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北京市朝阳区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需求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朝阳区2012年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表的相关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慢性病防控人员15人,占总人数的6.5%;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共60万,占单位总业务经费3.5%;专业以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为主,占86.7%;工作年限5年以内占33.3%,平均工作年限9年。区疾控中心参与出台政府相关慢病政策的制定,开展死因监测、恶性肿瘤病例报告与慢性病危险因素相关监测,已建立了高血压随访干预、糖尿病随访干预、35岁首诊测血压、肿瘤随访等慢病防治干预模式。结论朝阳区慢病机构设置比较健全,慢病监测网络日益完善。但慢病防控资源不足,经费缺乏、人员进修培训仍需加强,慢病干预管理执行力度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四川省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省2011年度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表的相关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慢性病防控人员400人,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总人数的3.50%;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共987.40万,占单位总业务经费0.09%;专业以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为主(71.75%);慢病工作年限小于5年者占66.75%。全省开展慢性病相关监测或现场调查的县区为74.32%。结论四川省慢病防控资源不足,经费缺乏,慢病机构设置尚需健全,慢病防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平凉市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为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CDC)《2012年疾控机构慢性病能力调查问卷》和《2012年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能力调查问卷》入户访谈,以纸质填写和网络填报开展调查,统计分析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结果共收回疾控和基层医疗机构有效纸质和网络填报调查问卷各8份和110份,回收率均为100%。疾控机构用于慢性病防控经费占总业务经费的5.5%,现行防控规范由政府印发占25%,独立慢病科(所)设有2个,慢性病防控人员13人,占各级疾控在编人员的3.7%;慢性病主要监测和危险因素干预指标开展的非常有限,对基层督导和多部门合作开展工作频次低;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共计315人,占在编人数的8.0%(2.9人/乡),体检仪器基本齐全占60.9%,重点慢性病建档管理和高危人群早发现工作覆盖率未达90%。结论平凉市目前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各级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匮乏,防控能力薄弱。需加强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慢性病防控技能,适应新形势下慢性病防控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了解甘肃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系统参与慢性病干预能力的现状,分析参与慢性病干预工作中的制约因素,为完善全省慢性病监测、干预、评估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10年甘肃省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问卷》,通过定性访谈和网络填报获得相关数据。结果全省总计有19.31%的CDC开展了针对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总体参与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相关干预的能力较为薄弱,干预手段单一;各级CDC慢性病防控经费平均占本单位工作经费总额的比例均不足1%;开展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的CDC个数仅占全省CDC总数的5.94%。结论各级CDC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能力较差,经费匮乏,需建立慢性病预防控制体系以提高各级CDC对慢性病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预防控制(防控)能力.方法 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防控的资源、能力及开展的项目. 结果(1)资源:全国有7483人从事慢病防控,占CDC总人数的4.0%;有23.6%的人在2008年投入慢病防控不足6个月.省、地和县级防控经费占同级CDC总经费的比例依次为2.29%、1.70%和2.69%.(2)能力:省、地和县级CDC慢病科所设置比例依次为100.0%、62.8%和43.7%;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34.7%、高级职称占12.1%,其中61.7%从事慢病防控工作不足5年;平均继续教育人次数省级为21.90,地级为4.60,县级为1.68;有8.7%的CDC派人外出进修.省级CDC均开展了慢病监测,仅4.2%的CDC出版过慢病报告;在慢病防控工作中,主要与卫生部门内部机构合作.(3)开展的项目:分别有43.5%和30.8%的县级CDC开展过监测和干预项目. 结论中国疾控系统慢病防控资源匮乏,经费和人员与慢病疾病负担不相称;慢病防控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加强慢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将成为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为了解全县慢病防控能力现状及慢病防控能力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和需求情况,加强全县慢病防控能力建设、制定慢病防控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慢病防控机构、人力资源、经费配置及能力建设等情况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为推进慢病领域的能力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系统调查浙江省、市和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控的资源、执行能力等基本情况。结果浙江省共有246人在岗在编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占CDC总人数的5.14%;省、市和县三级防控经费占同级CDC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2.71%、2.50%和3.83%;市和县CDC设有专门慢性病防控科所的比例分别为45.45%、14.77%;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中,97.56%具有医学背景,78.45%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高级职称占15.85%;2011年省、市和县级年平均继续教育人次数分别为10.00、13.36和8.57人次;全省100.00%的县级CDC开展了慢性病监测工作,其中有67.05%的CDC开展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54.41%的市级和46.71%的县级CDC对慢性病监测进行过评估。结论浙江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资源与“十二五”规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慢性病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黄冈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黄冈市12家CDC和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系统在线录入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机构基础配置能力、机构参与能力、机构教育培训与指导能力、监测能力、干预能力等。结果 政策能力:2017年市级CDC有现行的慢性病防控实施方案,仅部分县(市、区)级制定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综合规划和慢性病防控实施方案。全市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约占疾控总业务工作经费的4.9%。基础配置能力:疾控系统仅有25%的CDC设有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所,慢性病防控在岗工作人员占在岗总人数的4.13%。被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在岗慢性病管理工作人员占在岗总人数的6.59%。合作与参与能力:在慢性病预防控制领域,有7个县(市、区)与媒体开展过合作。监测能力:全市开展死因监测覆盖率为100.0%;CDC开展恶性肿瘤病例报告、脑卒中病例报告、心肌梗死病例报告、慢性阻塞性肺病监测的比例分别为50.0%、50.0%、50.0%、16.7%,开展各类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的比例均不到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恶性肿瘤、新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的比例分别为37.5%、50.0%、50.0%。干预与管理能力:CDC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干预的比例为58.3%,开展其他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均不到30%。被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开展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结论 黄冈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仍处于薄弱阶段,亟待提高,建议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制定慢性病相关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机构慢性病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防控部门、人力、财力等基础配置资源的现状及其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的公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四川省市(州)和县(区)级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性病防控的部门设置、人力资源和经费配置等信息。同时,收集各市(州)2009年人口数和地理面积,利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测算公平性。结果部门设置:市(州)级和县(区)级CDC设有专门慢性病防控科所的比例分别为14.29%和1.65%,设置以慢性病防控为主要职责的科所比例分别为9.52%和4.40%。人力资源:全省慢性病防控人数、专职慢性病防控人数占CDC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88%和1.23%;33.9%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94.2%的人员具有医学背景;9.7%的人员有高级职称;76.1%的人员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85.8%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所在部门不以承担慢病防控为主要职责,仅承担本单位慢病防控相关工作。经费配置:市(州)级和县(区)级CDC慢病防控经费占同级CDC总业务工作经费的比例分别为1.14%和0.91%。资源公平性:慢病防控科所、慢病防控人员、专职慢病防控人员和慢病防控经费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646、0.287、0.355和0.421,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902、0.551、0.733和0.761。结论四川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专职部门所占比例较少,人员数量不多,经费投入不足,基础配置仅部分考虑到了人口公平性,地理面积配置方面存在严重不公平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安阳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CDC)机构的慢性病防控能力现状,为加强该市的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提供对策。方法采用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表"(适用于疾控系统),对2011年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均无制定现行的慢性病防控相关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政府领导均无参加过当地慢性病防控相关活动。在两会上,市级有3个以慢性病防控为主题的提案,均无CDC参与编写或提供素材。10家CDC机构的慢性病工作经费占工作总经费比例为6.9%,专职从事慢性病工作在岗人员22人,占同级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为3.0%,以无职称和初级占的比例高,占48.6%,平均年限在5年以下者占的比例最高,为48.6%,慢性病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次数和总人次数最高为省级,未参加2个月以上的培训,仅与同级二级以上医院合作过,专病防治机构设有肿瘤防治办公室2家;开展监测和干预工作仅为死因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指标为血压、血糖,干预的场所为社区和工作场所;参与了对所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工作的考核。结论安阳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制定慢性病相关规划,加大慢性病工作专项经费投入。CDC机构监测和干预能力亟需提高,加强卫生领域内外部门和媒体的合作能力,县区级CDC基础配置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14年浦东新区户籍老年人死亡情况,为老年人疾病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死亡率、构成比和老年保健效益系数(GEI)等指标,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浦东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167800人,占总死亡数的85.56%。标化死亡率为24.62‰,疾病别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主要死因为慢性病,占88.51%。除内分泌营养代谢病和损伤中毒外,男性疾病别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GEI高于男性。损伤中毒和恶性肿瘤GEI最低,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GEI较高。男性恶性肿瘤GEI呈下降趋势。结论 浦东新区老龄化严重,应针对不同性别特点,优先关注老年人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加强意外跌倒自我防护和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病策略,控制和降低浦东新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年报告的浦东新区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年报告浦东新区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共21种24 451例,发病率为448.54/10万;死亡18例,死亡率0.33/10万。报告病例数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梅毒、肺结核、淋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发病总数的91.64%;传染病发病以春夏季为主,4-7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发病比为1.61∶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家务及待业和不详为主。结论 2014年浦东新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数比2013年有较大的上升,应加大对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该区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9—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死因分布特征与潜在寿命损失,评估不同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为制定区域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8年浦东新居民死因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居民死因进行分类,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对浦东新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为7.55‰,标化死亡率为3.62‰,浦东新区居民前五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损伤中毒,合计占死亡总数的87.85%。浦东新区居民各类疾病导致的PYLL为687729人年,PYLLR为24.11‰,AYLL为3.19年/人,减寿顺位前五位疾病,分别是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与代谢疾病、先天异常,合计占居民寿命损失的82.08%。结论包括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浦东新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引起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应作为今后的防控重点,应采用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慢性病的危害,保护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企业职工对职业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州高新区11家企业1 500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知识知晓率为91.50%,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知晓率为7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7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工龄越长的职工,职业卫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越好;一线工人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于管理人员。被调查者最想了解的职业病防治知识是"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方法"。 结论 应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职业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川区所有中小学、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部门预警和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南川区2012—2017年中小学、托幼机构学生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南川区2012—2017年累计报告学校传染病病例2 328例,平均发病率为352.86/10万,发病涉及9个病种。发病前3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963例)、水痘(719例)、手足口病(313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1.37%、30.88%、13.45%。每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消化道传染病。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15%。托幼机构以手足口病为主,占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0.79%。学校传染病发病时间分布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春季和冬季。结论 重庆市南川区近6年学校传染病总体情况可控,但形势不容乐观。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以流行性感冒、水痘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托幼机构防控的重点是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尤其要加强乡村小学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南川区所有中小学、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部门预警和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南川区2012—2017年中小学、托幼机构学生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庆市南川区2012—2017年累计报告学校传染病病例2 328例,平均发病率为352.86/10万,发病涉及9个病种。发病前3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963例)、水痘(719例)、手足口病(313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1.37%、30.88%、13.45%。每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消化道传染病。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6.15%。托幼机构以手足口病为主,占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0.79%。学校传染病发病时间分布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春季和冬季。结论 重庆市南川区近6年学校传染病总体情况可控,但形势不容乐观。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以流行性感冒、水痘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托幼机构防控的重点是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尤其要加强乡村小学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特征与寿命损失,为制定相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数据由浦东新区死因监测系统中提取,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对浦东新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粗死亡率为64.94/10万,标化死亡率为21.04/10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呈下降趋势(APC=-2.05%,Z=-5.342,P<0.001),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APC=-6.23%,Z=-13.052,P<0.001);男性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Z粗死亡率=46.471,P<0.001,Z标化死亡率=-48.961,P<0.001)。浦东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PYLL为16997年,PYLLR为0.34‰,AYLL为0.53年/人。结论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较高并导致了严重的寿命损失,研究期间,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需进一步制定综合性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政  李枫 《中国健康教育》2009,(10):757-759
目的探索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813名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健康需求问卷调查。结果88.5%的空巢老人功能健康状况正常或生活基本能自理,空巢老人两周患病率为42.9%,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达到65.3%,79.9%的空巢老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健康危险因素威胁。空巢老人对健康教育与咨询的需求为75.8%,对基础医疗常识的需求达到70.7%,对康复护理的需求为35.6%。空巢老人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日常生活能力、文化程度、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健康危险因素和年龄。结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健康危险因素主要是健康知识匮乏,应开展以慢性病预防、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提供健康知识为主的卫生工作,以满足空巢老人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人口输入较大的经济发达区域上海市闵行区内学生常见病现况与浦东区之间差别,为今后开展学生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浦东、闵行两区2010学年上报的学生常见病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区监测点学校学生视力不良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3,P0.01);学生贫血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7,P0.01);沙眼、疑似沙眼检出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蛔虫阳性率、营养不良率、肥胖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个区学生的常见病患病率中视力不良和沙眼患病率闵行区较高,而浦东区贫血患病率较高,其他的两区比较接近。两个区的学校均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学生常见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外来女工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对来沪女工的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9月份来医院体检的浦东新区外来女工1024名的健康体检资料,将调查对象主要检出疾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脂肪肝、胆结石、高血糖、贫血、宫颈炎是调查对象主要检出疾病,患病率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宫颈炎(21.58%)、高血压(15.92%)和脂肪肝(11.52%)。高血压、脂肪肝、胆结石、高血糖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并且在不同年龄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46~50岁是慢性病高发年龄段,宫颈炎和贫血的患病高峰在31~35岁。高血压、高血糖的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级高血压和空腹血糖损害,构成比分别为75.46%和92.31%。结论慢性病和妇科疾病是来沪女工的主要健康问题。应加强对外来女工的健康教育和早期行为干预,提高外来人口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