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期乳腺癌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73年1月到1983年12月共手术治疗765例Ⅱ期乳腺癌,占经治可手术女性乳腺癌2665例的28.7%。其中肿瘤≤2cm者(T1N1b)50例,2.1~3cm者362例,3.1~4cm者238例,4.1~5cm者115例。行扩大根治术仅2例,传统根治术434例,改良根治术280例和全乳切除术49例。按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临床为N0者病理检查31%见淋巴结转移,T1N1b者59.2%阳性,T2N1者56.9%阳性。本组病例的3年复发率为4.2%;5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77.4%及70.0%;10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62.4%及60.2%。其中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型癌及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年复发率分别为0%、2.1%、2.0%及4.8%;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93.3%、90.0%,80.9%、78.7%,86.0%、82.0%及75.6%、67.4%;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89.7%、89.7%,75.6%、75.6%,78.0%、72.0%及58.8%、56.7%。原发癌≤2cm(T1N1b)、2.1~3cm、3.1~4cm及4.1~5cm者的3年复发率分别为10.0%、2.8%、4.3%及6.3%;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60.0%、50.0%,82.1%、74.4%,75.4%、68.5%及74.5%、68.2%;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46.9%、42.9%,68.3%、66.0%,57.1%、54.9%及61.7%、60.7%。结论:Ⅱ期乳腺癌治疗结果与术式无明显相关,降低3年复发率,提高5年、10年生存率、健在率的关键是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2.
7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男性乳腺癌较少见,并且其特征在全球东西方患者之间也有差异。本研究旨在基于相对比较大的样本基础上提供更为可靠的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信息。方法:收集1969年1 月至2009年3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随访资料齐全的7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 年生存率。结果:1)浸润性导管癌占81.9% ;ER、PR、HER-2 阳性率分别为90.9% ,84.8% ,3.3% 。2)98.5% 患者以乳腺肿物为首发症状,69.8% 肿物位于乳晕区。3)67.6% 患者接受根治术,22.1% 接受改良根治术;50.0% 接受术后辅助化疗,15.3% 接受新辅助化疗;19.4% 接受术后放疗;44.4% 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4)5 年总生存率为72.4% ,其中Ⅰ期100% 、Ⅱ期74.2% 、Ⅲ期57.2% 、Ⅳ期0% 。5)各有12.5% 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个月和14个月。结论:中国男性乳腺癌以无痛性乳晕区肿块为常见首发症状,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ER、PR阳性率高而HER-2 阳性率低,治疗以手术为主的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的综合治疗,预后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234例乳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982~1987年收治的234例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Ⅰ期4例,Ⅱ期132例,Ⅲ期86例,Ⅳ期12例,各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8.5%、26.7%、0%。病理组织学分类:非浸润性癌21例,浸润性非特殊型癌186例,浸润性特殊型癌25例,10年生存率各为66.7%、43.0%、52.1%。病理类型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并显示浸润性非特殊型预后不良。纯手术组38例,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108例,术前化疗+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88例,术前化疗+根治术+术后化疗、放疗组10年生存率与其它两个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正确的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男性乳腺癌5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院自1954年到1989年底共手术治疗50例男性乳腺癌,占同期经治可手术全部乳腺癌7050例的0.71%。其中Ⅰ期8例,Ⅱ期21例,Ⅲ期20例及原发双侧者1例(右侧Ⅱ期,左侧Ⅲ期)。行扩大根治手术者6例,传统根治手术者31例,改良根治术者6例,全乳切除者5例(原发双侧者两侧均行全乳切除术,按1例计算)及局部切除术者2例。本组病例的5年生存率为78.7%,10年生存率为31.6%。本研究同时对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及预后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癌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对其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46位乳腺癌患者的不同临床及病理情况下的生存率。结果:淋巴结分期、临床分期及放疗可显著影响总生存期,临床分期、T分期及内分泌治疗对5年无病生存率有显著影响,临床分期对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临床分期对乳腺癌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有重要影响,故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解决问题、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5年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2月-2004年4月间收治的123例35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73.2%、50.s%、16.7%.单因素分析显示,对生存率有影响的因素为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分期、雌孕激素受体情况.结论 本组青年乳腺癌患者,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分期、淋巴结分期、雌孕激素受体情况.提高对青年乳腺癌的警惕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410例乳腺癌生存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对影响乳腺癌生存率的有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收集1988年1月至1991年1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410例,将年龄、TNM分期、肿瘤部位、月经情况、病理类型、治疗方案等变量数量化后输入电脑,用寿命表法和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影响乳腺癌预后的显著性因素是:临床分期、N分期、月经情况和病理类型。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乳腺癌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74例乳腺癌病人的完整临床资料与病理,随访5年以上,观察其生存时间,制作Kaplan-Meier评价生存曲线,并做比较分析。结果 乳腺癌高发年龄在40~49岁;Ⅰ期、Ⅱ期与Ⅲ期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曲线不同;乳腺癌的肿块大小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绝经后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未绝经患者;ER(-)病例平均无病存活时间小于ER(+)病例。结论 必须重视乳腺癌的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系统治疗;全社会应普及乳腺癌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9.
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20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中老年乳腺癌病例作对照分析。结果 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61%、47.80%;中老年乳腺癌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60%、50.70%,2组5年、10年生存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水平是影响青年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本组青年乳腺癌预后与中老年乳腺癌预后相近,综合治疗可能改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直肠癌4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直肠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42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先行大野治疗40Gy,1.8-2.0Gy/次,1次/d;后缩野加量24-27Gy,3.0-4.0Gy/次,隔日1次,累积剂量64~67Gy。结果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4.3%、45.2%,1、2、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4%、11.9%、23.9%。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含多西紫杉醇的化疗方案(TEC)与FEC方案对可切除的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将我科6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腋窝淋巴结阳性病人随机分为TEC组(试验组)和FEC组(对照组),并行6个周期化疗,分析5 年DFS、OS和毒副反应。结果:FEC组(n=32)和TEC组(n=30)的5年DFS分别为40.6%(13/32)和70.0%(21/30)(P=0.020);5年OS分别为50.0%(16/32)和76.7%(23/30)(P=0.030)。粒细胞减少症为3或4级者FEC组、TEC组发生率分别为53.1%(17/32)和63.3%(19/30)(P=0.416);粒细胞减少所致发热两组分别为6.3%(2/32)和10.0%(3/30)(P=0.587);肝、肾及心脏损害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期间生活质量评分下降,于化疗结束后恢复正常,在第6个周期化疗结束后24个月时,FEC组评分明显低于TEC组(P=0.032)。结论:TEC方案较FEC方案能明显提高可切除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病人的5年DFS和OS,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可接受。  相似文献   

12.
年轻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980年~1984年(简称1980组)和1994年~1996年(简称1994组)两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生存状况的变化及其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岁原发性乳腺癌179例,均随访5年,随访率100.0%,比较两组生存率并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980组和1994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8%(52/87)、78.3%(72/92),5年健在率分别为51.7%(45/87)、75.0%(69/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994组Ⅰ、Ⅱ期病例及淋巴结阴性率均高于1980组(79.4%,60.9%,P〈0.01和59.8%,42.5%,P〈0.05),并且生存率改善主要为Ⅰ、Ⅱ期病例。1994组行保乳手术例数明显增加,行经典根治术例数减少(P〈0.01)。结论1994组年轻乳腺癌生存率显著改善,手术范围扩大不体现生存优势,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治疗,并非完全依赖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复习了我院72例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与同时期Halsted根治术73例作比较。MRM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04%和50.59%,RM组分别为75.57%和55.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对腋淋巴结清除数目与局部复发率分别进行比较,两组也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对可手术的乳腺癌,除非肿瘤累及胸大肌或腋淋巴结转移较大而影响手术操作外,MRM为可行术式。  相似文献   

14.
 从1981年1月至1991年12月,我们共收治可手术见期乳腺癌61例,其中术前化疗36例,非术前化疗25例。术前化疗组中,经尺动脉插管给药19例,静脉给药17例,有效率分别为73.7%和76.5%(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70.6%(P>0.05),总有效率和5年生率率分别为75.0%和69.4%。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术前化疗组的36.0%(P<0.05)。结果表明:术前化疗对改善可手术Ⅲ期乳腺癌的预后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4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1958年1月至1988年12月,收治女性乳腺癌1020例,经病理证实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4例(2.35%)。平均年龄43岁。3例有癌家族史。同时性和异时性者分别为6例及18例。二癌相距平均6.3年。大多数患者作乳房根治术,5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异时性患者的5,10,15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81.25%,78.75%,50.0%和30.0%,而同时性患者仅1例生存4年健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1年10月-1999年12月收治的2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BPBC患者经根治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后按首发侧癌和第二侧癌计算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3%,52.6%和47.4%,25.0%,其中4例患者第二侧癌治疗后存活10年以上,结论:BPBC的治疗原则与单侧乳腺癌相比无明显差别,临床分期是判断BPBC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2019年收治的新发81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为改善乳腺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2019年8170例新发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14日。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观察生存率,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肿瘤分期的乳腺癌患者整体生存情况。结果 817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效随访人数7804例,随访率为95.52%。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92.0%、89.0%、85.0%。随着发病年龄增加,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均呈下降趋势,但35岁以下患者的生存率也较低,年龄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呈显著下降趋势,Ⅰ、Ⅱ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年龄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应通过加强乳腺癌防治科普宣教及早诊早治工作,有效提高生存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45岁以上妇女,但近年来其发病年龄趋于年青化,发病率亦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为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现将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62例乳腺癌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45岁以上妇女,但近年来其发病年龄趋于年青化,发病率亦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