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Treg、Th17细胞及Treg/Th17比率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免疫炎症。方法:收集41例HBeAg阳性CHB患者、29例HBeAg阴性CH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和Th17细胞(CD3+CD8-IL-17+)的频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结果:CHB患者Treg和Th17细胞的频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reg/Th17比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HB患者Treg细胞频数与TBil、DBil和AST呈正相关(P<0.05),Th17细胞与以上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HBeAg阳性CHB患者Treg/Th17比率与TBil、DBil和ALT呈正相关(P<0.05),且随病情进展Treg/Th17比率呈上升趋势(P>0.05),TGF-β1则明显升高(P<0.05);HBeAg阴性患者Treg/Th17比率与ALT呈负相关(P<0.05)。综合治疗平均2个月后,HBeAg阳性患者Treg/Th17比率仍与TBil保持正相关(P<0.05)。结论:Treg细胞和Treg/Th17比率与CHB患者的肝功能具有良好相关性。监测Treg、Th17细胞及其比率,有助于反映CHB患者肝组织的免疫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γδT细胞、Th17细胞和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γδT细胞、Th17细胞和IL-17在CHB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本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20例、CHB轻度患者20例、CHB中和重度患者20例、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4、CCR6、CXCR3的表达,分析CCR4、CCR6、CXCR3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CHB患者(CHB组)及15名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CCR4、CCR6、CXCR3的表达,与ALT、TBil、HBV 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组CD4+ Th17细胞CCR4、CCR6、CXCR3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CD8+ Th17细胞CCR4、CCR6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4、CCR6表达水平与ALT、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与TBil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表面CCR4、CCR6表达增高,与炎症程度相关,可能涉及Th17细胞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中CD4+ Foxp3+ Treg/Th17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5例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40例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HBV carriers,AsC)及3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RT-PCR和ELISA检测外周血CD4+ Foxp3+ Treg/Th17细胞百分率、核转录因子foxhead winged-helix box protein 3 (Foxp3)/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t (RORγt) mRNA的表达以及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31,TGF-β1)/IL-17的水平.结果:AHB组患者CD4+ Foxp3+ Treg/CD4+T细胞百分率、Foxp3 mRNA及TGF-β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CD4+ IL-17 +/CD4+T细胞百分率、RORγtmRNA及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患者CD4+ Foxp3+ Treg/CD4+T细胞百分率、Foxp3 mRNA、TGF-31水平及CD4+ IL-17 +/CD4+T细胞百分率、RORγt mRNA、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C组患者CD4+ Foxp3+ Treg/CD4+T细胞百分率、Foxp3 mR-NA、TGF-β1水平及CD4+ IL-17 +/CD4+T细胞百分率、RORγt mRNA、IL-17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不同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失衡,Treg/Th17细胞可能与HBV感染的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60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免疫耐受期组、免疫清除期组和非活动期组,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另收集21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恩替卡韦治疗6个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IFN-γ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反比,IFN-γ/IL-4比率与HBV DNA载量和血清ALT水平均呈反比。此外,从免疫耐受期到非活动病毒携带期,T细胞的IFN-γ水平逐渐增加、IL-4水平逐渐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免疫耐受期患者的T细胞表达IL-4增加且IFN-γ减少,到非活动携带期其细胞因子表达逐渐恢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均明显降低,同时其外周血CD8~+T细胞的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率均明显增加。结论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细胞的IFN-γ和IL-4发挥双向调节作用,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CHB患者98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入组本研究,依据HBV感染后的自然史将CHB患者分为免疫清除期患者(活动组)和非活动期患者(非活动组),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清IL-2、IL-4、IL-6、IL-8、IL-10、GM-CSF、IFN-γ和TNF-α水平,并分析各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和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除IL-10以外,IL-2、IL-4、IL-6、IL-8、GM-CSF、IFN-γ和TNF-α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活动组IL-2、IL-4、IL-8、GM-CSF、IFN-γ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活动组IL-2、IL-6、IL-8、GM-CSF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活动组IL-4、IL-8和IFN-γ水平低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IL-6、IL-8与ALT、AST、TBil之间显著相关(P<0.05);而其余细胞因子与生化指标、HBV-DNA载量和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的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其中免疫清除期以炎性细胞因子升高为主,非活动期以抗炎和Th1型细胞因子升高为主,因此,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对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35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的水平和对Th17细胞的影响,为阐释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和炎症应答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7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入组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IL-35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比例。应用重组人IL-35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观察Th17细胞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观察抗病毒治疗后IL-35和Th17细胞水平变化。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35水平(72.95pg/ml±15.71 pg/ml)较健康志愿者(46.35 pg/ml±13.71 pg/ml)显著升高(P0.000 1),且与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P0.000 1)。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HBV表位肽诱导Th17细胞比例(1.52%±0.46%)较健康志愿者(0.03%±0.01%)显著升高(P0.000 1),但非特异性Th17细胞在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1.66%±0.42%vs 1.43%±0.43%,P=0.089)。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前,重组人IL-35刺激可显著降低慢性乙肝患者HBV表位肽诱导Th17细胞的比例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和IL-22)的水平。而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35水平,但对HBV表位肽诱导Th17细胞的比例无显著影响,同时,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重组人IL-35刺激对慢性乙肝患者Th17细胞和Th1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结论 IL-35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免疫耐受和病毒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8.
HBV感染类型多样,是我国引起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慢性无症状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tier,AsC)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群。TH细胞在HBV相关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能特异性促进TH1细胞发育,通过其诱导产生IFN-γ而发挥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HBV感染者血清IL-12水平,了解其在不同HBV感染中的可能存在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期患者DNA载量与外周血细胞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及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HBV感染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感染的自然史分期准则分为免疫耐受期组(n=32)、免疫清除期组(n=45)、低复制期(n=23)和再活动期组(n=17).比较各组患者的HBV-DNA载量、外周血AFP、GP-73和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HBV感染患者HBV-DNA载量与AFP、GP-73和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评估AFP、GP-73和Th1/Th2细胞因子诊断预测HBV感染再活动期的价值.结果 不同HBV感染时期患者的HBV-DNA载量、AFP、GP-73、Th1、Th2和Th1/Th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HBV-DNA载量、AFP、GP-73和Th2表达水平比较,免疫耐受期组>免疫清除期组>再活动期组>低复制期组(P<0.05);Th1、Th1/Th2水平比较,免疫耐受期组<免疫清除期组<再活动期组<低复制期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患者的HBV-DNA载量与AFP、GP-73呈正相关,与Th1/Th2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GP-73及Th1/Th2细胞因子对预测HBV感染再活动期均具有诊断价值(P<0.05),且GP-73的诊断价值高于AFP和Th1/Th2(P<0.05).结论 不同HBV感染时期患者的HBV-DNA载量、外周血AFP、GP-73及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各不相同,患者HBV-DNA载量与AFP、GP-73和Th1/Th2存在明显相关性,AFP、GP-73和Th1/Th2可作为预测HBV感染再活动期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和CD4+IL-17+T细胞(Th17细胞)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并探讨Th17/Treg平衡在CHB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CHB住院患者(CHB组)60例,其中35例轻中度CHB患者(CHB-LM),2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SHB),同时选取21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HC)。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Treg的细胞频数,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IL-17、IL-23、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HC组相比,CHB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及TGF-β1浓度明显增高。Th17/Treg比值变化显示,与HC组相比,在CHB组中该比例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与CHSB组相比,在CHB-LM组中该比值明显降低。结论 Th17细胞/Treg的失衡是造成慢性乙型肝炎病程演变的重要因素,检测Th17细胞/Treg比值变化对疾病发展的早期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处于不同自然史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表达的变化,探讨抑制性受体LAG-3在T细胞的表达变化与处于不同自然史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 Ag)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处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为免疫耐受期(IT)患者24例、免疫清除期(IC)32例和非活动或低复制期(LR)患者31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HC)。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表达LAG-3的比例;免疫分析法、生化分析法和PCR分别检测患者肝脏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组间T细胞LAG-3表达率的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各期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LAG-3表达阳性率与血清ALT、HBV DNA和HBe A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LAG-3+CD8+T细胞的比例较HC组显著增高,且处于IT期的患者外周血LAG-3+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IC期或LR期患者及HC组。处于IC期患者外周血LAG-3+CD8+T细胞和LAG-3+CD4+T细胞比例与患者血清中AL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IT组患者外周血LAG-3+CD8+T细胞和LAG-3+CD4+T细胞比例与血清中HBe Ag呈正相关。然而,不同自然史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LAG-3+CD4+T细胞比例和LAG-3+CD8+T细胞比例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LAG-3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高表达,尤其是IT期患者CD8+T细胞高表达,可能是造成CD8+T细胞功能低下、HBV在肝脏长期复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阐明HBV 感染不同阶段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法:分别构建了我国最高频等位基因HLA鄄A*0201 三种常见抗原肽表位(HBVcore18-27、pol575-583、env335-343)四聚体复合物,并用这些四聚体检测HBV 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LA-A*0201 限制性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的频率、功能及CD127 的表达。结果:在大多数自限性HBV感染者的PBMCs 中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的频率和增殖能力都高于慢性HBV 感染者。在低病毒载量的免疫低复制期抗原特异性CD8+ T 的数量和在高病毒载量、肝脏损害免疫清除期及免疫耐受期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频率是相似的,同病毒定量及ALT 水平无显著相关性。慢性HBV 感染者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增殖能力和病毒滴度呈反比。在自限性HBV 感染患者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分泌IFN 的功能明显高于慢性HBV 患者,在免疫耐受期基本丧失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HBV 感染后不同免疫状态的HBsAg 水平不同,免疫耐受期最高,其次为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低复制期的最低。而且随着HBsAg 水平下降,同HBV DNA 的相关性也逐渐下降。慢性HBV 感染者中CD8+ CD127+ T 细胞要低于对照组及自限性感染组,特别是在HBeAg 阳性的免疫耐受期及免疫清除期组患者中CD8+ CD127+ T 细胞比例更低。结论:慢性HBV 感染中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频率不是决定免疫应答的唯一因素,慢性乙肝患者体内记忆性的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并未被完全清除或缺失,这为治疗性疫苗和免疫恢复治疗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肝组织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例免疫耐受期及12例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oxP3的表达,6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 FoxP3阳性信号位于淋巴细胞胞核内,阳性细胞主要聚集在汇管区,肝窦内亦可见散在单个淋巴细胞呈阳性.在免疫耐受期及免疫清除期患者肝组织中FoxP3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加(P<0.01),免疫清除期患者肝组织内Fox P3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患者(P<0.01).免疫清除期患者肝组织中FoxP3阳性标记指数与ALT、HBeAg及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两组相比,在年龄、ALT、TBIL、PTA、HBeAg及HBV-DNA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组织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慢性化和抑制免疫,控制肝脏炎症反应方面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分泌的IFN-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方法:收集119例慢性HBV感染肝病患者,其中CHB患者57例,LC患者40例,HCC患者22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HC) 27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NK细胞及IFN-γ~+NK细胞比例,CBA细胞因子(IL-10、IFN-γ、IL-2、IL-4、TNF及IL-5)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结果:CHB、LC、HCC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比和血清中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HC组, CHB、HCC患者外周血Treg绝对数值显著高于HC组(P0.05),CHB、LC及HCC患者Treg与IL-10呈正相关(P0.01,r=0.564;P0.05,r=0.426;P0.05,r=0.476)。NK细胞绝对数、IFN-γ~+ NK细胞百分比及血清中IFN-γ含量在CHB、LC、HCC组中均显著低于HC组(P0.01)。同时CHB患者组IFN-γ~+NK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血清IL-10水平均负相关(P0.05,r=-0.618;P0.05,r=-0.635),血清IFN-γ水平亦与Treg负相关(P0.01,r=-0.342);LC患者中,外周血中NK细胞绝对数值与Treg细胞比例负相关(P0.05,r=-0.317),IFN-γ~+NK细胞比例与血清中IL-10水平负相关(P0.05,r=-0.514);HCC患者组IFN-γ~+NK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血清IL-10水平均负相关(P0.01,r=-0.676;P0.01,r=-0.615)。结论:CHB患者及其进展疾病如LC和HCC外周血IFN-γ~+NK细胞比例与Treg比例、血清IL-10水平负相关,提示Treg和IL-10参与抑制IFN-γ~+ NK细胞可能是慢性HBV感染及其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逆转Treg及IL-10所致的免疫耐受,将会有力提高NK细胞抗HBV慢性感染及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和CD4+IL-17+T细胞(Th17细胞)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并探讨Th17/Treg平衡在CHB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CHB住院患者(CHB组)60例,其中35例轻中度CHB患者(CHB-LM),2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SHB),同时选取21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HC)。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Treg的细胞频数,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IL-17、IL-23、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HC组相比,CHB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频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及TGF-β1浓度明显增高。Th17/Treg比值变化显示,与HC组相比,在CHB组中该比例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与CHSB组相比,在CHB-LM组中该比值明显降低。结论 Th17细胞/Treg的失衡是造成慢性乙型肝炎病程演变的重要因素,检测Th17细胞/Treg比值变化对疾病发展的早期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s, NK)细胞是淋巴细胞的重要组成,属于固有免疫的一部分。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过程中,NK细胞既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同时又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对于NK细胞在HBV感染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方法该研究比较了49例慢性HBV感染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phase,IC)、32例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30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phase,IT)患者及13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 HC)的外周血NK细胞、CD56bright群、CD56dim群和NK细胞表面受体IFNAR2、NKp46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因子IL-10、TGFβ1、IFNα2、IFNγ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与ALT、HBV DNA的关系。结果IC和AHB组CD3-CD56+NK细胞频数降低,主要发挥细胞毒作用的CD56dim群的频数也减少,而主要分泌IFNγ的CD56bright群却升高。不一致的,外周血IFNγ含量却没有相应升高,相反,还明显降低。与HC组比,在IT组并没有发现NK细胞及其亚群频数的明显改变。可抑制NK细胞产生IFN-γ的IL-10在IC和AHB组升高,同样升高的还有另一种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IC组IFNα2分泌增加而且NK细胞IFNAR2的表达上调。IT组虽然NK细胞IFNAR2表达上调,但是外周血IFNα2分泌量明显不足。AHB组IFNα2分泌水平和健康对照相近。ALT与HBV DNA在IC患者呈负相关,在AHB组呈正相关。IC组HBV DNA含量与IFNAR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K细胞在免疫清除期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受到抑制,这种抑制可能有助于减轻肝脏损伤。在免疫清除期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被保存,但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受损。免疫耐受期患者可能是IFNα2分泌不足,不能有效的激活NK细胞,导致HBV长期存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清除可能依赖非IFNα2途径。ALT可作为评估免疫清除期患者免疫清除HBV水平的指标。急性HBV感染时,病毒的快速扩增可能是导致肝脏损伤的机制。另外,在免疫激活时,HBV可能刺激NK细胞上IFNAR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可溶性可诱导共刺激分子(sICOS)和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的蛋白水平,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80例CHB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血液上清.根据HBsAg和HBeAg测定值,将CHB患者分为HBeAg(-)和HBeAg(+)两组;并将HBeAg(+)组分为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用ELISA法检测以上研究对象外周血上清中sICOS和sPD-1蛋白浓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中ICOS、PD-1和PD-1△ex3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相比,sICOS在CHB患者中均增高(P<0.05);而sPD-1仅在HBeAg(+)组显著增高(P<0.01),其中免疫清除期比免疫耐受期患者增高更明显(P<0.05).CHB患者的sPD-1与AST呈正相关(P<0.01);且HBeAg(+)组的sPD-1与ALT呈正相关(P<0.01);CHB患者的sICOS与HBV-DNA呈弱的负相关性(P<0.05).活化前,两组CHB患者的ICOS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sICOS和sPD-1在CHB患者的血清中均异常增高,提示sICOS和sPD-1可能参与了CHB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周血中3个CD4~+Foxp3~+T细胞亚群在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中频率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离来自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以及健康对照(Health)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3个CD4~+Foxp3~+T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比例,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同时将CD4~+CD25~+Foxp3~+Treg作对比分析。结果CD4~+CD45RA~+Foxp3~(lo)(静息态Treg)频率在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别;CD4~+CD45RA~-Foxp3~(lo)(非Treg)频率在CHB组和AsC组间无明显差别,但两组相对Health组明显升高;CHB组CD4~+CD45RA~-Foxp3~(hi)(活动态Treg)明显高于AsC组和Health组。在CHB和AsC病例中活动态Treg与HBV病毒载量,HBeAg状态均无显著相关性。在CHB病例中活动态Treg与ALT水平不相关。结论相当比例的不具抑制功能的Foxp3~+T细胞可能混杂在CD4~+CD25~+Foxp3~+Treg的分析中,因此活动态Treg比CD4~+CD25~...  相似文献   

19.
刘光亮  周小兰  陶鹏 《免疫学杂志》2014,(7):623-627,635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Treg细胞失衡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ACLF患者31例,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基线、7、14、21、28 d外周静脉血Th17、Treg细胞频率,并分析其与肝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23例健康体检者(HC)作为对照。结果 1)在治疗基线时,ACLF组和CHB组Treg细胞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ACLF组的Treg细胞表达低于CHB组(P0.05),Th17细胞在CHB组、ACLF组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7/Treg比值在ACLF组和CHB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Th17/Treg比值在ACLF组高于CHB组(P0.01)。2)ACLF存活组中Th17细胞表达、Th17/Treg比值随着病程逐渐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Treg细胞的表达逐渐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ACLF死亡组中Th17细胞表达、Th17/Treg比值逐渐升高并持续处于较高水平,Treg细胞表达持续处于较低水平。3)在CHB组和ACLF组中总胆红素与Th17/Treg比值呈正相关,凝血酶原活动度与Th17/Treg比值呈负相关,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Th17/Treg比值无相关性。谷丙转氨酶与CHB组的Th17/Treg比值呈正相关。结论 Th17/Treg细胞数量严重失衡可能是ACLF发生的原因之一,Th17/Treg比值有望成为判断ACLF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内毒素对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而探讨其各自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无菌收集HB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浆、血清,以鲎试剂法测定血浆ET水平,同时测定血清补体活性及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分析ET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 CHB患者IL-4与IL-10水平明显升高,IL-2、IL-12和IFN-γ水平明显降低;ET阳性组患者IL-4与IL-10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IL-12水平在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ET与AP5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H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主要表现为:Th1类细胞因子减少而Th2类细胞因子增加,ET主要影响Th2类细胞因子,进而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