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观察2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改变及血脂康对其的影响,探讨血脂康调脂以外的动脉血管功能保护作用.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TM),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血脂康口服,12周后超声复查颈动脉情况.结果 6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组患者的IMT有明显变薄趋势[治疗前(1.13±0.21)mm,治疗后(0.95±0.13)mm,P<0.01].结论 国产调脂药血脂康具有较好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及替米沙坦组.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5~10mg/d和替米沙坦40~80mg/d.2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时,测定2组血压、hs-CRP及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2组在治疗后12个月,血压及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IM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有相似的降压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替勃龙治疗对绝经期妇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 100例绝经后妇女被分为绝经期治疗组50例,每天口服替勃龙(利维爱)2.5 mg;50例未进行激素治疗的作为对照组.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分别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 治疗组颈总动脉的IMT下降了27.1%,从治疗前的(0.73±0.18)mm(95%CI 0.68~0.78mm),下降到治疗后的(0.57±0.21)mm(95%C1 0.51~0.63mm)(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结论 替勃龙治疗后胆固醇、LDL降低,IMT变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少,认为有降低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珐:对120例维吾尔族患者的颈动脉系统进行超声检测.检测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根据IMT分为内中膜厚度正常组和内中膜增厚组(即IMT<0.9mm组和IMT≥0.9mm组),并抽血化验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尿酸,详细记录血压、体重指数。结果:内中膜增厚组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有关(P<0.05)。IMT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高龄、高收缩压和脉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是维吾尔族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及对照组80例,两组同期接受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进行血脂检查,并记录有无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心血管脑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有显著差异。糖尿病组IMT值为1.29±0.23 mm,对照组IMT值为0.88±0.12 mm,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测量颈动脉IMT,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外段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4例入院的病人行常规颈动脉彩超检查,在二维模式下重复测量三次颈动脉IMT厚度并取平均值后观察与高血压有无直接关系.结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厚度显著大于血压正常者,IMT增厚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IMT无增厚组,IMT增厚与高血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通过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临床检测及预防高血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65例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用厄贝沙坦组33例(降压组)和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组32例(降压降脂组),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后以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IMT。结果:两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良好,降压降脂组的TC和LDL较降压组的明显下降,降压降脂组的颈动脉IMT治疗后为(0.83±0.09)m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0.98±0.12)mm(P〈0.01),也低于降压组治疗后的(0.93±0.10)mm(P〈0.05);而降压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有效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心舒胶囊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益心舒组,治疗3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IMT平均值)、最大厚度(Tmax)、斑块面积.结果 益心舒组治疗后IMT平均值和Tmax均明显变薄,斑块面积显著缩小,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心舒胶囊能阻止IMT的进程,消退斑块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替米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高血压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万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30-31,44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高血压的疗效。方法45例高血压伴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组)患者使用替米沙坦40mg,po,qd×31w;43例高血压伴缺血性脑血管病(对照组)患者使用非洛地平5mg,po,qd×31w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治疗组颈动脉中膜增厚、斑块或血栓及颈动脉狭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应用替米沙坦1w后显著降压(P<0.05),31w持续平稳降压(P<0.01),降压总有效率1w为57%,31w达93%。结论替米沙坦有效调控血压抑制内皮功能异常和内膜增生反应,可保护血管内皮和改善血管重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通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CAS患者随机分为补肾通脉组、阿托伐他汀组各48例,分别用补肾通脉汤和阿托伐他汀干预6个月,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内斑块的类型、数量。结果:治疗后两组IMT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变薄、斑块个数明显减少(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脉汤有阻碍或延缓CAS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降压以外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方法:56例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情况。结果:5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8周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亦明显下降(P<0.01)。结论:替米沙坦除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外,尚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临床血生化指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压正常的早期2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另给予替米沙坦40 mg/d,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UAER〔(61±26)mg/L与(98±38)mg/L〕、HO-MA-IR〔(3.17±0.66)与(3.60±0.87)〕、血浆Hcy水平〔(11.7±2.9)μmol/L与(14.4±2.8)μmol/L〕显著下降(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颈动脉IMT〔(0.88±0.20)mm与(0.99±0.24)mm〕显著降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AER与Hcy(β=0.383,P<0.01)、病程(β=0.340,P<0.01)、颈动脉IMT(β=0.224,P<0.01)及HOMA-IR(β=0.201,P<0.01)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早期DN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IMT,减少UAER,具有独立于降压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是否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重塑. 方法对60例经过常规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以坎地沙坦为基础的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治疗24周,于试验前、试验结束后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和内径.结果 坎地沙坦治疗24周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小,内径增大,P值均<0.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应用以坎地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可改善动脉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无脂代谢紊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单用常规降压药物组(常规组,n=37)和常规降压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0 mg,睡前)组(联合组,n=39)。所有人选患者均在入选及随机治疗后8个月各测一次血压、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66.3±11.2,92.4±8.2)vs(133.6±9.8,85.5±6.1)mmHg和(165.6±10.5,91.5±6.7)vs(128.1±9.2,81.1±5.9)mmHg;联合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常规组大[(36.6±3.5,10.5±1.6)vs(33.1±2.2,6.5±1.3)mmHg,P〈0.05]。2)联合组治疗8个月后,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31.6±21.8)vs(23.2±19.8)mg/g、(0.95±0.32)vs(0.84±0.28)mm和2.35±2.13vs1.71±1.68,P〈0.01];而常规组治疗8个月后,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明显下降并进一步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未受药物影响、且未合并其他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及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检测 (ELISA法) ,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90例患者收缩压为 (150.16±9.18) mm Hg, 舒张压为 (99.92±6.32) mm Hg;颈动脉IMT为 (0.78±0.43) mm, 血清PDGF-BB为 (25.78±12.76) ng/m 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呈中度正相关关系 (r=0.483, P=0.000, P<0.001) .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中度正相关关系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强化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方法 98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并随机分为常规降脂治疗组(A组,n=48,予辛伐他汀20 mg/d)和强化降脂治疗组(B组,n=50,予辛伐他汀40 mg/d),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结果 B组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TC、TG、LDL及hs-CRP下降较A组更显著(P〈0.005), CIMT降低较A组更显著(P〈0.01),颈动脉斑块2、3级显著减少(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影响和降压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1次/d,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增高(P〈0.01),而醛固酮含量则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肾素活性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替米沙坦降压安全有效,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从2008-10~2009-10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健康体检者和心内科住院病人中筛选正常人群、高血压病人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IMT为0.97mm±0.12mm,高血压组IMT为1.08mm±0.16mm,P=0.0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人中有4人发生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组有17人发生颈动脉斑块P=0.00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厚度明显正相关,积极控制血压对于减少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降压治疗及护理干预(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或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与适当调脂(小剂量辛伐他汀)综合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内皮功能、左心室重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入选50~79岁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及D组,A组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2.5 mg/d)+替米沙坦(40 mg/d);B组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半片/d1);C组在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基础上加小剂量辛伐他汀;D组在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基础上加小剂量辛伐他汀。A组及B组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各检查1次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C组及D组患者在联合降压治疗(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或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基础上适当调脂(小剂量辛伐他汀10 mg),测定治疗12个月前后血浆ACE活性、AngⅡ浓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经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检查的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所有患者均给予精细的护理干预。结果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治疗组(A组)的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在治疗12个月后显著下降(P<0.05),而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P<0.01);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治疗组(B组)治疗12个月后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P<0.05)。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及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治疗组+小剂量辛伐他汀(D组)患者用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LDL胆固醇、ACE活性、AngⅡ浓度、LN显著下降(P值均<0.01)。C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或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治疗12个月后,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显著逆转;对左室肥厚、动脉内皮功能的作用,替米沙坦优于复方阿米洛利。小剂量辛伐他汀对防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精细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起着促进作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