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宽叶金粟兰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宽叶金粟兰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成分分析,同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总还原能力。结果:从宽叶金粟兰的挥发油中鉴定了21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2.30%;挥发油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结论:宽叶金粟兰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乙酸冰片酯(45.43%)、3-亚甲基-2-降冰片酮(12.36%)、莰烯(8.74%)等,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香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茅Cymbopogen citratus(DC.)Stapf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茅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Folin-Ciocalteau比色法测定总多酚含有量。通过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最佳提取时间为5 h,提取率为1.30%。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7种成分,以开链单萜类化合物为主,醇类占76.98%,总多酚含有量为70.72 mg/g(没食子酸当量)。而且,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明显优于其5种主要单体成分(香茅醇、香叶醇、香茅醛、芳樟醇和乙酸香叶酯)。结论香茅叶挥发油主要由开链单萜类化合物组成,并且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产于大别山高海拔地区的野生东风菜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及相对含量分析,并研究其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东风菜全草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中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铁离子还原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β-胡萝卜素漂白法测定东风菜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东风菜挥发油共鉴定出50种化学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86.91%,主要化学成分为反式-β-金合欢烯(20.21%),吉马烯D(9.94%),棕榈酸(8.66%),β-萜品烯(7.82%),石竹烯(6.9%)和对伞花烃-8-醇(4.48%),其中烯类56.57%,醇类12.24%,脂肪酸类11.24%,环氧化物2.93%,酯类1.82%,醛酮类1.60%和芳香烃类0.51%。挥发油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但还原能力远弱于维生素C,对DPPH自由基和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脂质体系中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72 g·L-1和0.10 g·L-1,表明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清除能力,且具有较好的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结论:通过GC-MS鉴别了东风菜挥发油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为东风菜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分别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法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川芎挥发油中共检出73个色谱峰,确认了其中33个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15%,其中以Z-藁本内酯相对含量最高,占总峰面积的46.17%。川芎挥发油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IC50分别为0.2325 mg/m L和0.1763 mg/m L。结论:川芎挥发油主要含有以藁本内酯为代表的内酯类成分,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川芎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忍冬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成药》2015,(5)
目的分析忍冬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忍冬果实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25%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忍冬果实挥发油中共鉴定了53种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85%,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反式-2-己烯-1-醇、亚油酸、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而且25%挥发油对ABTS、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结论忍冬果实挥发油以酸类、萜类、醇类为主,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斜叶黄檀香材挥发油含量,鉴定挥发油组分,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斜叶黄檀香材挥发油,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组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利用清除DPPH自由基、过氧化氢及还原力测定斜叶黄檀香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结果斜叶黄檀香材挥发油含量为(13.1±1.2)mL·kg~(-1),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33个组分,主要为榄香素(89.74%)、甲基丁香酚(2.67%)及去氢白菖烯(2.12%)等。斜叶黄檀香材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及过氧化氢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其清除能力与挥发油呈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榄香素为斜叶黄檀香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斜叶黄檀香材总挥发油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过山枫总黄酮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山枫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DPPH.法、ABTS+法和Fenton体系法,以抗坏血酸(Vit C)作阳性对照,测定了过山枫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或抑制能力。结果:过山枫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均具较强的清除或抑制效果。在供试浓度范围内,过山枫总黄酮对上述3种自由基的清除或抑制效率与总黄酮浓度间呈现一定量效关系,当过山枫总黄酮浓度达18.15、11、18.15μg/mL时,其对DPPH.、ABTS+与.OH的清除或抑制率分别达到87.43%、85.84%与92.56%,均高于同浓度下Vit C的清除或抑制率。结论:过山枫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山胡椒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V_C、BHA为阳性对照,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脂质过氧化值(POV值)评价法对其树叶机体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四川山胡椒试样浓度为V_C浓度的30倍时对自由基清除率相当于V_C的67.92%;浓度为BHA的40倍时自由基清除率是其58.60%。加入供试品48 h后,植物油的POV值均有降低,供试品作用的活性顺序为四川山胡椒粉末>V_C>BHA>四川山胡椒乙醚萃取物。结论四川山胡椒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秦岭龙胆挥发油酯化前后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变化,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方法利用超声辅助提取技术提取秦岭龙胆中的挥发油,并对挥发油进行甲酯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酯化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清除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测定秦岭龙胆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GC-MS结果显示,秦岭龙胆挥发性成分组成在酯化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酯化前共分析出26种成分,酯化后分析出25种成分,其中有相同成分16种;其主要成分含量在酯化前后亦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从酯化前的1.56%上升到酯化后的6.72%,油酸从酯化前的0.42%上升到4.92%;秦岭龙胆总挥发油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及ABTS自由基阳离子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对DPPH的清除率远大于标准品抗氧化剂VC。结论秦岭龙胆挥发性成分组成在酯化前后组成及含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且秦岭龙胆挥发油成分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柱果绿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柱果绿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成分分析,同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用酶标仪测定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与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比较.结果:从柱果绿绒蒿的挥发油中鉴定了47个化合物,占其总量的91.866%;挥发油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强于BHT.结论:柱果绿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为十六烷酸(27.653%)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6.330%);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显示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胡椒薄荷Mentha piperita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为胡椒薄荷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叶片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分别采用DPPH法和卤虫幼体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及生物毒性,纸片扩散法及埃及伊蚊幼虫毒杀法评价其抗菌活性和杀虫活性。结果: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得率为0.089%,从中鉴定了11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0%,其中芳樟醇占总挥发油的49.9%,可以认为是其主要成分;挥发油对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0.45 g·L~(-1),对卤虫幼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526.0 mg·L~(-1);在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0 g·L~(-1)时,对大肠埃希菌抑菌圈直径为(9±1)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不明显;对埃及伊蚊的LC50339.6 mg·L~(-1)。结论:胡椒薄荷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抗氧化及杀虫方面具有一定活性,但是相对较弱,不宜用于杀虫剂产品开发;此外,胡椒薄荷叶挥发油具有弱的生物毒性。本研究为胡椒薄荷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鸡菊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目的:探讨金鸡菊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鸡菊提取物对羟基(O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 2-.)自由基及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金鸡菊提取物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并同维生素(VC)进行了比较。结果:金鸡菊提取物对.OH自由基,O 2-.自由基,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在供试质量浓度范围内(0.2~1.0 g.L-1)对各自由基的清除效率与金鸡菊提取物浓度有一定量效关系,当质量浓度达1.0 g.L-1,其中50%乙醇洗脱物对OH自由基、O 2-.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6.19%,97.90%和71.85%,且清除能力与Vc相当。结论:金鸡菊提取物具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分析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含量及组分,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组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利用清除DPPH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及还原力评价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含量为(12.9±1.1)mL·kg~(-1),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23个组分,主要为榄香素(69.89%)、甲基丁香酚(20.45%)、1,2-二甲氧基-4-N-丙烯基苯(2.68%)、芳樟醇(1.40%)及去氢白菖烯(1.10%)等。两粤黄檀香材挥发油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及还原力的能力,其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与挥发油呈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两粤黄檀香材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榄香素,其总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2015,(11)
目的比较以超临界CO2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垂丝海棠叶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别。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垂丝海棠叶中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GC-HRMS)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归一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有量。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0个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65.72%;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出27个,占91.96%。两种挥发油中有9种共同成分。另外,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的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Na NO2的清除能力均强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的挥发油和维生素C。结论两种不同提取工艺下垂丝海棠叶挥发油成分的差别较大,超临界CO2萃取中挥发油成分抗氧化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短柄五加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柄五加(Acanthopanax brachypus Harms)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短柄五加茎中的挥发油,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法研究了其抑菌活性;经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挥发油对供试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黑曲霉无抑菌作用;挥发油中共分离和鉴定出了4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的91.37%.其中主要成分有庚酸(7.05%)、香草醛(6.09%)、反式-氧化-芳樟醇(6.07%)、邻异丙基甲苯(5.83%)、α-非兰烯(5.14%)、棕榈酸(5.15%)和β-香叶烯(5.07%).结论:短柄五加挥发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荜茇挥发油清除自由基作用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海南产荜茇挥发油清除自由基活性,探讨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方法DPPH法检测清除自由基活性;G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并用谱库检索确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①荜茇挥发油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且浓度越高,活性越强;②海南产荜茇挥发油含41个化合物,碳碳双键C=C的相对含量占绝对优势。结论碳碳双键C=C可能为荜茇挥发油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必需官能团。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采摘时期连翘叶的总黄酮、总酚酸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能力的关系。方法:连翘叶样品粉末脱脂后用60%甲醇超声波提取。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价不同采摘时期连翘叶的抗氧化能力。样品粗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的测定采用亚硝酸钠法,总酚酸含量的测定采用Folin试剂法。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采摘时期连翘叶的总黄酮、总酚酸含量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3月采摘的刚萌发幼叶表现出最高的总黄酮、总酚酸含量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相关性研究表明,连翘叶的总黄酮、总酚酸含量与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0.841。结论:3月连翘叶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他生长时期连翘叶,这显示从抗氧化方面而言连翘嫩叶刚萌发的时期是最佳的采摘时期,为较好的开发和利用连翘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连翘不同部位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连翘不同部位及其中连翘酯苷和连翘苷2种化学成分的抗氧化作用。方法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抗氧化作用,并通过HPLC-PDA法测定了连翘酯苷和连翘苷在不同部位的含量。结果连翘不同部位及其中2种化学成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具有抗氧化能力。结论连翘酯苷的抗氧化能力大大优于连翘苷,是一种优秀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9.
分心木中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分心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考察。方法:应用各种柱色谱对分心木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1,1-二苯基-2-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考察。结果:从分心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氢吐叶醇-9-O-β-D-葡萄糖苷(1),紫杉叶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5),柚皮素(6)和香草醛(7)。其中1~5,7为首次从分心木中分离得到。由于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抗氧化平衡失调关系密切,为阐明分心木补肾功效的物质基础,结合前期的实验结果,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考察了分心木中3个酚酸类及5个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8个化合物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结论:分心木中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阐明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广西阴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阴香叶Cinnamomum burmannii(Nees)B1.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对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阴香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采用DPPH.法、ABTS+.法和铁氰化钾还原法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阴香叶分离出137个色谱峰,共鉴定6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3.58%;DPPH.清除率最高仅为21.19%,清除ABTS+.效率最高达58.89%,还原能力与BHT相比相差较大。结论:阴香叶主要成分为石竹烯(21.71%)、桉油精(18.22%)、愈创醇(7.52%)、(+)-α-萜品醇(7.06%)、(-)-β-蒎烯(3.57%)、γ-桉叶醇(3.33%)、异愈创木醇(3.16%)、(Z)-橙花叔醇(3.16%)、榄香醇(2.67%)、α-石竹烯(2.22%)、(1S)-α-蒎烯(1.90%)、(-)-萜品烯-4-醇(1.80%)、(+)-喇叭烯(1.35%)、石竹烯氧化物(1.29%)、γ-萜品烯(1.05%)等,阴香叶挥发油具有较好ABTS+.清除能力,但清除DPPH.能力及还原能力较弱,其抗氧化能力均与其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