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亲合组织化学技术,以UEA—I,ConA,PNA三种凝集素对30例鼻咽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化生(癌前病变),70例鼻咽癌及30例正常鼻咽粘膜上皮进行观察对比,了解其分布定位及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荆豆凝集素(UEA—I)在正常鳞状上皮多呈膜性分布;鼻咽癌癌细胞多呈阴性反应;而鼻咽癌前病变的细胞则显示膜性及胞浆性强阳性反应,与正常上皮及癌巢对比鲜明,UEA—I还能显示间质异常增生的血管,说明它是一种协助诊断鼻咽癌前病变很有希望的一种凝集素。而PNA及ConA则对鼻咽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我科1982年至1993年400多例胃癌切除标本中所有46例早期胃癌病例,选用Con-A、PNA,LCA、DBA五种凝集素采用ABC法对46例早期胃癌进行标记,观察五种凝集素在胃癌组织、癌旁肠化上皮杯状细胞,癌旁不典型增生上皮、正常胃粘膜上皮、胃底腺和幽门腺中的分布,总结出DNA在胃癌组织中分布百分比最高,五种凝集素在癌旁肠化杯状细胞和癌旁不典型增生上皮中的分布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93例长期随访乳腺癌,16例不典型增生,7例良性病变及其旁“正常腺体组织”的石腊标本,用免疫亲合组化,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银染的核仁形成区技术进行 LR,rasP~21蛋白,AgNOR计数和 ER.PR的回顾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①PNA.R.rasP~21表达和ER.PR检测结果均对乳腺的予后有判定价值,尤其PNR—R的检测更为敏感、简便、可靠.②SBA—R阳性颗粒对良恶性乳腺肿瘤早期诊断和鉴诊同AgNOR计数均有一定价值.③乳腺不典型增生细胞中PNA—R和SBA—R胞质和或成全膜型阳性表达,可对乳腺癌前状态进行筛选,但最终有待进一步前瞻性研究.④P~21阳性表达随乳腺癌细胞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强,并与ER水平呈负相关;P~21阳性者予示予后差,有高转移和浸润潜能.  相似文献   

4.
甲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是肌上皮细胞和基底膜非常特异的阳性表达物。乳腺良性病变和非浸润癌的导管外周阳性物完整的呈袖口状围绕。乳腺增生病腺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和小叶原位癌因细胞过度增生压迫管壁致阳性物萎缩。乳腺增生病的纤维硬化型管周阳性物被挤压断裂。导管浸润癌始发处管周阳性物破坏。肌上皮和基底膜完整或破坏对鉴别诊断和预后估计有意义。未见癌细胞分化形成肌上皮和基底膜;见到几处肌上皮细胞向纤维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DBA和PNA凝集素对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及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粘膜100%DBA呈强阳性反应,30%PNA呈弱阳性反应.大肠癌32.4%DBA呈弱阳性反应,76.5%PNA呈较强阳性反应.腺瘤凝集素受体表达介于前两者之间,并随腺瘤组织异型程度加重而越近似于大肠癌.本研究表明,DBA受体的丧失和PNA受体的表达为癌性粘液糖蛋白结构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检测腺瘤组织PNA受体表达可判断腺瘤癌变危险性,对大肠癌防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MCS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类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4例MC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按照肿瘤化生性成分选择性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4例均表达上皮性标记,2例至少表达一种肌上皮标记.4例ER、PR、Her-2均阴性,均未出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结论 乳腺梭形细胞MCSC较为罕见,病理形态多样,可呈现肌上皮分化,但很少表达ER、PR,易引起误诊,严格按规范取材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在HE切片形态观察中,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纤细或宽广,乳头被覆单一的腺上皮,肌上皮完全消失或不连续,腺上皮单层柱状或多层,与纤维轴心垂直,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化SMA、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5/6在乳腺癌组织未见表达或仅有散在灶性弱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免疫标记CK5/6、SMA和 p63可以帮助该肿瘤的诊断;主要应注意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在HE切片形态观察中,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纤细或宽广,乳头被覆单一的腺上皮,肌上皮完全消失或不连续,腺上皮单层柱状或多层,与纤维轴心垂直,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化SMA、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5/6在乳腺癌组织未见表达或仅有散在灶性弱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免疫标记CK5/6、SMA和p63可以帮助该肿瘤的诊断;主要应注意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肺肿瘤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与组织类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肿瘤多阶段进展中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与组织类型间的关系 ,为肺肿瘤的良恶性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乙酰胆蒽诱导小鼠得到不同组织学类型肺部病变 2 92个 ,其中良性 (增生性病变、肺泡细胞腺瘤、乳头状腺瘤 )病变 2 37个 ,恶性病变 (乳头状腺癌 ) 5 5个。检测Maclurapomiferaagglutinin(MPA)、花生凝集素 (Arachishypogeaagglutinin ,PNA)、蓖麻凝集素 (Ricinuscommunisagglutinin ,RCA)和麦胚凝集素 (wheatgermagglutinin ,WGA)辣根过氧化物酶凝集素与正常呼吸道上皮及各型病变的亲和性。 结果 增生性病变、肺泡细胞腺瘤与 4种凝集素均保持高度亲和性 ,乳头状病变尤其是乳头状腺癌细胞则基本失去了对MPA、PNA和RCA的亲和性 ,仅保留与WGA的结合力。在良、恶性病变的比较中 ,MPA、PNA和RCA的亲和性均有显著性差异 (χ2 =46.89,P <0 .0 1;χ2 =36.77,P <0 .0 1;χ2 =5 2 .87,P <0 .0 1) ,WGA与良、恶性病变均有较强的亲和性 (χ2 =0 .0 9,P >0 .0 5 )。结论 由于不同类型肺部病变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残基的差异 ,良、恶性病变与MPA、PNA和RCA的亲和性明显不同。检测细胞与不同凝集素的亲和反应 ,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汗管瘤样癌(Sy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乳腺SyC,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女性,48岁,发现左乳无痛性结节状肿块1年.组织学上腺管成份大小不一,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上类似于小汗腺的末端汗管,呈蝌蚪状或逗号状,内衬双层上皮,偶见单层上皮.可见大量鳞状上皮分化,异型性不明显,可见细胞间桥、角化珠和坏死.间质呈硬化性纤维性,高度富于细胞,呈漩涡状排列,但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示calponin和smooth muscle actin显示导管周围有一层肌上皮细胞,证实其腺管成份存在上皮和肌上皮两层细胞;癌细胞呈HMW-CK+(CK14+)、ER-、PR-、C-erbB-2+.目前文献中已有的病例统计资料显示该病大多呈惰性经过,但有局部侵袭性,可复发,但转移少见.鉴别诊断包括乳腺原发性纯粹性鳞癌、化生性鳞癌、小管癌、乳头部汗管瘤样腺瘤等.结论 SyC又称乳腺低度恶性腺鳞癌,是乳腺少见癌,属于一种化生性癌.形态上与乳头的汗管瘤样腺瘤有些相似.发生学上与腺肌上皮瘤相关,可能属于腺肌上皮性病变谱系的一部分.其生物学行为大多呈惰性,因此对于大于3cm的较大肿瘤宜行乳房切除,小于3cm的肿瘤可行单纯肿块切除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P63、SMA、PCNA在乳腺疑难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各种乳腺病变组织标本7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同时标记P63、SMA、PCNA作对照研究。结果11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2例导管原位癌中存留的肌上皮细胞几乎全部P63和SMA(+),2例良性病变中的少数导管见P63不均匀的间断表达,P63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无交叉反应;在浸润性癌中仅2例见小灶状癌细胞P63(+)。SMA除标记肌上皮细胞,还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交叉反应。PCNA在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92.7%,在良性病变中阳性率72.7%。结论P63可作为识别乳腺肌上皮细胞的一个新的特异性标志,同时检测P63、SMA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PCNA表达与否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喉梭型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征。方法 应用上皮性抗体和间叶性抗体标记喉梭型细胞癌细胞成分 ,观察其免疫学特性。结果 喉梭型细胞癌组织中 ,上皮性癌成分均呈阳性表达 ,梭型细胞成分大部分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 梭型细胞癌是上皮性肿瘤 ,是变异的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宫颈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表达上皮干细胞标记细胞的分化和DNA倍体变化,探讨其在癌变过程中的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98例宫颈组织分为4组:20例正常鳞状上皮(normal squamous epithelium,NSE),19例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dysplasia squamous epithelial hyperplasia,DSEH),39例原位癌(squamous carcinomain situ,SCIS)和20例浸润癌(invasive squamous epithelial carcinoma,ISEC)。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keratin 19及β1integrin,同时做Feulgen染色,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共表达kerating 19和β1integrin细胞的各种核因子参数和DNA含量、DNA倍体。结果:正常宫颈黏膜上皮表达kerating 19和β1integrin的细胞仅限于上皮基底下层。在癌变过程中,共表达kerating 19和β1integrin的细胞在阳性病例数量增多,位置上移,各种核因子形态计量学参数及DNA含量、DNA异倍体数升高,差异明显,显示出表达干细胞双标记细胞增生和分化的异常,终末分化的受抑。结论:宫颈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表达上皮干细胞标记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障碍可能是肿瘤形成和维持实体瘤细胞无限增殖能力的主要瘤细胞克隆,不同原位癌病例中这类细胞的DNA异倍体率之间的明显差异可能是原位癌生物学特性具有双重性的原因之一,而二倍体细胞的存在可能与有的原位癌病例能在较长时间趋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长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乳腺良恶性疾病性激素受体演变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40例乳腺癌及38例乳腺良性疾病用荧光组化法进行ER、PR的测定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1)乳腺腺病及纤维腺瘤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Ⅱ级者ER、PR含量显著高于无不典型增生者。(2)乳腺癌ER、PR含量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疾病。(3)乳腺癌ER、PR含量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良性乳腺疾病上皮细胞性激素受体的含量随增生程度增高而增加。细胞癌变后其性激素受体含量取决于分化程度。细胞癌变就其性激素受体而言是一种丧失而非获得。  相似文献   

15.
4例乳腺分泌性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易华  汪盛贤  罗艳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3):1339-1341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组织化学采用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检测分泌物的性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癌细胞中ER、PR、HER-2、p53、MIB-1、S-100、p63、CK8/18和EMA的表达情况;采用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7~54岁.临床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肿块;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囊泡状和实体巢团状,亦可见粘液小管状和分枝状的小乳头结构;肿瘤细胞内和细胞外以及囊泡内均含有PAS染色阳性的嗜酸性分泌物;肿瘤细胞较小,大致可分为嗜酸性和透明细胞两型,癌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坏死、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K8/18、EMA等腺上皮标记,不表达S-100、p63等肌上皮标记,低表达ER、HER-2和p53,细胞增殖指数较低.超微结构观察癌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内膜性空泡,细胞表面有微绒毛.3例随访目前均无复发.结论:乳腺分泌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低恶性乳腺实体肿瘤,其临床经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均有别于其他乳腺导管癌.  相似文献   

16.
CK5、CK8和BCRP在人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5(cytokeratin 5,CK5)、CK8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在乳腺上皮良、恶性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89例正常乳腺、乳腺增生、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K5、CK8及BCRP的表达情况,分析CK5、CK8及BCRP的表达与乳腺病变组织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正常乳腺、乳腺增生、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K5和CK8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BCRP的阳性表达率则逐渐上升.CK5和CK8在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乳腺增生和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癌(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P<0.01),BC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增生组织(P<0.0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K5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外层尚未受侵袭的基层细胞中,肿瘤细胞中没有表达或很少表达;CK8则主要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基层细胞中完全不表达;66.7%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呈CK5-/CK8+表型.结论:CK5、CK8和BCRP在不同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不同,3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乳腺病变的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硬腭部鳞癌的癌旁上皮进行了观察,并与鳞癌病变、炎症、纤维增生、过度角化、乳头状瘤及正常粘膜上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反映基底层细胞和胞核大小的指标,包括面积(A)、体积(V)、直径(D)可以反映病变程度,其值由正常、经良性病变、癌旁上皮到癌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以癌旁上皮的胞体和胞核的大小与癌变最为接近.此结果提示反映基底层细胞和胞核大小的形态学指标在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对17例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系统分析.结果: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由密集的小细胞组成,该细胞类似于鳞状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其组织结构呈巢状、伴中央坏死的大分叶状、筛网状、一致小圆状未分化细胞构成的缎带状,9例合并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合并腺癌,2例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变,1例食管合并另两处独立鳞癌;瘤细胞CgA、Syn、S-100、Actin、CEA均阴性,AE1、AE3、CK34βE12局灶阳性,Ki-67阳性率为50%~80%,癌巢内基底样癌细胞间见丰富的Ⅳ型胶原.结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是食管少见的鳞状细胞癌变异型,是具有独特形态特点、明显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差的肿瘤,应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壁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胃壁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腺泡状或实性巢状,胞质内含显著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圆形,可见显著的核仁。免疫组化CK在癌细胞巢中呈弥漫强阳性表达,不表达AFP、S-100蛋白、CD68、lysozyme、CD56、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actin等抗体。特殊染色PTAH染色阳性。结论胃壁细胞癌临床罕见,需要与胃腺癌、肝样腺癌、富于潘氏细胞腺癌、神经内分泌癌及颗粒细胞瘤等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张颖  周全  王玲玲 《肿瘤学杂志》2018,24(11):1122-1125
摘 要:[目的] 探讨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MBC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 [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直径1.8~4.0cm,4例为非特殊类型浸润癌,同时伴低-中级别导管原位癌和平滑肌肉瘤成分伴骨样分化,1例为梭形细胞癌伴骨肉瘤样改变,2例为高级别浸润性低分化癌伴软骨肉瘤样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免疫表型 全部病例肿瘤组织均表达上皮标记。激素受体和Her-2均不表达。伴平滑肌肉瘤分化的肿瘤组织内TOPOⅡα蛋白高表达。[结论] 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需与伴异源性成分的乳腺叶状肿瘤鉴别,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可能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