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TWS119联合不同组合细胞因子对CD8~+T细胞分化、表面分子表达、细胞因子分泌及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供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CD8~+T细胞。体外采用IL-7、IL-15、IL-21及TWS119等不同组合方式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亚群比例、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细胞内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其他组合相比较,IL-7+IL-21+TWS119联合处理CD8+T细胞后,干细胞样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增加;同时,CD8~+T细胞表面激活型标志物CD28和CD27表达水平增加,抑制型分子PD-1和Tim-3表达水平下调(P0. 05);同时,采用IL-7+IL-21+TWS119处理显著增加CD8~+T细胞中胞内因子IFN-γ和TNF-α的分泌水平(P0. 05)以及显著降低凋亡细胞的比例(P0. 05)。结论:TWS119联合细胞因子IL-7和IL-21促进CD8+T细胞向记忆亚群分化,同时增强其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T_(SCM))是一种新型记忆细胞亚群,T_(SCM)具有类似干细胞样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在体内长期存活,并在抗原刺激下迅速分化为成熟的中枢记忆、效应记忆和效应T细胞。T_(SCM)在临床患者和小鼠模型中均可检出且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对CD8~+T_(SCM)生物学特性进行总结,重点探讨CD8~+T_(SCM)表型和转录特征、参与CD8~+T_(SCM)分化的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及其在免疫相关疾病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MV CTL)体外扩增的方法。方法用1μg/mL全长巨细胞病毒pp65(CMV pp65)多肽体外多轮刺激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同时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 IL-15、 IL-21扩增20 d。在培养第7天,加入丝裂霉素处理的负载CMV pp65抗原肽的自体PBMC,第10天补充经γ射线辐照处理并负载CMV pp65抗原肽的PBMC和CD3(OKT3);对照组为未加入抗原肽进行扩增的PBMC组。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别对扩增前、扩增后的T淋巴细胞表型及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进行分析, ELISA检测供者血清中CMV IgM/IgG抗体滴度水平。结果培养后可以收集得到(165.26±6.14)×10~6个细胞,其中CD3~+ T细胞占89.21%, CD8~+ T细胞占CD3~+ T细胞的(43.54±28.03)%, CD4~+ T细胞占CD3~+ T细胞(34.23±26.18)%。获得的CD3~+ T细胞以效应记忆性T细胞(T_(EM))为主,且扩增培养后的CD8~+和CD4~+ T_(EM)比例较培养前显著增高。另外,培养后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T_(SCM))和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T_(RM))的比例均较培养前显著增加。在功能实验中,培养后得到的IFN-γ~+的分泌型CMV特异性CD8~+ T细胞群比例较扩增前明显增加, TNF-α~+ CM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呈增长趋势;能够分别分泌IFN-γ和TNF-α的CMV特异性CD4~+ T细胞群比例与培养前无明显变化。此外,供者体内CMV IgG水平与供者年龄呈现正相关,且在该培养体系下, IFN-γ~+和TNF-α~+ CMV特异性T细胞扩增比例与供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在体外有效的培养和扩增CMV CTL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表达CD4~+、CD25~+及转录因子Foxp3的T细胞亚群,其免疫抑制功能对免疫稳态的动态调节必不可少。Th17细胞是一种新的CD4~+T细胞亚群,优先分泌IL-17(即IL-17A),还能分泌IL-17F、IL-21、IL-22、IL-26等细胞因子,Th17细胞及其效应细胞因子在宿主抵御真菌和细胞外细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各种炎症、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糖皮质激素对人CD8~+ T淋巴细胞的诱导作用为线索,探究其对体外CD8~+ 中央记忆性T淋巴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s,T_(CM))的诱导分化作用,以期为CD8~+ T_(CM)过继性免疫疗法提供新的扩增方案。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磁珠和流式细胞术分选出初始CD8~+ T细胞,将细胞使用细胞因子激活之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组中加入不同浓度的2种糖皮质激素(醋酸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进行体外培养,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细胞中CD8~+ T_(CM)的诱导分化情况,并通过CFSE染色判断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早期凋亡试剂Annexin V染色判断药物本身对CD8~+ T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浓度梯度实验发现,1μmol/L醋酸可的松对CD8~+ T_(CM)表现出良好的诱导效果,氢化可的松在0.5μmol/L的诱导效果较好。分别在体外培养的第3天和第6天,CFSE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表明糖皮质激素不影响细胞的自然增殖。Annexin V染色法表明,这2种药物无显著的促进凋亡作用,对淋巴细胞毒性小。结论:糖皮质激素在体外对人CD8~+ T_(CM)具有良好的诱导作用。这为改善过继免疫治疗中T_(CM)的体外扩增提供新的参考方法,并且在理论上加深对糖皮质激素生物学功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对T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动态比例变化,免疫磁珠分选小鼠骨髓中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 (CD11b~+Gr1~+Ly6G~+)亚群细胞,Write-Giemsa染色进行形态学鉴定; CFSE法检测单核系和粒系MDSCs亚群对CD4~+T、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IL-10、IL-13、TGF-β和精氨酸酶(ArgⅠ)、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表达。结果: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的MDSCs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多,以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增多为主。两个亚群细胞均能降低CD4+T、CD8+T细胞的增殖活性,粒系亚群MDSCs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两个亚群细胞的细胞因子IL-4、IL-10、IL-13、TNF-α、IFN-γ以及ArgⅠ、NOS2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MDSCs显著增高,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均能抑制CD4~+T、CD8~+T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两亚群细胞均能上调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L-13和ArgⅠ、NOS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CD11b与CD27定义的T细胞亚群与HIV疾病进展的相关性,为研究HIV感染者T细胞免疫缺陷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外周血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CD27及各亚群的表达;破膜胞内染色检测各亚群分泌IFN-γ的功能;细胞因子与PBMC共培养,检测CD11b、CD27的变化。结果在HIV-1感染者,CD27~+CD11b~-、CD27~+CD11b~+和CD27~-CD11b~+的T细胞亚群明显降低(P0.05),而CD27~-CD11b~-T细胞亚群明显增多(P0.05),该亚群与CD4~+T细胞呈显著的负相关(r=-0.545,P0.001);CD27~+CD11b~-、CD27~+CD11b~+和CD11b~+CD27~-亚群分泌IFN-γ功能均强于CD27~-CD11b~-亚群;细胞因子TGF-β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对CD11b表达的抑制也逐渐增强,而IL-12和IL-15能够刺激CD11b的增多,IL-2与IL-7能够刺激CD27增多。结论 HIV感染导致人体T细胞亚群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8.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及IL-2和IL-17等细胞因子含量差异并与患者血糖水平做相关性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0例老年T2DM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水平并与150例老年非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our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beta,HOMA-β)之间的相关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IL-2和IL-17水平。老年T2DM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值以及NK细胞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并与血糖呈负相关。老年T2DM患者外周血Tfh、CD8~+T细胞以及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老年T2DM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高与长期高血糖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下降以及Tfh和IL-17水平增高进一步加剧了细胞和体液免疫调节紊乱,致使胰岛细胞不断被破坏。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研究糖原合酶激酶-3β抑制剂TWS119联合细胞因子IL-7、IL-15和IL-21对CD45RA~+CD62L~+γδT细胞分化、凋亡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帕米磷酸二钠和IL-2体外扩增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γδT细胞或联合加入IL-7、IL-15、IL-21和TWS119进行诱导培养。采用细胞计数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培养组中γδT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细胞因子分泌及其杀伤肿瘤活性。结果 IL-7、IL-15和IL-21联合TWS119可以促进γδT细胞分化、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尤其在TWS119+IL-7/15/21联合组中,CD45RA~+CD62L~+γδT细胞的比例与数量最高,且该群细胞在体外具有持续的增殖、IFN-γ分泌和杀伤人肝癌HepG2细胞活性。结论在帕米磷酸二钠和IL-2的培养条件下,TWS119体外联合细胞因子IL-7、IL-15和IL-21可以有效扩增CD45RA~+CD62L~+γδT细胞,为后期该群细胞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eyer结T细胞亚群失衡在IgA肾病(IgA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酸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LPS+CCl4法建立IgA肾病大鼠模型。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IgA肾病模型组、大黄酸预防组和大黄酸治疗组。10周末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IgA沉积,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Peyer结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T细胞、γδT细胞亚群和IgA+B细胞(IgA+B220+)的比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Th2类细胞因子IL-4含量增加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的含量降低(P均0.05);模型组中CD4+T细胞、CD4+/CD8+、IgA+B220+B细胞比例升高(P均0.05);模型组中γδ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加,CD8+T细胞、CD4+CD25+T细胞的比例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酸预防组和大黄酸治疗组均可减少IL-4含量、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例和IgA+B220+B细胞比例,并提高IFN-γ的含量。结论 Peyer结Th细胞亚群失衡在IgAN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大黄酸对Peyer结T细胞亚群平衡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肠道正常粘膜组织与外周血中IL-22+T淋巴细胞的频率及其表型特征。方法分离人肠道正常粘膜与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anti-CD3+anti-CD28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IL-22的产生及其与IFN-γ、IL-17的关系,分析IL-22+T淋巴细胞CD45RO,CD62L,CCR7,CCR6,CCR10,CCR4等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与anti-CD3+anti-CD28刺激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产生少量的IL-22(0.6%;0.57%)相比,肠道粘膜CD4+T细胞产生大约3.15%的IL-22,CD8+T淋巴细胞产生4%左右的IL-22。此外,肠道粘膜CD4+和CD8+T细胞中存在一群产生IL-22并独立于Th1、Th17,Tc1、Tc17的细胞亚群。肠道粘膜IL-22+T细胞表达较高比例的CD45RO,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CR7,而较少表达CD62L。进一步研究表明,肠道粘膜CD4+IL-22+和CD8+IL-22+T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CCR10(55.3%;73.9%),部分细胞表达CCR6或CCR4。结论人肠道正常粘膜组织中IL-22主要由效应型或中央型记忆T细胞产生,部分IL-22+T细胞独立于Th1、Th17,Tc1、Tc17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NOD/Ltj小鼠在未发病、发病初期与发病末期不同组织器官中CD4~+T、CD8~+T细胞,Th1、Th2、Th17亚群,iNKT细胞频率及亚群,细胞因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了解NOD/Ltj小鼠Ⅰ型糖尿病不同发病阶段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选用雌性NOD/Ltj小鼠为实验对象。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根据尿糖阳性且连续2次≥11. 1 mmol/L作为T1D发病标准将动物分为未发病组、发病初期组、发病末期组。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胸腺、脾脏、肝脏中CD4~+T、CD8~+T细胞,Th1、Th2、Th17亚群,iNKT细胞频率及亚群比例以及腹股沟淋巴结CD4~+T、CD8~+T细胞; CBA检测IFN-γ、TNF-α、IL-2、IL-6、IL-17A、IL-4、IL-10; WB检测PLZF、T-bet、GATA-3、ROR-γt。结果:①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CD4~+、CD8~+T细胞频率在脾脏、肝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结中均显著增加(P0. 05);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CD4~+T细胞频率在肝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结及外周血中均显著降低(P0. 05)。②在脾脏、肝脏中,与未发病组和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Th1亚群比例显著增加(P0. 05);在肝脏中,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Th2、Th17亚群水平显著升高(P0. 05)。③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肝脏、腹股沟淋巴结中iNKT细胞频率均显著增高(P0. 05);与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外周血、肝脏中iNKT细胞频率显著降低(P0. 05);与未发病组比较,发病初期组和发病末期组胸腺iNKT1亚群比例均显著增加,iNKT2亚群比例均显著降低(P0. 05),脾脏、肝脏、腹股沟淋巴结iNKT1及iNKT2亚群比例三组两两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④在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中致炎性细胞因子和抑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在发病初期较未发病组和发病末期组均显著升高(P0. 05);在肝脏中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随小鼠病情进展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抑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在发病初期最高,发病末期显著降低(P0. 05)。⑤胸腺PLZF相对表达量,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脾脏和肝,与未发病组和发病初期组比较,发病末期组T-bet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 05)。结论:①发病初期CD4~+T和CD8~+T细胞的增加,特别是CD4~+T细胞的增加以及Th亚群的失衡是导致胰岛炎重要的免疫基础;②发病初期iNKT细胞频率的增加以及胸腺iNKT1/iNKT2亚群比例的翻转,提示了iNKT细胞在NOD/Ltj小鼠发病初期可能参与了T1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ESAT-6多肽刺激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液细胞中CD4+T细胞细胞因子产生及多功能CD4+T细胞频率,了解ESAT-6特异性CD4+T细胞在结核局部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液细胞(PFCs),ESAT-6混合多肽刺激后检测CD4+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细胞亚群、多功能性CD4+T细胞频率及细胞因子平均荧光强度.结果:BCG、ESAT-6混合多肽和ESAT-6组蛋白刺激PFCs后,主要是CD4+T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而CD8+T细胞几乎不产生细胞因子.进一步分析ESAT-6混合多肽刺激PFCs后Th1细胞的亚群组成,依据细胞因子分泌的类型及数量,该特异性Th1细胞可以分为7个不同亚群,且各亚群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多功能性T细胞亚群(同时分泌IFN-γ、IL-2和TNF-α)比例较高.细胞因子荧光强度分析表明,依据细胞因子分泌类型的增加,单个细胞水平上不同Th1亚群中各细胞因子表达的量也逐渐增加,即3+>2+>1+细胞.结论:ESAT-6混合多肽刺激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液细胞后,主要诱导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且Th1亚群中包含多功能性CD4+T细胞,该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泌细胞因子的类型和数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亚群.可能在结核局部感染中发挥关键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BCG刺激后,PPD+正常人外周血中细胞因子产生及其亚群.方法:分离PPD+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BCG刺激后检测CD4+和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并用八色流式细胞术分析BCG特异性T细胞亚群.结果:BCG刺激PBMC后,主要是CD4+T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而CD8+T细胞几乎不产生细胞因子.进一步分析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亚群,主要是CD4+CD45RO+ CD62L(-)CD27(-)和CD4+ CD45RO+ CD62L(-)CD27+分泌细胞因子.结论:BCG刺激PPD+正常人外周血PBMC后,主要诱导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且该细胞表现出CD4+CD45RO+ CD62L(-)效应型记忆细胞特征,可能在预防结核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外周血CD4~+ IL-21~+记忆T细胞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1(IL-21)的产生细胞及其特征。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不刺激或anti-CD3(OKT3)、OKT3+anti-CD28、PMA+ionomycin刺激四个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产生IL-21的细胞亚群。PMA+ionomycin刺激PBMC、纯化CD4+、CD4+CD45RA-、CD4+CD45RA+细胞、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FCM分析产生IL-21细胞的表型特征和IL-21与Th1、Th2、Th17和Th22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与OKT3、OKT3+anti-CD28相比,PMA+ionomycin能诱导最高量的IL-21产生。产生IL-21的主要细胞为CD4+T细胞,少数CD8+T细胞。CD4+IL-21+T细胞表达CD45RO,不表达CD45RA,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CR6、CCR7或CXCR5。CD4+CD45RA-细胞表达IL-21远高于CD4+CD45RA+细胞。进一步研究表明,PBMC产生IL-21,而CBMC不产生。此外,大约24%的CD4+IL-21+细胞表达IFN-γ,小于10%CD4+IL-21+细胞表达IL-4、IL-17或IL-22。结论:人PBMC在多克隆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诱导IL-21的产生。产生IL-21的主要细胞亚群具有记忆CD4+T细胞的表型。其中一部分CD4+IL-21+T细胞的表型独立于Th1、Th2、Th17和Th22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达细胞因子比例的变化特征。方法胃癌患者110例,取手术切除的胃癌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NK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分析γδT细胞亚群表达TNF-α、IL-1β和IL-10的γδT细胞数量及其在胃癌不同分期组织的比例变化。结果在胃癌组织中,B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与正常胃部组织相比无明显变化;CD4+T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在正常组织(P0.05);CD8+T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比例低于正常组织(P0.05)。表达TNF-α和IL-1β的γδT细胞在胃癌部位的比例低于正常组织中的比例(P0.05);而表达IL-10的γδT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比例高于正常组织(P0.05)。对胃癌不同分期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Ⅲ/Ⅳ期胃癌组织中,表达TNF-α和IL-1β的γδT细胞的比例均低于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而表达IL-10的γδT细胞的比例则高于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CD4+T细胞数量增加,CD8+T细胞下降;表达TNF-α和IL-1β的γδT细胞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不断减少;表达IL-10的γδT细胞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不断增加。通过对胃癌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检测,说明淋巴细胞亚群与胃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异戊烯焦磷酸(IPP)作用下,健康人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中γδT细胞的增殖和亚型变化,以期获得足够的具有不同特征的γδT细胞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经IPP诱导的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状态,评估其γδT细胞的比例、亚型和表型格局。结果:健康人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中γδT细胞数量虽占较低比例,但两者的γδT细胞存在显著异质性。健康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主要以Vγ9Vδ2 TCR亚群为主;初始分选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Vγ9Vδ2T细胞主要为中央记忆型(CD27+CD45RA-)和效应记忆型(CD27-CD45RA-);IPP诱导后,γδT细胞显著扩增,Vγ9Vδ2 T细胞亚群转变为以效应记忆型为主,并高表达HLA-DR和B7分子。而新生儿脐带血来源的γδT细胞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亚群异质性,其Vγ9Vδ2 T细胞主要为CD27+CD45RA+的幼稚型细胞;经IPP诱导14天后,γδT细胞获得扩增(比例增高)且Vγ9Vδ2 T细胞趋向中央记忆型和效应记忆型分化,但仍以幼稚型为主。结论:健康人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中γδT细胞在数量、亚群诸方面存在差异;IPP具有诱导和扩增外周血γδT细胞的生物学作用,而脐带血来源的γδT细胞还需相关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才能呈现出其分化成熟为可用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的效应记忆型γδT细胞的潜能。关于其具有的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18.
CTL 可能存在着多种溶解靶细胞的机制。虽然近年来应用T 细胞克隆对CTL 溶解机制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对新鲜分离的或培养的人外周血T 细胞溶解机制了解甚少。先用Percoll 分离人PBL 中高密度T 细胞,然后用流式细胞仪纯化CD4~+或CD8~+T 细胞亚群。用IL-2和IL-2/OKT_3单抗分别激活CD8~+和CD4~+T 细胞,通过Northern 印迹法检测其mRNA 表达,并且在4小时和18小时~(51)Cr 释放试验中,检测两种T 细胞亚群对NP(萘酚)修饰的TNF 敏感靶细胞L959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罗米地辛对效应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方法:取CFSE标记的淋巴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梯度(1、3、5μmol/L)的罗米地辛及CD3/CD28单抗进行淋巴细胞培养,以仅加入CD3/CD28单抗作为阳性对照组,另设空白对照组。培养72 h后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以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设定同上,72 h后检测各组中CD4+Foxp3+T细胞与CD4+T细胞的比例变化。同时采用ELISA检测培养液中相关细胞因子,如TNF-α、IL-10及TGF-β水平的变化。结果:罗米地辛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D3/CD28单抗诱导的淋巴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P0.05)。在CD3/CD28单抗存在的条件下,1μmol/L的罗米地辛不能诱导CD4+Foxp3+T细胞的比例上调(P0.05)。但提高罗米地辛的浓度至3μmol/L和5μmol/L后,CD4+Foxp3+T细胞的比例显著提高(P0.05)。随着罗米地辛浓度的增加,TNF-α和IL-10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但各实验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TGF-β在阳性对照组虽稍有升高,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随着罗米地辛浓度的增加,TGF-β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3实验组间及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体外实验研究显示罗米地辛不仅能够有效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而且一定浓度的罗米地辛可上调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这可能与TGF-β升高有关,而与IL-10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叶酸联合萎胃颗粒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7例CAG患者,其中对照组(43例)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以叶酸进行治疗,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加以萎胃颗粒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血清炎症指标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为69.7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T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下降、CD4~+T/CD8~+T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患者CD3~+T、CD4~+T淋巴细胞和CD4~+T/CD8~+T比值上升均更明显、CD8~+T水平下降更显著(均P0.05)。结论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叶酸联合萎胃颗粒治疗CAG可以缓解CAG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