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计算,发现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一次服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量要大,再从原文的证侯与病机分析,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表郁程度较桂枝麻黄各半汤为重,两方的关系与主流认识基本相反.两方的病机均是正虚而微邪在表,因此治法上需要小发汗以防过汗伤正,而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则比较接近桂枝汤.  相似文献   

2.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6,26(11):9-10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对于此条病机的解释,历版中医教材都认为是表郁轻证,兼有内热,和大青龙汤病机相同而症状轻微,并解释“此无阳也”为阳气不足,“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应当接在“热多寒少”之后,  相似文献   

3.
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主治太阳病表郁轻症之方。《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第25条方义中有“本方(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2比1用量的合方,较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力更微”之说,果真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力小吗?  相似文献   

4.
桂麻复方临证析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桂麻复方指《伤寒论》太阳病篇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三方 ,用治太阳表证介乎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之间 ,而不宜独用桂枝汤或麻黄汤之证候者。三方主治同中有异 ,各有侧重。笔者习用三方治疗多种疾病 ,今举验案 4则 ,浅析其证治如下。1 荨麻疹陈某 ,女 ,4 6岁 ,1990年 9月 2日诊。全身散发风团 ,瘙痒 1月余。曾服西药赛庚啶、息斯敏等无效 ,近日又增脘痛。诊见全身散在红白相兼风团及抓痕 ,六脉细、右浮紧、左沉紧 ,舌淡苔薄白。证属风寒久羁 ,营卫不调 ,兼中虚寒饮。治宜解表兼和中之法 ,用桂麻各半汤增白芍之量…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追根溯源,不离“风邪”“表虚”“表郁”三因;病机以表虚营卫失和为本,风邪乘虚外袭为标,“风邪”“表虚”与“表郁”交互出现。《伤寒论》中的部分经方运用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入手,从“风邪”“表虚”“表郁”的角度,判断疾病的邪盛正虚程度,论述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四首经方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表郁轻证之代表方,以其量为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而名[1]。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应用广泛,越婢汤临床报道见于  相似文献   

7.
宋本《伤寒论》第27条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古今医家对本条的注释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三:①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是绝对禁忌发汗还是可取微汗;②“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八字应在“热多寒少”之后,还是应在条文句末;③“越婢”究竟是“越脾”还是传写之误,抑或其它。  相似文献   

8.
1.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一说,应做何理解?根据什么? 答: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系指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之麻黄汤为发汗解表之峻剂,只能用于无汗发热恶寒之表实证,而不可用于有汗发热恶寒之风寒表虚证。但是,麻黄经过适当配伍之后,亦可用于有汗之证。如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二方之主证皆有汗出。分析此种汗出不是表虚自汗,乃因热邪所迫。故二方皆配用石膏,即能清解邪热;又能减弱麻黄之发汗力。这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10.
<正> 桂枝二越婢一汤之条,诸家理解不同,尤在泾认为本方是伤寒发汗之变法.他认为无阳与亡阳不同.无阳者,阳内陷而不用,其源在胃.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须发汗,然脉微弱是阳无气矣,无阳则津不化而汗源竭矣,故用桂枝二分,生化阳明,越婢一分,发散邪气.章虚谷认为本条经文的“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应接在“热多寒少”之后.既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则不得再行发汗.主张把“不可发汗”作煞句读,应理解这是仲景示人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之证;而麻黄汤用于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之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用于在表之邪气郁阻稍重,表现为寒热一天可以发作两、三次,治疗可以小发其汗;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表证更轻,恶寒一日发作不超过两日,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桂枝各半汤更弱;桂枝二越婢一汤为小寒闭表而兼有轻微的郁热烦躁,其治疗为辛温微汗,兼清郁热。太阳蓄水证和蓄血证均为太阳腑证,都有少腹的症状。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无关乎气化的问题,所以小便利,而太阳蓄水证是病在气分,气化不利导致小便不利。蓄血证有如狂或者发狂之证,蓄水证有口渴,消渴之证。那么对于一类既有蓄水又有蓄血证的病证,可以把五苓散和抵当汤联合应用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对于难以潜药用方的证型,可以考虑经方的联合应用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姜建国主编《伤寒论教材》中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微弱"的相关"词解"和"此无阳也"相关"释义"的不妥之处。方法:结合仲景原文及伤寒大家之论,对比《伤寒论》第23条、27条、38条,并参考《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伤寒论教材》"脉微弱"及"此无阳也"的认识进行辨析。结果:《伤寒论》第27条"脉微弱"之"微"绝非"微微、略微"之意,而是指"微"为阴脉,为阳气不足;"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意在强调阳虚不可发汗。结论:此教材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之"词解"及"释义"存在谬误,《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之认识更接近第27条"脉微弱"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从桂枝二越婢一汤到大青龙汤的比较分析,可知越婢汤当属太阳温病的代表方。太阳温病是由于表气郁滞最甚,郁而化热而成的表热证,证侯当见发热而渴,无汗或汗出不畅。从石膏配伍的多首方剂,可看出温病的演变过程,而太阳温病见"不恶寒",实与太阳病提纲并无矛盾,不恶寒是太阳病逐渐传变为阳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是由桂枝汤加附子1枚组成。其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该方配伍严谨.笔者临证用于治疗盗汗、隐疹等,亦获良效。1黎明盗汗温姓女,40岁,患盗汗年余,其特征为每于黎明欲醒之时,上半身凉汗出而畏寒,醒转即止,其人平素易患感冒、神疲乏力,舌淡苦薄白。脉浮缓而弱。辨证属表阳虚表.卫表不固。黎明之时属阴气渐退,阳气始生.因其卫阳亏乏,失其固护,致阴液泄漏于外而出现表阳亏虚盗汗证,并非阴虚所致。故拟扶助卫阳,固表极汗之法,方…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表寒里热型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1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组93例,对照组38例。经治疗2天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论: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治疗表寒里热型感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金成  刘莎 《河南中医》2014,34(2):193-194
仲景汗剂一般只煎煮一次,分三次服用,少数微汗轻剂分两次服用,遵"少量多次,覆取微汗,不拘次数,中病即止"之原则。桂枝麻黄各半汤虽然按1/3剂量比配方,但是,通过改变服药次数,可以实现全量比、半量比、1/3剂量比之不同方剂,使桂枝麻黄各半汤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各半汤"方。桂枝二麻黄一汤通过改变服药次数,能够形成桂枝二麻黄一1/3剂量配方和1/9剂量配方两个方剂。说明医圣仲景不仅深谙医理,同时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在数学运算能力方面亦有很深造诣。  相似文献   

18.
许志强 《陕西中医》1996,17(2):86-86
<正> 麻黄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医家临床必不可少和不可多得之要药。笔者临床运用此药,有些独特心得,认为麻黄发汗逊于桂枝,现陈述于下,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麻黄发汗逊于桂枝 麻黄:苦、辛、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等功用。自《伤寒论》一书中收载麻黄汤方后,历代本草都记述麻黄的发汗作用远较桂枝为强。《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至今医家均持麻黄为发汗峻药之观点,且认为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有仅用1剂,不用2剂;有畏麻黄,而速之高阁。唯恐其发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有6方,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表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皆以石膏清热释之,认为在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扭转麻黄的药性,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从两药的用量比例不同,细绎仲景组方原意。  相似文献   

20.
桂枝新加汤方 ,即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 62条 :“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 ,为临床常见 ,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 ,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 ,身痛自愈。若发汗后 ,仍身疼痛 ,脉象浮紧或浮缓 ,乃是发汗未彻 ,表邪未尽 ,仍当汗法治疗。今发汗后 ,身痛不减 ,却现沉迟之脉 ,显非风寒表证 ,而系汗出过多 ,津液损耗 ,气阴两伤 ,营血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其脉沉迟者 ,亦为气营不足 ,不能升举充盈脉道之故。可见本证与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