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7例外生性肝癌与肝脏相连,3例有明显蒂部,2例肝右叶外生性肝癌向下至右侧盆腔内,6例其内可见CT“密度更低区”,3例压迫胃体及胃窦。螺旋CT肝动脉期6例肿瘤内可见不规则纡曲强化血管影。5例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2例门静脉期部分肿瘤组织强化,密度增高。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层面CT(multi-slices 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特征及癌灶的检出率。方法:104例原发性肝癌治疗前行MSCT的平扫与三期扫描(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扫描),对比剂用量100 ml,以3 ml/s的速率肘静脉注射,采集时间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门静脉期60 s。测病灶平扫及各增强期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情况及检出情况,以增强各期检出的肿瘤数目为肿瘤灶总数。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共显示470个病灶,34个均匀强化;436个不均匀强化,〈3 cm病灶动脉早期检出117个(56.25%),动脉晚期检出171个(82.21%),门静脉期检出137个(65.86%),≥3 cm的病灶动脉早期检出237个(90.45%),动脉晚期检出250个(95.41%),门静脉期检出244个(93.12%)。56个仅在三期增强扫描的一期显示,动脉早期5个,动脉晚期25个,门静脉期26个。结论:动脉晚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与动脉早期。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肝癌检出效率。 相似文献
7.
8.
陈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4):203-205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技术(CTA)对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经B超、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灶而不能定性诊断的患者实施CTA检查,应用导管技术将5F导管插至肝动脉后,以2ml/s的速率注射造影剂5 s后进行螺旋CT扫描。结果:CTA检出小肝癌48例,共74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强化,可分为均匀强化及不均匀强化两种类型,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表现,供血动脉的显示及门脉期环状强化则是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CTA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及供血特征。结论:通过与B超、血管造影、普通CT等常规影像技术相比较,CTA对肝内直径≤3 cm的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明显提高,对小肝癌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双期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小肝癌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动脉期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开始扫描,静脉期于65~70s开始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70~85ml。结果27例小肝癌共发现34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91%、79%、94%,经统计学分析,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Ρ<0.05),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间、平扫和静脉期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65%(22/34)的小肝癌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增加25.9±14.4HU;23%(8/34)呈不均匀高密度。79%静脉期呈低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减少18.7±8.9HU;21%(7/34)为等密度。双期扫描的定性准确率为97%(31/32)。结论螺旋CT动、静脉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11.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的CT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提高对肝癌自发破裂伴腹腔内出血(血腹)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肝癌自发破裂临床的影像资料。分析各种病理情况的影像特征及其与肝癌破裂的关系。包括肝硬化表现,腹水,肿瘤在肝内位置,肿瘤凸出肝外程度和中心坏死情况,结果:8例患者CT扫描发现12个癌灶,其中1例CT仅见血腹而未见肝癌病灶,手术探察发现肝边缘小肝癌破裂,继发肝包膜下和腹腔积血,CT诊断肝边小肝癌的精确性达85%,结论:CT诊断肝癌自发破裂有很高的精确度,对临床怀疑肝癌自发破裂造成血腹者,CT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生型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外生型肝细胞癌及3例外生型肝血管瘤的CT和临床资料,1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外生型肝细胞癌根据肝内有无肿块将其分为单纯型(4例)和混合型(3例)。2例肿块突出肝外,有蒂与肝相连,5例肿块紧邻肝表面。7例肿块平扫均呈低密度,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病变密度降低或呈低密度;其中2例出现动静脉短路征象,2例出现肿瘤周围部分肝实质一过性增强,4例出现门静脉癌栓,3例有肝硬化表现。外生型肝血管瘤中,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扩大;1例为纤维性血管瘤,表现为门脉期不均匀强化。结论:CT是诊断外生型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肝细胞癌的CT分型及双期扫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的特点。方法 :对 6 7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 ,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分布、强化特点与进展程度的关系。结果 :6 7例基于手术病理和综合影像方法共发现病灶 87处 ,其中小癌型 15例 (2 2 .39% )、单巨块型 2 4例 (35 .82 % )、单结节型 8例 (11.94 % )、混合型 12例 (17.91% ) ,弥漫型 6例(8 96 % )、特殊型 2例 (2 .98% )。直径 >6cm的单巨块型癌栓形成 (79.19% ) ,肝外转移 (2 9.17% )发生率明显大于直径 3~ 6cm的单结节型。 6cm可以作为划分单巨块型和单结节型的参考值。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显示各型肝细胞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CT导引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引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在CT导引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61个病灶,其中肿瘤D≤3cm者14个,3cm5cm者11个,多发肿瘤者10例(2~4个)。46例61个肿瘤CT导引PAI治疗145次。随访时间5~48个月,多次复查CT,动态观察肿瘤坏死情况,记录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存活时间、肝肾功能、AFP值等。结果:46例61个肿瘤145次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坏死率为71%~100%;直径≤3cm的小肝癌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12/12)、92%(11/12)、83%(10/12)、67%(8/12)(P<0.05);直径≤5cm者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24/27)、78%(21/27)、67%(18/27)、44%(12/27)(P<0.05);直径>5cm者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9%(2/7)、14%(1/7)(P<0.05)。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腹膜炎、化学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气胸,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直接瘤体内注射乙酸治疗单结节、无转移的小肝癌是一种疗效可靠、经济的微创性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小儿肝母细胞瘤与肝细胞癌的CT及临床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B)及儿童原发性肝细胞癌(IWC)的CT及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例证实并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HB15例、HPCI2例,患者的资料。对各项临床及CT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多见于肝右叶,肿块多较大,多见坏死囊变,钙化多见;HPC多累计肝左右两叶,巨块型及巨块结节型多见,钙化少见,可见门脉血栓及淋巴结肿大。平均发病年龄、乙肝病毒感染率、肝硬化发生率低于肝细胞肝癌。结论:肝母细胞瘤及肝细胞癌为小儿最常见的两大恶性肿瘤,在临床及CT表现均有各自的特点,将各自特点综合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将两者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少见强化方式的影像分析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不典型强化的肝癌C T资料。结果21例中,小肝癌9例,结节型10例,巨块型2例。平扫17例呈低密度,4例呈等密度,瘤内密度均匀16例,5例密度不均匀。多期增强检查21例中,动脉期5例呈低密度,等密度4例,高密度12例。门脉期7例呈高密度,10例呈等密度,4例病灶呈低密度。延迟期1例呈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18例呈低密度。结论 M SC T的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肝癌少见的强化方式,对其诊断及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