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行为实验己经证明,锌过多或缺锌均可影响脑功能。锌作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影响多种酶的活性及蛋白质和核酸的台成。本实验通过体外分离大鼠脑海马突触体,观察不同浓度锌离子对Ca2 -Mg2 ATP酶的活性和3H-Leu掺入突触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锌离子浓度在25μmol/L时增加该酶的活性(<0.01),并促进3H-Leur掺入蛋白质的合成(<0.05)。2.锌离子在50,100,200μmol/L的较高浓度时对Co2 -M2 ATP酶的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分别为:P<0.05.P<0.01,P<0.01),仅200μmol/L对3H—Leu掺入突触蛋白合成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提示:适量的锌对突触体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但剂量过高则起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2.
兔脑缺血后脑细胞线粒体Ca^2+,Mg^2+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a2+和Mg2+是一对相关的阳离子,它们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试验通过对兔脑缺血后脑细胞线粒体Ca2+、Mg2+的测定,发现缺血早期线粒体Ca2+明显增高而Mg2+明显下降,结果提示Mg2+/Ca2+比值下降在缺血性脑损害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鼠脑组织Ca~(++)、EAA变化及中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a~(++)、氨基酸在再灌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中药对其影响。方法:对缺血再灌注鼠脑组织Ca~(++)、氨基酸及血氨基酸分别进行测定,并观察中药对其影响。结果:空白组胞组织Ca~(++)、脑和血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高于正常组,中药组低于空白组。结论:Ca~(++)、氨基酸参加再灌注脑损伤的病理过程,而本中药方可能通过降低脑内Ca~(++),降低兴奋性氨基酸(EAA)来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4.
兔脑缺血后脑微血管和突触膜Na^+,K^+—ATP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脑缺血实验模型。通过不连续梯度超速离心脑微血管(CMV)和突触膜(SPM),用生化法分别测其Na~ ,K~ -ATP 酶活性。结果发现CMV Na~ ,K~ -ATP酶活性在MCAO后先升后降,而SPM的Na~ ,K~ -ATP酶活性则随时相递降,且两者与脑水含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提示CMV和SPM Na~ ,K~ -ATP酶活性变化参与了脑缺血后早期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大鼠4血管关闭(4VO)方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观察海马、新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在缺血及再灌流不同时相Na+K+─ATP酶活性变化。缺血时即刻出现海马Na+K+─ATP酶活性降低(P<0.05),再灌流后新皮层及皮层下酶活性有暂时性降低,海马的酶活性在再灌流168h时仍未恢复(P<0.05)。Na+K+─ATP酶活性的降低与自由基对酶结构的直接破坏、膜磷脂降解以及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引起界面脂或膜流动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巴曲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缺血后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改变是神经元缺血后继发损伤的重要环节。如果能预防或减轻因缺血及复灌引起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改变,则有可能防止神经原细胞膜的进一步损伤。研究表明,巴曲酶(Batroxobin)能明显抑制沙土鼠脑缺血引起的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增高,减轻缺血后继发性兴奋性损伤。减少缺血再灌后自由基的生成,提高  相似文献   

7.
养血清脑颗粒剂与Ca^2+拮抗剂防治偏头痛疗效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照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剂与Ca2+拮抗剂防治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274例偏头痛患者分成三组,对养血清脑颗粒剂和Ca2+拮抗剂以及两药合用防治偏头痛的疗效进行对照。结果(1)Ca2+拮抗剂防治偏头痛的疗效与文献报告基本一致;(2)养血清脑颗粒剂可取得与Ca2+拮抗剂相同的疗效;(3)联合用药显效率显著提高。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剂是一种有效的偏头痛防治药物;与Ca2+拮抗剂合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高温对伤灶区脑组织乳酸、Na^+-K^+-ATP酶和脑水肿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颅脑损伤组、伤后高温组,每组又按处死时间点(伤后4h、1d、3d、5d和7d)分为五个亚组,每亚组6只。取伤灶区脑组织测含水量、乳酸含量和Na^+-K^+-ATP酶活性并行电镜检查。结果高温组脑组织含水量和乳酸含量在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颅脑损伤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Na^+-K^+-ATP酶含量显著低于颅脑损伤组和假手术组(P〈0.05),电镜检查发现高温组神经细胞肿胀、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较颅脑损伤组明显加重。结论颅脑损伤后高温增加脑组织乳酸生成,同时Na^+-K^+-ATP酶活性下降,脑水肿加重,故在颅脑损伤后应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精制蝮蛇抗栓酶对缺血-再灌注大白鼠脑皮质神经元胞浆内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正常组脑皮质神经元细胞胞浆内C-fos基因表达染色(-);缺血空白对照组C-fos基因染色(+),而蝮蛇抗栓酶治疗组(-);再灌注空白对照组C-fos基因表达(++),而蝮蛇抗栓酶治疗组(±)。提示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神经元胞浆内C-fos基因表达增强。而蝮蛇抗栓酶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大脑皮质ATP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大脑皮质AT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缺血 10min后于再灌注后 0h、1h、3h、6h、12h、2 4h和 72h应用毛细血管电泳法分别测定额顶叶皮质的ATP含量 ,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缺血 10min后额顶叶皮质ATP的含量急剧下降至对照组的 2 0 %。再灌注后ATP的含量逐渐恢复 ,于再灌注后 1h、3h、6h和 12h恢复至对照组的 70 .5 %、6 5 .7%、84 .8%和 86 .9%。再灌注后 2 4hATP含量再次下降 ,再灌注后2 4h和 72hATP含量仅为对照组的 5 0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5 )。缺血 10min再灌注后大鼠肢体功能可逐渐恢复 ,但再灌注后 2 4h起出现不愿活动和进食等表现。结论 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额顶叶皮质存在细胞能量系统功能恢复滞后的现象。同时 ,随着再灌注的进行还出现了继发性细胞能量系统功能衰竭的现象 ,这可能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延迟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3H]—三磷酸肌醇([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游离Ca2+([Ca2+]i)的变化,并用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治疗,观察其对[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Ca2+]i的影响。结果:脑缺血1min[3H]-IP3放射活性非常显著地增高。缺血20min、缺血20min再灌流1h、6h、2d[3H]-IP3放射活性非常显著地降低。缺血20min突触体[Ca2+]i非常显著地增高,至再灌流6h达到最高水平。应用PMSF治疗能显著地抑制突触体[Ca2+]i的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遗症大鼠模型脑组织ATP、ADP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 建立脑梗死后遗症大鼠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脑组织ATP、ADP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 刺激组(SG)毛发相对黯淡无光、卷曲,精神萎靡,惊恐,消瘦,肢体无力,摄食减少,饮水减少,手术伤口愈合迟缓,符合中医脑梗死后遗症征候。正常组(NG)大鼠脑组织ATP、ADP含量显著高于SG组、术后不刺激组(SG)(P〈0.01),同时NSG组大鼠脑组织ATP、ADP含量显著高于SG组(P〈0.05)。SG组大鼠脑组织NE、DA和5-HT含量显著低于NG组(P〈0.01),NSG组(P〈0.05);NSG组大鼠脑组织DA含量显著低于NG组(P〈0.05)。结论 脑梗死后遗症大鼠由于能量代谢障碍而出现脑组织的ATP、ADP含量降低,并且伴有大脑释放单胺类递质增加及脑细胞内的单胺类递质含量减少,单胺类递质分泌增加又加重了脑组织的损伤,加剧ATP、ADP等能量物质代谢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GM_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_1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及再通模型,利用免疫组化,观察一侧MCA缺血30分钟,再灌注5小时后病变侧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情况以及GM_1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假手术对照组海马区CAI可见bcl-2及少量bax表达。缺血/再灌注后,该区bcl-2及bax表达增加(分别P<0.01),且以bax表达明显占优势,bax染色阳性细胞以小体积,核固缩的凋亡细胞为主。应用GM_1后bcl-2表达进一步增加(P<0.01),而bax蛋白水平变化不明显,bcl-2与bax蛋白比值增加,bax染色阳性细胞胞体趋于正常,但核仍大而圆。结论:GM_1确实可以通过调节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对活体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及乳酸(Lac)等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原位动态观察神经节苷脂对活体鼠脑组织损害程度、神经递质方面的影响。分别对缺血再灌注组及神经节苷脂治疗组鼠脑组织缺血、水肿及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乳酸(Lac)等代谢产物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缺血60min再灌注1h、3h、6h神经节苷脂均能减小高信号区的体积,有效减少脑缺血后Lac/(PCr Cr)比值的上升和NAA/(PCr Cr)比值的下降,与缺血再灌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ATP含量和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的变化及桂哌齐特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桂哌齐特处理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HPLC法、TUNEL法及TTC染色分别测定脑组织ATP的含量、凋亡细胞数目及脑梗死体积。结果大鼠缺血20、60min和再灌注15、60min脑ATP含量较基础水平降低,再灌注15、60min处理组脑ATP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再灌注22h、70h处理组凋亡细胞数目低于模型组,脑梗死体积缩小。结论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早期脑ATP含量均降低,梗死灶周边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桂哌齐特显著阻止脑梗死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其改善再灌注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状态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 (CI)患者急性期红细胞 (RBC)内外 Ca2 + 、ATP含量及膜 Ca2 + - Mg2 + ATPase活性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 FACS Vantage流式细胞仪检测 30例急性期 CI患者及 2 8名健康对照者 RBC内游离 Ca2 + 浓度 ([Ca2 + ]i)、ATP含量及 RBC膜 Ca2 + - Mg2 + ATPase活性 ,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CI组 RBC[Ca2 + ]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而 ATP含量、膜 Ca2 + - Mg2 + ATPase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分别为 P<0 .0 5、P<0 .0 0 1)。上述结果老年组较青年组明显。CI组 RBC[Ca2 + ]i:发病第 1~ 2天即明显升高 ,3~7天最高 ,于 8~ 15天逐渐降至较发病 1~ 2天时稍低水平 ,但仍比对照组高。而 RBC内 ATP含量、膜 Ca2 + -Mg2 + ATPase活性在发病第 1~ 2天即明显下降 ,3~ 4天降至最低值 ,1周后两者均略有回升。 CI患者 RBC[Ca2 + ]i分别与膜 Ca2 + - Mg2 + ATPase、ATP含量呈明显负相关 (r=- 0 .90 4、r=- 0 .978,均 P<0 .0 5 ) ;RBC内 ATP含量与膜 Ca2 + - Mg2 + ATPase活性之间呈正相关 (r=0 .835 ,P<0 .0 5 )。结论  CI急性期存在 RBC内钙超载 ,RBC内 ATP含量、膜 Ca2 + - Mg2 + ATPase活性也参与了 RBC内钙超载的病理过程 ,且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蛋白在大脑皮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bcl-2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CIR)后表达的变化。方法大脑中动脉内线栓法(MCAO)建立缺血再灌注(IR)模型,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bcl-2蛋白不同时间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个时间点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2hbcl-2表达升高(P<0.01),IR6h达到高峰,IR12h开始下降。结论随着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脑损伤加重,bcl-2蛋白表达减少,bcl-2蛋白表达增加对细胞存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脑缺血再灌流后脑温的变化,为脑缺血动物的实验研究、以及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分为四动脉阻断、双颈总动脉阻断、单侧颈总动脉阻断以及四动脉阻断10min、20min、30min后再灌流组。用点式测温仪同时测量不同部位脑组织的温度。结果脑组织内存在温度梯度;脑缺血后同一时间点纹状体、海马和颞肌的温度不一致;不同程度脑缺血后脑温的变化不一致,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的脑缺血中脑温的改变呈波浪状,单侧颈总动脉阻断的脑缺血中缺血侧脑温低于对照侧;四动脉阻断的全脑缺血中,缺血后不同时间开始再灌流脑温都有回升现象;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动物的清醒和脑温的变化。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了在脑缺血实验研究时采用连续监测、并将脑温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避免脑缺血和再灌流期间脑温的波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测脑梗塞后梗塞区及对照区域的代谢变化并探讨高糖对梗塞区域代谢的影响,为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SD大鼠左侧颈内动脉插线法制作脑梗塞模型。用磁共振定域^1H—MRS技术,在同一活体上分别连续检测梗塞区及对照区域代谢变化。结果 脑梗塞后梗塞区NAA、Cho、Pcr/Cr强度均低于对照区,并出现明显的Lac信号。NAA在脑梗塞急性期明显降低。加用高糖1~2h内,所选区域NAA、Cho、Pcr/Cr均有小幅回升,随后又渐趋下降;原有乳酸信号成倍增加(2.4倍)。结论 (1)NAA的变化可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况,可望作为MRS早期诊断脑梗死的有效指标。(2)Lac峰的出现是脑梗死早期的敏感指标,其含量变化可直接反映局部病理代谢状况。(3)NAA和Cho的降低证明脑梗塞后即发生细胞膜结构、膜功能及膜间连接损伤;(4)高糖可加剧脑梗塞区的病理代谢导致Lac大量积聚;(5)采用MRS定域波谱技术可更精确、更客观地连续检测活体动物大脑各区域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