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用于白内障手术患儿的镇静效果.方法 择期白内障手术患儿60例,年龄2~5岁,随机均分为三组:术前30 min分别滴鼻右美托咪定1μg/kg (D1组),2 μg/kg(D2组)和等容量生理盐水(C组).观察患儿入睡时间;滴鼻30 min后评估患儿镇静评分、与父母分离时情绪状态、对面罩吸入诱导接受程度.结果 D2组入睡时间为(11.28±3.45)min,明显短于D1组的(21.65±4.26)min(P<0.05).镇静评分及与父母分离时情绪状态评分,D2组>D1组>C组(P<0.05).面罩接受评分,D2组优于D1和C组(P<0.05).结论 术前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2 μg/kg产生良好的镇静作用,可作为小儿术前用药的一种选择.择期白内障手术患儿60例,年龄2~5岁,随机均分为三组,术前分别滴鼻右美托咪定1 μg/kg(D1组),2 μg/kg(D2组)和生理盐水0.01ml/kg(C组).观察患儿入睡时间(起效时间).30 min后根据Funk评分法评估患儿意识状态、与父母分离时情绪状态、对面罩吸入诱导耐受程度;记录术毕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08—2017-07间新野县中医院收治的98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后路减压术,观察组实施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JOA、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术后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滴鼻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镇静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龄38~65岁,BMI 18.9~24.6 kg/m~2,ASAⅠ或Ⅱ级,TNM分期Ⅱ或Ⅲ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n=40):右美托咪定静脉组(DV组)、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N组)和对照组(C组)。DV组于关胸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生理盐水稀释为10 ml,10 min注完);DN组于关胸前双侧鼻孔等量滴入右美托咪定1μg/kg(生理盐水稀释为1 ml),滴速为20滴/分;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滴鼻。术后患者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于拔管后5 min、用药后1、2 h记录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首次追加舒芬太尼时间,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N组和DV组SAS评分在拔管后5 min和用药后1 h明显降低,拔管后5 min 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首次追加舒芬太尼时间明显延长,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减少,出现呛咳反应、高血压和心动过速情况明显减少(P0.05);与DV组比较,DN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静注和滴鼻可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镇静水平,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同时,滴鼻方式简便易行,临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脏手术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年龄1~3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 n=25):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组)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3.9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前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87例,男82例,女5例,年龄1~3岁,体重9~18 kg,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n=43)和艾司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组(DS组,n=44)。D组采用右美托咪定2 μg/kg滴鼻,DS组采用右美托咪定2 μg/kg+艾司氯胺酮1 mg/kg滴鼻。记录滴鼻后30 min改良警觉/镇静(MOAA/S)量表评分、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面罩接受量表(MAS)评分。记录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镇静起效时间、补救镇静例数、术中芬太尼消耗量、苏醒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补救镇痛例数及滴鼻后心动过缓、低血压、喉痉挛、低氧血症、术后躁动和术后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D组比较,DS组滴鼻后30 min MOAA/S评分、PSAS评分和MAS评分均明显降低,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镇静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补救镇痛率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降低(P<0.5)。两组术中芬太尼消耗量、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艾司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滴鼻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前镇静,缩短镇静起效时间,提高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对全麻患儿术后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麻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2~5岁,体重10~30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麻醉诱导前30min,C组生理盐水0.02ml/kg滴鼻,M组咪达唑仑0.2mg/kg滴鼻,D组右美托咪定2μg/kg滴鼻。记录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评分及七氟醚诱导时的面罩接受程度评分;记录患儿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镇痛药补救率等情况。分别在术前1d、术后1、7、30d用术后行为量表(PHBQ)对患儿父母进行术前问卷调查及术后电话随访,观察患儿术后行为改变的情况。结果M组和D组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评分及七氟醚诱导时的面罩接受程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D组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及镇痛药补救率明显低于C组和M组(P0.05)。术后1、7d时M组和D组行为改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可以降低全麻患儿术后行为改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林澄  陈治军  秦朝生  龙小菊 《骨科》2020,11(5):427-43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block, SIFIB)对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术前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拟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0.5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1组)、1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2组)以及给予生理盐水滴鼻的对照组。三组病人入室后分别滴注对应的滴鼻剂,而后行超声引导下SIFIB(0.375%罗哌卡因30 ml),神经阻滞20 min后开始摆体位穿刺。记录滴鼻前(T0)、神经阻滞时(T1)、神经阻滞后10 min(T2)、体位摆放成功即刻(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焦虑评分。结果 T2时,D1组、D2组的心率明显较对照组慢,D2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D1组和对照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D1组和对照组;T3时,D1组、D2组的心率明显较对照组慢,D2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D1组和对照组。结论 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病人麻醉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滴鼻联合SIFIB可获得良好的术前镇静效果,减少病人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block,SIFIB)对股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术前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ug/kg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1组)、2ug/kg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2组)及对照组(C组)。患者入室后分别经鼻滴注右美托咪定1、2u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滴鼻,容量均为2ml。三组患者均于滴鼻后,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0.375%罗哌卡因30 mL),神经阻滞起效后开始摆体位穿刺。记录滴鼻前(T0)、神经阻滞时(T1)、神经阻滞后10min(T2)、体位摆放成功即刻(T3)四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VAS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和焦虑评分。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前的HR变化、镇静程度及焦虑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T2时,D1组、D2组HR慢与C组, D2组Ramsay 镇静评分高于D1组和C组,焦虑评分低于D1组和C组。T3时,D1组、D2组HR慢与C组,D2组焦虑评分低于D1组和C组。结论 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麻醉前给予右美托咪定2.0μg/kg 滴鼻联合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可获得良好的镇静效果,减少患者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插管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最佳剂量。方法选择120例65~90岁ASA分级Ⅱ、Ⅲ级拟行纤支镜插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1、D2、D3、D4组(每组30例),分别于10rain内输注负荷量为0.2、0.4、0.6、0.8μg/kgDex,然后4组患者均按0.2μg·kg^-1·h^-1Dex维持,记录入室时(T0)、插管前(T1)、纤支镜经声门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10min(T5)的MAP、HR和警觉与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并记录插管所用时间,评价插管耐受度、满意度。结果与T0时点比较,T1-T5时点Dl、D2、D3、D4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D2、D3、D4组MAP明显降低(P〈0.05),T2时点的Dl组和D2组HR明显增快(P〈0.05),D3组和D4组HR明显降低(P〈0.05);与Dl组比较,T2~B时点D3组和D4组OAMS评分、HR和MAP明显降低(P〈0.05);与D2组比较,即T4-T5时点D4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T2~T5时点D4组MAP和HR明显降低。4组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D2、D3、D4组插管时间短于Dl组(P〈O.05),插管耐受度和满意度均优于D1组(P〈0.05)。结论Dex用于老年患者纤支镜插管时,使用负荷剂量0.4~0.6μg/kg镇静充分,而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或不联合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根据术前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评定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8例,术前Cobb角为23.40±1.64°,椎体平均高度前缘32.02±2.99% 和后缘78.27±1.65%。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9h(3~5h),平均出血量为495mL(200~800mL),术后发生未伤口感染、血肿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经术后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材料断裂、松动以及胸腰椎骨折、移位。随访6~24个月,术后Cobb角为3.15±1.64°,椎体平均高度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0.15±1.72)%和后缘(98.09±1.14)%。神经功能恢复:A级1例,B级0例,C级1例,D级2例,E级29例。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手术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O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最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0月共计268例年龄≥75岁患者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其中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30例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为12~51个月(23.4±8.0个月)。患者年龄为75~84岁(77.3±2.2岁),单节段手术60例,两节段手术114例,三个及以上的节段手术56例。192例(83.5%)患者有术前合并症,平均每例患者合并有2.2种内科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76例(74.6%)、糖尿病88例(38.3%)、心脏疾病48例(20.9%)、脑梗死30例(13.0%)、肺部疾病26例(11.3%)、肿瘤18例(7.8%);术前联系相关内科会诊次数共计302次,平均每例患者术前会诊1.3次。为明确责任节段,70例(30.4%)患者术前进行了神经根阻滞术,其中24例(10.4%)患者进行了2次及以上的神经根阻滞术。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联合不同减压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接受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患者应用局限椎板开窗减压术,B组22例患者应用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术。采用JOA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结果 A组随访28例,B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5 a,平均1.5 a。2组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缓解明显,A组患者术后优良率93.3%,B组优良率90.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固定手术采用局限椎板开窗减压术术后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腰椎稳定结构破坏少,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后入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后路减压、植骨及Dick、RF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6~20个月),脊柱后凸角度(Cobb’s角)由术前的24°平均恢复到10°(5°~1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35%(10%~60%)平均恢复到90%(80%~100%)。按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D级19例,E级8例。结论后入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椎管减压充分等优点,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65岁)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67.9±2.4岁(65~73岁),病程10.8±2.7个月(7~16个月),14例有接触牛羊史,3例有生食牛羊肉史,2例有食用牛奶或羊奶史,均有腰背部疼痛,其中3例伴发热,16例伴下肢疼痛/麻木;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9例,D级7例,E级3例。影像学检查病变节段为L1-2 1例,L2-3 1例,L3-4 7例,L4-5 7例,L5-S1 1例,L1-2+L5-S1 1例,L3-S1 1例;所有患者脊柱病变节段椎间隙均狭窄,其中18例有病变节段腰椎不稳,17例有椎前鸟嘴样骨刺,17例表现为“花边椎”,16例有硬膜外脓肿,3例有腰大肌脓肿。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0...  相似文献   

18.
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初次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间盘切除38例,病变节段上下方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15例,内窥镜下微创间盘切除3例;再次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或椎体间植骨术.随访43例,采用JOA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的评分.结果:56例患者手术中发现原手术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尤以椎板切除者为著.有38例为原手术节段间盘脱出,占67.9%.再次手术平均历时2.8h,术中出血平均55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3.6d.患者再次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3.9分,平均改善率70.7%.结论:初次手术处理不当以及术后腰椎局部生物力学的改变是间盘突出复发的主要原因.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的再次手术治疗,在同时解决减压和稳定两个问题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