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髓系细胞中TGF-β1基因敲除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引发的小鼠结肠炎发病进程的影响以及与神经肽因子的关系。方法 TGF-β1+/+LysM-Cre及TGF-β1f/fLysM-Cre小鼠分别分成2组,饮用无菌水的小鼠命名为TGF-β1+/+LysM-Cre water及TGF-β1f/fLysM-Cre water;饮用含2%DSS无菌水的小鼠命名为TGF-β1+/+LysM-Cre DSS及TGF-β1f/fLysM-Cre DSS。检测小鼠质量;记录死亡率;测量结肠长度;HE染色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情况;Q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神经肽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TGF-β1+/+LysM-Cre water及TGF-β1f/fLysM-Cre water小鼠均表征正常;而TGF-β1+/+LysM-Cre DSS及TGF-β1f/fLysM-Cre DSS小鼠的结肠炎症状明显,此外,相比TGF-β1+/+LysM-Cre DSS小鼠,TGF-β1f/fLysM-Cre DSS小鼠的质量降低更多,死亡率增加了60%,结肠长度更短,结肠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且Q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其炎症因子、神经肽因子及受体表达水平更高。结论 髓系细胞敲除TGF-β1会增加小鼠对结肠炎的易感性,神经肽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苦瓜多糖(Momordica charantia polysaccharide, MCP)对右旋糖酐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MCP, 用其治疗DSS诱导的UC。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DSS+MCP组, 每组5只, 每天监测小鼠的体重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收集小鼠结肠组织和血清, 采用HE染色、ELISA、RT-q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肠道组织、炎症因子、CD4+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变化。结果 MCP通过恢复小鼠体重和大便黏稠度降低DAI, 减少出血, 从而改善DSS诱导的UC。另外, MCP能够修复结肠组织的黏膜屏障功能, 降低炎症细胞浸润, 减轻黏膜层和肌肉层水肿, 保护UC小鼠的肠道。MCP处理后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 CD4+T细胞水平也降低。结论 MCP通过抑制小鼠体重下降、修复结肠组织损伤、改善免疫系统紊乱、抑制DSS诱导的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6(IL-16)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明确其参与IBD发病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7周龄野生型C57BL/6(WT)和IL-16敲除(IL-16~(-/-))雌性小鼠,分为WT对照组、WT葡聚糖硫酸钠(DSS)处理组、IL-16~(-/-)对照组和IL-16~(-/-)DSS处理组。DSS模型组给予含25 g/L DSS的饮水7 d,建立IBD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正常饮水,建模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绘制体质量变化曲线。7 d后,解剖分离小鼠全结肠,反转录PCR检测结肠组织IL-16 mRNA水平,ELISA检测结肠组织IL-16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肠组织IL-16的表达和定位。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病理损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细胞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极化情况(F4/80、CD8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布,反转录PCR分别检测结肠组织IL-6、IL-12 mRNA水平,ELISA检测IL-6、IL-12蛋白水平。结果 DSS诱导后,结肠组织高表达IL-16。与WT DSS处理组相比,IL-16~(-/-)DSS处理组小鼠体质量变化较小,结肠组织损伤较轻,凋亡细胞显著减少,IL-16~(-/-)小鼠腹腔或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显著减少,巨噬细胞向M1亚型的极化水平明显减弱,其标志性炎性因子IL-6、IL-12的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IL-16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加重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D3合酶(GD3S)在DS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7周龄C57BL/6和神经节苷脂GD3合酶缺陷(GD3S~(-/-))雄性小鼠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IBD模型,建模16 d检测GD3S缺失对IBD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建模7 d检测GD3S缺失对IBD严重程度的影响,期间每天记录小鼠体重变化以及便血情况。7 d后处死小鼠,解剖分离小鼠全结肠,测量结肠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病理损伤,TUNEL染色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凋亡,ELISA检测血清以及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GD3S~(-/-)DSS模型组与WT DSS组相比,其生存率显著降低,体重下降明显加快,血便早于WT DSS组;结肠长度也显著短于WT DSS组; HE染色显示GD3S~(-/-)DSS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损伤较重,TUNEL染色显示GD3S~(-/-)DSS模型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加; GD3S~(-/-)DSS模型组血清以及结肠黏膜组织匀浆IL-6表达明显高于WT DSS。结论:GD3S缺失会加重DS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 R)及其激动剂吲哚并[3,2-B]咔唑-6-甲醛[6-formylindolo(3,2-b)carbazole,FICZ]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组(每天给予DSS喂养,连续7 d)、DSS+FICZ组(给予DSS喂养连续7 d,从第3天开始腹腔注射1 mg芳香烃受体激动剂FICZ)。每天检测小鼠体质量变化,7 d后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学变化,q PCR检测小鼠结肠上皮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5),结肠长度缩短,肠黏膜明显损伤,促炎因子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表达升高(P0.05),保护性的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变化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中小鼠体质量下降明显减少(P0.05),结肠长度增加,肠黏膜损伤减轻,同时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降低(P0.05),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明显升高(P0.05)。结论芳香烃受体(AhR)对小鼠结肠炎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紫甘薯花青素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损伤的修复及治疗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BALB/c小鼠分正常饮水组、DSS模型组、紫甘薯花青素不同剂量(12.5、25、50及75mg/kg)组和5-氨基水杨酸(5-ASA)阳性药物对照组。口服含2.5%DSS的饮用水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以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糖原PAS染色技术观察结肠组织杯状细胞中黏液素的表达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ZO-1、occludin和TNF-α的蛋白表达,天狼星红染色技术检测小鼠结肠纤维化情况。结果:与正常饮水对照组相比,DSS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组织学损伤明显增加(P0.01);与DSS模型组相比,紫甘薯花青素不同剂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降低,结肠组织中ZO-1和occludin的表达及分布均上升,且TNF-α和IL-6的表达及分布均下降;糖原PAS色显示结肠组织杯状细胞中的黏液素分布及表达在紫甘薯花青素治疗组明显增加;天狼星红染色也显示,紫甘薯花青素治疗组小鼠结肠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降低。结论:紫甘薯花青素具有治疗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其主要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同时抑制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以及肠道纤维化,来抑制结肠炎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XXC5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检测野生型对照小鼠和CXXC5基因敲除小鼠对DSS的敏感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了肠道上皮细胞增殖、炎症因子表达和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的激活。结果发现CXXC5基因敲除小鼠比野生型对照小鼠更敏感,呈现严重的肠道组织损伤和高致死率。我们进一步发现CXXC5基因敲除小鼠的肠上皮细胞增殖在修复期非常低,而对照小鼠的肠上皮细胞则大量增殖。虽然炎症因子的表达在2组小鼠中相当,但是我们发现c-MYC蛋白在CXXC5基因敲除小鼠的肠上皮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偏低,这可能导致了细胞增殖的减少。结论证明CXXC5能够抑制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促进肠上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因此是控制肠炎发生的一个重要调控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Control组:对照;Gln组:DSS诱导结肠炎(4%DSS,7 d)+Gln治疗(1.5 g/kg,4周);DSS组:DSS诱导结肠炎。4周后处死小鼠评估结肠炎症、疾病活动度、上皮细胞凋亡、肠黏膜炎症因子及NF-κb(p65)信号通路。结果:Gln显著降低了DSS模型小鼠的结肠炎症、疾病活动度及上皮细胞凋亡。Gln抑制了肠黏膜NF-κb(p65)信号通路。结论:Gln治疗可减轻肠道炎症,降低肠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通过抑制肠黏膜NF-κB(p65)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E3蛋白泛素连接酶WWP1调控TLR4介导的炎症性肠病炎性聚集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构建髓系细胞中特异性敲除E3蛋白泛素连接酶WWP1基因的小鼠,检测WPP1基因是否被敲除,随后进行分组,分为WWP敲除组(WWP1+/+)和WWP未敲除组(WWP1-/-),两组小鼠再分别喂养菊聚糖硫酸钠(DSS)建立炎症性肠病模型(DSS组)和喂养生理盐水(无菌水组),每组小鼠共10只,喂养7 d,每天检测小鼠结肠炎的临床症状,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评估小鼠结肠炎损伤情况,Elisa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炎性因子IL-6、IL-10、TNF-α水平,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LR4表达水平。同时使用基因沉默方法敲除RAW 264.7细胞的WWP1基因,使用LPS刺激构建结肠炎症情况下的巨噬细胞环境,检测WWP1+组与WWP1-组细胞中IL-6、IL-10、TNF-α和TLR4、WWP1表达水平。结果 WWP1+/+组和RAW264.7细胞沉默组中WWP1...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骨髓嵌合小鼠探究骨髓来源细胞的CD1d基因敲除在小鼠结肠炎进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C57BL/6、CD1d~(-/-)小鼠全身一次性接受10 Gy剂量~(60)Co的放射源进行γ射线照射3 h后接受骨髓移植构建4组骨髓嵌合小鼠,饮用2.5%DSS连续7 d,每天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活动情况、粪便性状等并且评估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第7天用FITC-dextran灌胃检测各组小鼠肠通透性、测量其结肠长度,并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小鼠肠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骨髓嵌合小鼠模型研究显示,与移植入WT骨髓细胞的小鼠相比,移植入CD1d~(-/-)骨髓细胞的小鼠质量下降缓慢、疾病活动指数(DAI)低(P0.05),结肠长度长(P0.01),肠通透性低(P0.01),肠黏膜损伤轻、浸润的炎性细胞少。肠组织NLRP3蛋白及其底物IL-18表达高(P0.05)。结论骨髓细胞来源的CD1d基因敲除能够拮抗DSS诱导的结肠炎,且可能是通过促进NLRP3炎性小体及其底物IL-18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CD1d~(-/-)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为研究对象,探究CD1d分子在小鼠结肠炎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取SPF级C57BL/6小鼠和CD1d~(-/-)(C57BL/6背景)小鼠,每天给予2.5%DSS喂养,连续6 d,每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粪便性状、活动情况等,评估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记录小鼠的生存情况。第6天用FITC-dextran灌胃检测肠通透性,测量结肠长度,并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与免疫荧光法检测肠上皮增殖情况,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与C57/BL6小鼠相比,CD1d~(-/-)小鼠生存率高(P0.05),体质量减轻缓慢、疾病活动指数(DAI)低(P0.05),结肠长度长、肠通透性低(P0.01),肠黏膜损伤轻,结肠上皮细胞增殖明显(P0.05),肠组织IL-1beta及IL-18表达高(P0.05)。结论 CD1d基因敲除小鼠拮抗DSS诱导的结肠炎,可能是通过促进结肠表达NLRP3炎性小体及其底物IL-1beta及IL-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低氧时小鼠肺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k)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用雄性小鼠,低氧仓浓度分别为10%、7%、5%。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及共聚焦显微术,检测小鼠在低氧条件下肺组织中HIF-1α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小鼠肺组织HIF-1α无表达,低氧组HIF-1α表达增加,且随低氧时间的延长及低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低氧可诱导小鼠肺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增强,(HIF-k)可能参与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gG 免疫复合物对小鼠肠黏膜损伤的局部组织病理特点,以及相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为临床上食物不耐受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机制及分子诊断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用6 周龄的BALB/ c 雌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造模,分为对照组(A 组)、兔肠黏膜蛋白免疫组(B 组)、DSS 诱导组(C 组)、兔肠黏膜蛋白免疫合并DSS 诱导组(D 组)共4 组。造模成功后收集血清与结肠组织进行相关检测。结果:B 组小鼠血清及结肠黏膜中IgG 水平上升,肠黏膜组织中少量肥大细胞活化,以及炎性细胞浸润;C 组小鼠表现为典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表征,黏膜和黏膜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肠黏膜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上升,黏膜上皮紧密连接减弱;D 组小鼠血清及结肠黏膜中IgG 水平显著升高,组织学表现与DSS 诱导组相似,并有显著肥大细胞浸润与活化。结论:IgG 免疫复合物通过介导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诱发肠黏膜上皮损伤,可能与肥大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导致的局部炎症以及对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芨多糖(BS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及其对肠黏膜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模型组(自由饮用2.5%DSS溶液7 d)、柳氮磺吡啶(300 mg/kg)阳性对照组以及BSP低(125 mg/kg)和高(250 mg/kg)剂量组。均从建模开始灌胃给药,1次/d,连续7 d。观察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及结肠长度等炎性反应,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减轻,结肠缩短,DAI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DSS模型组比较,BSP能够显著改善UC小鼠体质量减轻和结肠缩短,降低DAI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上调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结论 BSP可以减轻DSS诱导的UC小鼠的结肠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肠黏膜occludin蛋白的表达,从而保护肠上皮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天然耐受性树突状细胞(N-tDCs)比较来探讨肝X受体(LXR)激动剂诱导获得的小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tDCs的免疫耐受特性.方法 获取小鼠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以白细胞介素(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辅以LXR激动剂(T0901317)诱导7d后,检测细胞表型、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调节性T细胞(Tregs)体外诱导实验等;或继续以脂多糖(LPS)诱导其成熟,进行表型分析.利用BALB/c DO11.10 RAG-/-小鼠来源的CD4+T细胞进行Tregs诱导实验,并与磁珠阴性分选从小鼠脾脏获得CD4+ DCs (N-tDCs)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与N-tDCs比较,T0901317诱导7d时的T-tDCs形态更接近普通DCs,CD80、CD86、MHC-Ⅱ类分子表达略低,但均为中低表达,CCR7表达水平相近.N-tDCs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当特异性抗原鸡卵清白蛋白(OVA)存在时,N-tDCs可以更强地诱导Tregs的生成,而T-tDCs可以分泌更高水平的IL-10.结论 T-tDCs与N-tDCs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TLR4/NF-κB信号通路角度观察参苓白术散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自由饮用3%DSS溶液一周以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0.5 ml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TNF-α、MIF、IL-10、EGF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内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结肠单位重量增加、长度变短,结肠黏膜病理受损严重,血清TNF-α、MIF含量显著升高,IL-10、EGF含量明显下降;结肠组织中NF-κB与TLR4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血清TNF-α、MIF含量显著降低,IL-10、EGF含量明显上升;结肠组织中NF-κB、TLR4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对DSS诱导的小鼠UC有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调节TLR4/NF-κB通路及相关炎症因子,从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肠黏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4阳性T(CD4~+T)细胞分泌的Bcl2L12蛋白介导Th2细胞活化对小儿溃疡性结肠炎(UC)进展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20例UC患儿及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样本,测量血清中Th2细胞因子(IL-2,IL-5,IL-13)和Bcl2L12蛋白水平,检测并对比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2细胞比例。以CD4~+T细胞内Bcl2L12特异性敲除小鼠(Bcl2L12-KO)及野生型(WT)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硫酸葡聚糖(DSS)进行UC造模,比较Bcl2L12-KO和WT经DSS造模后结肠病变的严重程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结肠组织内Th2细胞凋亡比例等。结果:UC患儿血清中IL-4、IL-5、IL-13和Bcl2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BMC中Th2细胞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DSS诱导的UC模型中,Bcl2l12-KO小鼠的结肠炎症情况体及重降低程度明显低于WT小鼠,结肠长度长于WT小鼠。此外,Bcl2L12-KO小鼠的外周血Th2细胞、IL-4、IL-5、IL-13和Bcl2L12水平也显著低于WT小鼠,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离结肠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并进行凋亡流式分析后发现,Bcl2l12-KO小鼠的Th2凋亡细胞比例显著高于WT小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患儿血清中Bcl2L12和Th2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处于Th2细胞偏向性炎症反应状态,而CD4~+T细胞分泌的Bcl2L12蛋白能够抑制Th2细胞凋亡、促进Th2细胞活化和Th2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而促进UC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诱导CD4+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表达的机制及其在移植耐受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构建新生移植耐受小鼠动物模型,分析移植耐受与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Tregs表达及嵌合体的关系;运用过继转移实验、EGFP转基因小鼠,研究移植排斥过程中Tregs表达及抗原特异性.结果 新生耐受小鼠形成嵌合体,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被克隆清除,但Tregs表达与初始小鼠相同;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识别抗原诱导免疫反应,Tregs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表达升高,且不仅同种异体反应性Tregs表达升高,非同种异体反应性Tregs表达也升高.结论 Tregs在移植排斥中非特异性诱导产生,可能为一种负反馈免疫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配体1A(TL1A)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17(IL-17)和干扰素γ(IFN-γ)促进慢性实验性结肠炎相关肠纤维化的发生。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慢性实验性结肠炎相关野生型及TL1A(L-Tg)转基因型肠纤维化模型,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评估结肠炎症程度,马松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估肠纤维化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和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CD4~+IFN-γ~+和CD4~+IL-17~+细胞的比例,ELISA测定上述细胞IL-17和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转基因小鼠的体重下降更明显,DAI评分、病理学评分和结肠组织MPO含量均显著增高,且马松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提示纤维化程度加重;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的CD4~+IFN-γ~+T细胞和CD4~+IL-17~+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升高;ELISA测定脾、淋巴结及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分泌IL-17和IFN-γ的水平显著升高(P0. 05)。结论:TL1A通过调控IL-17和IFN-γ促进慢性实验性结肠炎相关肠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AS-Ⅳ)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究其保护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和AS-Ⅳ组,AS-Ⅳ组连续灌胃给予AS-Ⅳ(100 mg/kg)7 d。证实AS-Ⅳ对小鼠体质量和结肠长度均无影响后,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DSS组、DSS+AS-Ⅳ组,DSS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水溶液7 d,DSS+AS-Ⅳ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水溶液的同时连续灌胃给予AS-Ⅳ(100 mg/kg)7 d。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qRT-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结肠固有层单核/巨噬细胞比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AS-Ⅳ组小鼠体质量和结肠无明显变化,DSS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结肠长度缩短,肠黏膜组织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结肠组织TNF-α、IL-1β、IL-6、CCL2、CCR2 mRNA表达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DSS+AS-Ⅳ组小鼠结肠缩短程度和结肠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水平降低,Ly6C+MHC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