVF或ICSI治疗不育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精子来源及不同授精方式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499例患者499个取卵周期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精子来源不同分为供精IVF(D-IVF)组和夫精IVF(H-IVF)组,按授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和ICSI组,ICSI组按精子来源分为新鲜精液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比较不同精子来源及授精方式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结果:① D-IVF组和H-IVF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第3日和第5日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受精率较高(P0.05),但优质胚胎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55.11%vs 61.30%,P0.05),组间第3日卵裂期胚胎和剩余胚胎囊胚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稍低,无囊胚移植率较IVF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13%vs 65.32%,48.18%vs 55.39%,21.68%vs 13.20%,P0.05)。③新鲜精液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显著低于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P0.05),各组囊胚移植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IVF可获得H-IVF相似的结局,其剩余胚胎都有较高的发育潜能,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低于IVF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ICSI后获得的胚胎比新鲜精液精子ICSI后胚胎发育潜能高。针对不同的授精方式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剩余胚胎囊胚培养标准。  相似文献   

11.
Cohen首次将精子冻存于人、小鼠、仓鼠空透明带内 ,经复苏后 ,回收率可达 4 4 %~ 94 % ,复苏后精子对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行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ntracytoplasmicspermin jection ,ICSI)后 ,可获正常双原核卵[1] 。本研究利用人受精前未成熟卵、ICSI后受精异常卵及发育停滞胚胎的透明带 ,以保存睾丸精子及取精困难的少弱精症患者的精子 ,同时比较了不同来源精子的冻融耐受性。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精子取自接受ICSI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 ,因女方原因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 ET)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睾丸穿刺取精术(TESA)获得的微量精子经冷冻复苏后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因少、弱、畸形精子症行射出精子常规ICSI及非梗阻性无精子患者TESA获得的微量精子行新鲜或冷冻后ICSI治疗,共23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132个周期为常规ICSI精子组,63个周期为冷冻TESA精子组,43个周期为新鲜TESA精子组,比较3组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常规ICSI精子组获卵数(10.58±5.37枚)与冷冻TESA精子组(10.73±4.19枚)和新鲜TESA精子组(10.88±4.67枚)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TESA精子组的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47.62%、26.67%、6.67%)与常规ICSI精子组(48.48%、25.00%、6.25%)及新鲜TESA精子组(51.16%、22.73%、4.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睾丸穿刺取精术后对有活动精子的睾丸组织进行冷冻复苏行ICSI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也是治疗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不育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体外受精过程中受精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transfer,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有效手段。据估计,自1978年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全世界已诞生“试管婴儿”200多万名。在单精子卵母细胞浆内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injection,ICSI)技术出现前,常规IVF中约10%~20%不孕症患者发生全部卵子不受精(total fertilizationfailure,TFF)或受精率低下(<30%)。随着ICSI技术的日趋成熟,严重或中等程度男性不育常采用ICSI方式授精,获得与IVF接近的临床妊娠率,卵子不受精率有所降低,但常规IVF中仍存在10%~15%的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透明带结合后的精子行ICSI,是否可改善ICSI治疗结局。方法:选择上一周期IVF完全不受精者或男方为少、弱、畸形精子症而接受ICSI治疗的不育患者,共收录106对不孕夫妇,将其随机分成常规ICSI对照组和利用未成熟卵透明带上结合的精子进行ICSI的试验组,每组53例,分析比较ICSI结局。结果:试验组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使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临床妊娠率试验组(36%,19/53)与对照组(49%,26/5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种植率(29%)、多胎率(35.71%,10/26)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53%,2/19)(P<0.01)。结论:通过利用患者自体ZP结合的精子进行ICSI注射,能获取高质量胚胎和高种植率,这种改良的ZP结合ICSI方法或许能为今后ICSI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施行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的不孕症妇女基础焦虑状态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全面检索与研究目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原始研究。经两人独立提取数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并对计量资料进行合并。结果:①状态焦虑对IVF/ICSI妊娠结局有负性影响(WMD状态焦虑=-2.51,95%CI-4.58~-0.44);②特质焦虑对IVF/ICSI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WMD特质焦虑=2.57,95%CI-0.58~7.87);③漏斗图分析未提示不对称分布,故纳入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对IVF/ICSI的不孕症妇女,在开始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能改善治疗结局;小样本的研究合并后可以看出特质焦虑对IVF/ICSI妊娠结局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的周期行早期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常规IVF后6小时未发现明确双极体者判断为完全受精失败,予以早期补救ICSI,纳入早期补救ICSI组(204个周期),随机选择与早期补救ICSI组患者同一日或前一日因男性因素而直接进行ICSI的204例患者纳入ICSI组(204个周期)。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累计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累计活产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的单双胎比例、男女性别比例、出生体质量、出生缺陷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早期补救ICSI组与ICSI组的累计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累计活产率、新生儿性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早期补救ICSI组产妇的分娩孕周较ICSI组略长,双胎比率较ICSI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将分娩孕周分为单胎和双胎分别进行比较,则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早期补救ICSI组的活婴中出现1例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ICSI组的活婴中未发现出生缺陷。结论:早期补救ICSI没有增加胎儿流产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双胎率明显下降,怀孕周期略长,可作为常规IVF失败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源性及不同参数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源性精子、不同参数精子及冻融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接受ICSI治疗的510对不育夫妇共进行了517个周期,分为6组。射出精液少弱畸精子症组(A组)82例,共进行85个周期;射出精液严重少弱精子症组(B组)170例,共进行174个周期;附睾细针穿刺抽吸精子组(C组)108例,共进行108个周期;睾丸细针穿刺抽吸精子组(D组)71例,共进行71个周期;冻融射出精子组(E组)34例,共进行34个周期;冻融附睾睾丸精子组(F组)45例,共进行45个周期;比较其妊娠结局。结果:6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组患者的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源性精子、不同参数精子及冻融精子对ICSI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h,发现卵母细胞完全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25%,立即行ICSI再授精。结果:在24个常规IVF低于25%的周期中,共有197个未受精卵,其中159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159个,受精123个,最终形成胚胎96个,受精率为77.4%,卵裂率为78.1%,在22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由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胚胎组成),共有4例临床妊娠;在8个冷冻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有1例临床妊娠。在11个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中,共有89个未受精卵,其中78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78个,受精63个,卵裂51个,受精率为80.7%,卵裂率为80.9%,在10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共有2例临床妊娠;在2个冷冻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有1例单胎妊娠,妊娠早期流产。胚胎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胚胎完全来源于补行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0%。结论:ICSI可作为常规IVF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男、女性体内抗精子抗体(ASA)可以降低生育力,导致不育。但ASA介导免疫不育的关系非常复杂,目前认识仍有限。本文基于笔者30多年ASA的检测实践及以往文献审读,围绕ASA检测、ASA对睾丸精子发生、精索静脉曲张、流产的影响,以及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体外受精(IVF)、卵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治疗ASA不育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当前ASA的阳性率、抗体水平、一般治疗效果等问题提出看法,以期增进ASA与生殖效应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20.
常规IVF中受精失败相关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规IVF受精失败原因,以进一步提高IVF受精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IVF中受精率低下或受精失败患者的各种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结果:438个常规IVF取卵周期中,受精率≤25%的周期30个(A组)(6.85%)。其中12个周期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最终共20个周期进行了胚胎移植,但均未获得临床妊娠。与受精率正常的周期(B组)相比,A组精子密度、活率、a级精子比例、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MS)及分离后的精子活率、PMS比例、精子密度等均显著降低(P均<0.05)。组间的获卵数无明显差别,但A组MI期及GV期卵的数量明显高于B组(P<0.01)。其他受精失败因素包括对精子因素导致受精失败的7例在随后的周期进行ICSI,5例获得临床妊娠。结论:受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精液各参数下降及卵子发育不成熟是其主要原因;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的妊娠结局差;对于精子因素造成的受精失败,在以后的周期中行ICSI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