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刺加康复训练对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nh量表、Fugl-Mev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其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痉挛程度均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康复训练能明显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心理干预对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患者是否能建立康复训练的研究。方法选择2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HADS评分、Fugl-Meye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的改善程度远小于研究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心理干预对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感觉障碍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将53例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患侧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治疗组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患者进行感觉康复训练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感觉功能,也可以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46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80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66例),治疗30天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及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及ADL积分上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非常明显(P〈0.01),综合康复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均可降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13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5.
A型肉毒毒素对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后上肢肌痉挛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脑卒中及脑外伤后肌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0例脑外伤和脑卒中后存在上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BTXA注射组和对照组。BTXA组注射BTXA,两组患者均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比较注射前和注射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Fud—Meyer运动功能评测(FMA)、改良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评定情况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2周,BTXA组MAS评定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BTXA组与对照组MAS评定等级、FMA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注射BTXA可降低脑卒中及脑外伤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同时积极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姿势控制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MBI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治疗前后MB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姿势控制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研究运动再学习(MRP)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MRP治疗。2组人院时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及运动评定量表(MAS)评定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定关节活动度。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生存质量指数(QOL)评定生存质量。结果:Brunnstrom、MAS、Fugl—Meyer、ADL、QOL评定:入院时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和出院6个月和12个月后随访各项评定结果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P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能明显提高其ADL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病程〈30d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康复组和砖照组,康复组按康复方案于指导下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0d后分别进行改良巴氏(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28.75±13.55,对照组为29.33±14.0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0d后,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69.50±16.67,对照组为52.33±19.08,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康复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指导下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易化法加电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疗法及训练指导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效果。方法:11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易化法及电运动疗法治疗为主,并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结果: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Barthel指数〈40分的患者显著减少(P〈0.05);治疗4周时更显著(P〈0.01)。结论:易化法和电运动疗法可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7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A组35例和B组38例,均给以常规药物、理疗和针刺治疗。A组同时结合面肌运动训练。结果:治疗21d后,Sunnybrook神经功能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2组间比较,A组提高幅度高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65.8%与51.4%,P0.05)。结论:康复结合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9例)与对照组(62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运动再学习和Bobath疗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治疗,如针灸、理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FMA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康复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对预后有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建宏  张燕  陈琼 《中国康复》2006,21(1):57-5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重症脑室出血患者70例,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35例,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同时加强患者良姿体位的摆放,循序渐进的进行患肢主被动关节活动,床边平衡、站立及行走训练等系统的康复护理。结果:经过60d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明显降低(P〈0.01),2组问比较康复组下降更显著(P〈0.05);ADL缺陷程度评分,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比较,康复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康复组死亡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系统的康复护理对重症脑室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ADL改善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皮质功能改变的规律,及其与康复效果间的关系。方法:60例累及上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35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25例,并与20例健康者做对照。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后2周和1个月时,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被动运动肘关节时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并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结果:对照组和2组脑梗死患者正常肢体被动运动时均为对侧MCA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且3次结果类似。患侧肘关节被动运动时,治疗前除对侧MCA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外,同侧血流速度也明显增快(P<0.05)。但治疗2周和1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同侧血流速度逐渐减慢,而康复治疗组则一直维持在较快的水平。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得分,单纯药物治疗组与同侧血流速度呈负相关(r=-0.89341,P<0.05),康复治疗组则与双侧流速均呈正相关(r=0.99139,0.88812,P<0.05)。结论:正规的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机理可能与募集皮质范围加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灯通脑软胶囊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11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8例患者除常规康复训练外加用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对照组54例患者单纯应用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灯通脑软胶囊联合常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其生活的独立性,对脑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自由康复法、针灸疗法及手功能康复器配合自由康复法3种不同诊治方法对新发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以及运动模式的康复效果。方法将49例首次发病的新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自由康复组16例,针灸组16例和手功能康复器训练组17例,分别接受相应的治疗及护理。采用盲法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以及运动模式进行对比。结果3组治疗后Brunnstrom-手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得分比治疗前有明显进步,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定得分无显著改善。治疗2周后Brunnstrom-手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分值自由康复组和针灸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手功能康复器训练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显著;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定分值3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1个月后,Brunnstrom-手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定分值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Fugl—Meyer评定分值自由康复组和针灸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手功能康复器训练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显著;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定分值3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针灸、自由康复及手功能康复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手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改善均有效,手功能康复器配合自由康复的治疗效果最佳。但其对手精细功能的改善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稳定型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简式Fugl-Meyer评价法(FMA-L)评价下肢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价行走能力,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ADL。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L、BBS、FAC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P〈0.05,0.01),且强化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能独立步行的比例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强化组更高于对照组(72.9%与54.2%,P〈0.05)。结论:配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31例,对照组按留置胃管行常规护理及治疗,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摄食训练,未给予留置胃管。对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康复组吞咽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为38.7%,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恢复吞咽功能有明显的效果,避免了鼻饲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护理人员操作上的繁琐,便于患者出院后的营养管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施加加  孙莹  李周 《中国康复》2013,28(1):20-22
2011年1月~2012年8月在我科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52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各26例,①观察组,男24例,女2例;年龄37~69岁;病程1周~18年。②对照组,男25例,女1例;年龄34~71岁;病程2d~18.5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口服秋水仙碱、非甾体类等药物并配合中药金黄散(按蜂蜜:醋:金黄散=1:1:2配制为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外敷6~8h后撤下金黄散纱布,同时控制饮食;  相似文献   

20.
周淑华  张敏  黄琴  杨朝辉 《中国康复》2009,24(4):246-247
目的:观察在治疗师协助下早期运动训练并物理因子治疗对创伤性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手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2~7d在治疗师协助下开始静力夹板或动力牵引夹板使用下的运动训练并配合物理因子疗法;术后3周去除夹板主动运动训练为主和物理因子疗法。对照组术后2~7d自行运动训练加物理因子疗法。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手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手功能综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2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2±1.4与9.8±1.4,P〈0.01)。结论:专业人员协助下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及物理因子治疗可显著提高周围神经损伤致手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