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周围性面瘫常合并颅脑或躯体其他重要器官的严重损伤,其发作又分为即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造成其诊断上的困难和治疗上的延迟。在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方面,如面神经减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时间、手术入路等尚无一致意见。根据临床分级、电生理检查、影像学结果等可以对创伤性周围性面瘫进行定性定位的诊断并为治疗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相关指标。方法对10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行面神经病变定位、House-Brackmann(H-B)分级及神经电生理检查。随访半年,以H-B分级法评估预后,分为预后好组(1~2级)及预后差组(3~6级),两组的临床及电生理指标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根据H-B分级法,将患者分为预后好组89例,预后差组20例。与预后好组比较,预后差组年龄及入院时H-B分级4级的比率显著升高,入院时H-B分级3级的比率显著降低(均P0.001)。预后好组及预后差组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管镫骨神经以上、面神经管镫骨神经以下、茎乳孔以外病变比率依次增高和降低,且预后差组膝状神经节病变比率显著高于,茎乳孔以外病变显著低于预后好组(均P0.001)。预后差组患侧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波幅下降比及F波消失率显著高于,波幅显著低于预后好组(均P0.001)。年龄(OR=2.545,95%CI:1.155~5.608,P0.05)、面神经病变部位(OR=0.178,95%CI:0.075~0.426,P0.01)、患侧面神经CMAP潜伏期(OR=1.843,95%CI:1.574~9.271,P0.05)及波幅下降比(OR=2.447,95%CI:0.577~5.631,P0.05)是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面神经病变部位、患侧面神经CMAP潜伏期及波幅下降比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指标评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的作用,为早期制定理想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病20 d内的10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测,经0.5~3年随访,以House-Brackmann分级评价电生理指标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09例患者中,预后差组20例,预后好组89例。预后差组和预后好组电生理指标比较:1面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分别为(3.55±0.65)ms、(2.82±0.36)ms;2 M波波幅分别为(0.72±0.58)mV、(2.22±0.89)mV,波幅下降比值分别为(71.45±22.94)%、(25.55±20.56)%;3 F波消失率分别为85.00%(17/20例)、21.35%(19/89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F波是否能引出评价预后的准确度为79.82%,以波幅下降比值是否90%评价预后的准确度为85.32%,两种诊断方法经配对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比值及F波均可作为面神经麻痹预后判断的电生理指标,波幅下降比值判断预后的准确度优于F波。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神经麻痹患者BAEP和EEG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BAEP和EEG检查,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8.5岁,本组患者BAEP和EEG检查异常分别为41.4%和37.9%,提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有脑干和大脑皮层损害的亚临床表现存在,并对其异常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数经过内科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对于少数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最终尚需手术治疗。由于病因,病程等不同,手术时机,方式等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数经过内科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对于少数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最终尚需手术治疗。由于病因、病程等不同,手术时机、方式等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们通过对不同病因、不同病程的4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通过我们的操作体会认为面神经吻合术为早期外伤性面瘫治疗的最佳选择,阔筋膜静态悬吊术对于晚期面瘫病例可改善部分症状,为恢复面瘫静态外观的有效方法,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我科20007-12—2012-12在药物保守治疗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8岁;病程3~11d,平均5.76d。对照组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16~65岁,  相似文献   

8.
对2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BAEP和EEG检查。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8.5岁。本组患者BAEP和EEG检查异常率分别为41.4%和37.9%,提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有脑干和大脑皮层损害的亚临床表现存在,并对其异常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耳源性面瘫综合治疗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引起面瘫的病因很复杂,耳源性面瘫排除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颅内核性面瘫及颈面部疾病引起的面瘫,亦即限于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本科自1998~2003年共收住耳源性面瘫2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8例,8例患儿头颈部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8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随访,8例患儿均治愈且无复发。结论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颅底骨折致迟发性面瘫患者早期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底骨折致迟发性面瘫患者38例,早期(人院后立即给予)激素治疗20例,发现面瘫后给予激素治疗18例。治疗时间均1~2周,其他治疗相同。结果38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恢复,早期激素治疗的患者有效率95.0%(19/20),恢复时间快;发现面瘫后给予激素治疗的有效率77.8%(14/18),恢复时间慢。结论颅底骨折致迟发性面瘫患者早期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迟发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与面神经运动传导(FMC)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00例。发病1~7 d,BR记录R1、R2及R2’波,分为出波组和未出波组;FMC检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 BR检测显示,患侧R1、R2及R2’波未出波率分别为42.00%、30.00%、30.00%,均明显高于健侧(均为0.00%;P<0.05)。出波者患侧R1、R2及R2’波潜伏期较健侧均明显延长(P<0.05)。FMC检测显示,患侧CMAP潜伏期较健侧均明显延长(P<0.05)。治疗1、2、3个月的痊愈率分别为47.0%、74.0%、90.0%;BR出波组治疗1、2、3个月痊愈率明显高于未出波组(P<0.05);CMAP正常组治疗1、2、3个月痊愈率明显高于异常组(P<0.05)。结论 BR与FMC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客观指标,BR出波情况与CMAP下降幅度可客观评估病人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颅内血肿体积在临床上可作为高血压性脑出血(ICH)急性期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探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ICH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幕上和幕下小脑出血患者的病史、临床指标和CT影像学资料。根据公式1/2ABC测量血肿的出血量,收集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国际颅内出血外科治疗试验应用的预后评估(STICH预后评估)评分结果,评价患者术后的早期预后。2P1例ICH患者中220例未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组),71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应用STICH预后评估评分将所有病例分为预后良好(评分≥27.672分)和预后不良(评分27.672分)。结果预后良好的ICH患者行早期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明显,与非手术治疗组相似(P=0.726);但预后不良中,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比非手术治疗患者或有一定的获益(P=0.004)。结论 STICH预后评估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工具,根据评分有可能提示对预后不良的ICH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可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15.
1病例摘要患者,男,28岁,因双眼相继闭合不全,口角流涎7d就诊。患者于7d前晨起后出现右眼闭合不全,饮水时右侧口角漏水,右侧面颊滞食,未治疗。3d前患者开始出规左眼闭合不全,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12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加通心络胶囊和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的治愈率和达到治愈或好转时的治疗时间.结果 通心络胶囊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达到治愈或好转的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和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对面神经麻痹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面神经电图(Facial Nerve Conduction,FNC)检测在面神经麻痹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6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在7d(A组)和8~15d(B组)时分别进行BR、FNC检测。结果患侧R1、R2,健侧R2’,缺如者37例,其余27例患侧R1、R2,健侧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为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病7d内异常率为57.5%。结论 BR测定是诊断面神经麻痹的敏感指标,同时结合FNC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面部联带运动是指一侧面部某区域自主运动时出现面部其他区域的不自主运动.作为最常见的面瘫后遗症临床表现之一,严重的联带运动可对病人的面容形象、面部肌肉生理功能和自身心理状态造成严重损害.联带运动的治疗现状不佳,如何改善联带运动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临床难题.本文拟从联带运动的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和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并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丘脑出血是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占脑出血的20%~25%.2004-05-2008-12我科收治的103例丘脑出血患者,就其临床表现、CT分型与早期预后的关系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4-05-2008-12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丘脑出血患者103例,男61例,女42例;年龄43~84岁,平均(61.9±1.3)岁,其中>60岁68例.1.2 CT分型标准[1] Ia血肿局限在丘脑;Ib:血肿局限于丘脑,并破入脑室系统;IIa:血肿扩展至内囊;IIb:血肿扩展至内囊,并破人脑室系统;IIIa:血肿扩展至下丘脑或中脑;II-1b:血肿扩展至下丘脑或中脑,并破入脑室系统.1.3方法 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CT结果及早期预后关系统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伤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t-BPPV)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所诊治的19例t-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51例特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I-BPPV)进行对比.结果 t-BPPV组平均发病年龄(51.3±19.1)岁,I-BPPV组(63.2±16.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t-BPPV组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受累者9例,I-BPPV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1).t-BPPV组眩晕发作的潜伏期为(2.64±2.01)s,持续时间为(16.73±10.92)s,而I-BPPV组两者分别为(2.87±0.92)s和(12.57±10.03)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成功率t-BPPV组为62.5%,I-BPPV组为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首次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t-BPPV组为(3.91±3.11)次,而I-BPPV组为(2.58±1.4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1).残留症状发生率t-BPPV组为42.1%,I-BPPV组为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随访至今,t-BPPV组11例复发,I-BPPV组12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结论 t-BPPV患者发病年龄轻,多个半规管受累率高,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多,残留症状发生率和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