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第1、14、28天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14、28 d后,治疗组、对照组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00mg,每日4次,20d1个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1、21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火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I评分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基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基础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不同时间日常生活能力( ADL)变化。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的临床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棗.05)。2组患者在治疗后1、2、3个月的ADL评分均呈上升趋势,试验组在治疗后1、2、3个月的ADL评分始终高于对照组,2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试验组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基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观察90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后14d、90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14d、90d,两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丁苯酞+氯吡格雷)和对照组(氯吡格雷)各6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hs-CR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WTBX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和hs-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夏涛  刘晓玲 《海峡药学》2005,17(3):136-137
目的 评价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CM1 4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1日1次,两周为一疗程,对照组40例,未用GM1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终与治疗前相比NDS评分及ADL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终相比ND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而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治疗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降低了病人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加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的治疗组(30例)和单独使用依达拉奉加常规药物的对照组A(30例)、丁苯酞加常规药物的对照组B组(30例),比较治疗7d、14d的ESS评分和Barthel ADL指数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A、B治疗后ESS评分、Barthel ADL指数评分均改善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能够较单独使用更有效地减少治疗后7d和14d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华佗再造丸联合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华佗再造丸和丁苯酞胶囊;对照组口服维脑路通片和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注射,两组各用药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价,并评价其预后。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华佗再造丸联合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10月我院收治132例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分为两组各6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81.8%,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丁苯酞治疗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全面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及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医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包括961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注射液组与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15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评分)[RR=-1.34,95%CI(-1.72,-0.97);P=0.000 01]、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RR=4.88,95%CI(3.16,6.61);P=0.000 01]评分均有非常显著差异。而两组治疗急性脑梗死90 d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RR=5.13,95%CI(-3.67,13.93);P=0.2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药15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丁苯酞注射液的远期疗效无确切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多巴胺激动剂———培高利特治疗脑卒中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8例脑卒中病人给予培高利特治疗,96例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应用中国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区分2组病人的病情,应用Barthel指数的改变评价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14d后,2组病人ADL差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21d和3mo后,治疗组中重度病人的ADL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中非流利性失语语言恢复人数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运动不能性缄默症消失人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使用培高利特后有一定改善,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单药及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差异.方法:选择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例,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为治疗组,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为对照组,均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 d、30 d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以治疗30 d ESS增分率、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E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5 d、30 d,ESS、ADL评分逐渐升高,治疗组ESS、ADL平分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增分率比较,治疗15 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后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明显高于单药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影响及疗效.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在依达拉奉基础上结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周疗效,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用药2周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2周后VE-cadherin和vW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周后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2周期间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且用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整体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89例)和对照组(9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8 d对患者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治疗第14、28天,研究组患者FMA、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能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Barthel评分分别为(14.01±3.24)、(61.41±27.9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7.56±3.99)、(45.89±29.8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的17.1%,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获得显著疗效,其不但能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还能提升治疗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山  甘碧坤  卢伟  翁旭  杨健  庞华  杨石  钟华 《中国药业》2007,16(11):40-41
目的 评价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将13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59例,均予阿司匹林、银杏叶注射液及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血通8mL静脉滴注,1次/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21天时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及常规检查。结果 治疗后第14,21天时,两组ESS及ADL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疏血通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且不增加缺血性卒中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缺损评分.结果 观察组基本痊愈25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5).观察组的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5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B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54%高于B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NIHSS、ADL评分分别为(7.45±1.17)、(80.18±4.85)分均显著优于B组的(9.54±1.04)、(67.76±4.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与B组的5.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46例,随机的分成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对照组和应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观察组,各73例,治疗周期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31.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8.87±25.36)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9.14±26.8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丁苯酞能否通过调节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急性LAA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丁苯酞组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次,2次/日,连续14 d),序贯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日,连续11.5个月),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次,2次/日,连续14 d)。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检测血清Lp-PLA2水平;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IMT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Lp-PLA2水平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丁苯酞组Lp-PLA2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治疗12个月后,丁苯酞组患者IMT值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但丁苯酞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 丁苯酞治疗可以降低血清Lp-PLA2水平,进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急性LAA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