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复杂性非典型性增生多见于绝经后妇女,较少发生于40岁以前,治疗常采用子宫切除手术.但随着妇女因工作或个人原因推迟妊娠、分娩年龄,需保留生育能力的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及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数量增加.对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及子宫内膜复杂性非典型性增生患者给予孕激素治疗及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的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及临床观察郄明蓉彭芝兰胡颖川曹泽毅回顾分析1989年9月至1995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原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腺瘤性增生及非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子宫内膜增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以保留患者子宫的疗效,并随访其治疗后的生育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91年至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5岁以下、接受孕激素治疗(以醋酸甲羟孕酮为主)的25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子宫内膜样癌8例(内膜癌组),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17例(不典型增生组).孕激素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分期评估,治疗后每1~6个月诊刮以评价疗效,对有生育要求者随访其生育情况.结果内膜癌组患者孕激素治疗前经全面的分期评估,证实为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除1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尚未评估疗效外,内膜癌组其他7例及不典型增生组17例患者治疗后有效者分别为6例(6/7)、17例(100%);缓解者分别为5例(5/7)、14例(82%);缓解后复发者分别为1例(1/5)、3例(21%),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30个月;随访缓解后要求生育的14例患者中,内膜癌组4例患者尚未生育,不典型增生组10例患者中4例妊娠共7次.1例自然受孕后失访;3例经促排卵治疗后受孕并足月分娩,其中1例产后人工流产3次.结论对于要求保留子宫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年轻患者,孕激素治疗是一种治疗选择.孕激素治疗前应对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期评估,辅助生殖措施的介入有望提高治疗后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手术切除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共123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6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2例,子宫内膜简单性增生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BP-7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GFBP-7 mRNA的表达。分析IGFBP-7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IGFBP-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简单性增生(P0.05);IGFBP-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超重、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关(P0.05);(2)RT-PCR检测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样腺癌中IGFBP7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简单性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结论:IGFBP-7基因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早期子宫内膜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子宫内膜腺癌及其癌前病变(腺瘤型增生及非典型增生)的超微结构,为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8例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6例非典型增生,12例Ⅰa期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进行了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腺瘤型增生细胞表面的纤毛、微绒毛明显增加,基膜完整,胞浆内初级溶酶体增加,细胞核异型性不明显。高分化腺癌细胞表面的纤毛、微绒毛明显减少且形态异常,基膜不完整,胞浆内初级溶酶体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多,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形态及排列异常,细胞核异型性较明显,有的瘤细胞核内见核小体及核包涵体。非典型增生细胞表面及胞浆内的超微结构与高分化腺癌相似,但基膜基本完整,核内未见核小体及核包涵体。结论:诊断和鉴别早期子宫内膜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电镜比光镜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进行分析,探讨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回顾性对188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病例中合并异位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所有标本均经常规病理制片程序、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诊断根据FIGO系统;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的诊断根据Kurman-Norris分类标准。结果 188例子宫恶性肿瘤中合并有12例异位子宫内膜,其中10例异位内膜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3例重度、2例中度、5例轻度)。其中1例曾因子宫腺肌症被切除子宫,病理随访发现该患者的异位内膜出现轻~重度非典型增生。第2次手术证实阴道断端肿物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异位非典型增生内膜的部位:7例发生在卵巢,腺肌症2例、宫颈1例、腹腔淋巴结1例、骶骨韧带1例,其中多部位异位者2例。结论 对子宫内膜异位做病理检查时,关注异位内膜的非典型增生的程度是十分必要。并发有子宫恶性肿瘤的异位内膜,其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无并发肿瘤者,且重度非典型增生的异位内膜发展为肿瘤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7.
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of endometrium,EAH)癌变率高,其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率可高达30%~50%[1]。我们应用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ranscervica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联合术后辅助高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有报道,对诊刮术内膜活检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病例行子宫切除术,发现17%~25%病例手术标本为分化好腺癌。研究旨在评估诊刮术或内膜活检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切除术后的组织学结果的相关性。从1988年2月~2001年2月的病例中,筛选出23例诊刮术或宫腔镜术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者予手术治疗。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2(30~83)岁,15例行开腹手术(65.2%),7例行阴式手术(30.4%),1例行阴式辅以腹腔镜手术,采用Studentt检验、X2检验分别对计量资料、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子宫切除病例中12例(52.17%)为腺癌,10例(43.4%)为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患者内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凋亡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改良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 15例正常月经周期的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 ,11例增殖性子宫内膜 ,12例子宫内膜癌 ,以及术前用孕激素治疗的 13例异常增生子宫内膜中的凋亡细胞 ,并计算其凋亡指数 (AI)。结果 :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增殖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AI均比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AI高 (P <0 .0 1)。增殖症患者内膜不典型增生组AI比单纯增生、复杂增生组AI高 (P <0 .0 5 ) ;内膜癌患者低分化组AI比高分化组、中分化组AI高 (P <0 .0 5 )。结论 :细胞凋亡与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有关 ,而在增殖性和癌变子宫内膜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良恶性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ngⅡ及AT1R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腺癌,1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AngⅡ及AT1R蛋白的表达。结果:AngⅡ及AT1R主要定位在细胞浆及胞膜中,大都呈弥漫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20%,47%/33%,86%/72%。AngⅡ及AT1R在子宫内膜腺癌的表达显著高于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AngⅡ及AT1R在非典型增生内膜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AngⅡ在各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AT1R在Ⅰ、Ⅱ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Ⅲ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P<0.05);AngⅡ及AT1R在子宫内膜腺癌侵及肌层深层组及浅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ngⅡ及AT1R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和发展,选择性拮抗AT1受体可能为子宫内膜腺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反应素1(TSP-1)表达与血管新生的关系以及对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正常(12例)、增生过长(13例)、不典型增生(18例)及子宫内膜样腺癌(50例)中微血管密度(MVD)、VEGF及TSP-1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样腺癌中MVD明显大于内膜正常及增生过长者(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IA期与不典型增生二者的MVD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与正常内膜和增生过长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表达与上述不同内膜病变中MVD呈正相关(r=0.843,P=0.000 1),而TSP-1表达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分别与MVD和VEGF呈负相关趋势(r=-0.233,P=0.1041;r=-0.235,P=0.100 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SP-1间质高表达且具有异质性.结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VEGF对血管新生起正向调节作用;TSP-1在部分腺癌患者中表达增强,但其负向调节作用较弱,可能会使血管新生开关平衡失调,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局部恶变伴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阳志宁,冯琼,张怀东病历摘要患者35岁,因继发性痛经7年,加重1年,于1993年12月20日入院。7年前第二胎人工流产后,每次月经前2~3天和月经期感下腹及腰骶部隐痛、酸胀不适,月经干净后自然缓解。月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采集器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SAP-I子宫内膜采集器(简称采集器)取子宫内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与诊断性刮宫和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74例患者采集器取材均满意,采集器、诊断性刮宫与术后标本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分别是89.2%(66/74)和90.5%(67/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器取材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炎与术后标本的诊断符合率为84.0%(21/25);15例单纯/复杂性增生诊断14例;8例不典型增生和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均与术后符合诊断。采集器取材无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取材与诊断性刮宫及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可用于筛查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14.
应用孕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孕激素广泛应用于治疗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和需保留生育能力以及晚期、复发等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取得一定疗效。阐述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及其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助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孕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缓解后,采用助孕治疗,观察助孕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经孕激素或GnRHa治疗后,8例患者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全部缓解。共进行单纯促排卵治疗7个周期,促排卵联合人工授精2个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7个周期,冻融胚胎移植2个周期。单纯促排卵周期均未妊娠,人工授精1个周期双胎妊娠;7个IVF—ET周期中,胚胎移植6个周期,3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冻融胚胎移植1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现足月分娩6活婴。1例未妊娠患者在促排卵后4个月发现子宫内膜癌变。结论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经孕激素或GnRHa治疗缓解后,及时助孕治疗能提高妊娠率,但需严密观察,注意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癌周内膜的组织学表现分为增生型和萎缩型两组,对20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和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癌周内膜呈增生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伴发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不孕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史的机率显著高于癌周内膜呈萎缩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0.001);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非内膜样腺癌(包括透明细胞型腺癌、鳞腺癌、浆液型腺癌)在癌周内膜呈萎缩型组占27.0%,在增生型组占5.5%(P<0.001)。癌周内膜呈萎缩型者较增生型者呈低分化倾向及深肌层、脉管浸润(P<0.001);5年生存率,癌周内膜呈增生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96.7%,萎缩型为86.2%(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癌周内膜的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相关,癌周内膜呈增生型者的预后好于萎缩型。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一种,属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临床上可引起月经过多,少数病例可以缓慢发展为癌。既往AEH的治疗,对年轻妇女多采用药物治疗,而对年龄较大者(如40岁以上者)则采用子宫切除手术。而有严重内科合并症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患者,手术风险大,治疗较为棘手。本文报道5例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8例保守治疗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结局及适宜的辅助生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4月18例不孕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应用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的结果及妊娠结局。结果①14例患者在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3~36个月后病灶消退,4例病灶持续存在;②3例患者在停止治疗5~15个月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的再现率为33.3%;③8例患者接受了辅助生育治疗.5例分别经CC+HMG促排卵治疗3~6周期无优势卵泡发育.1例在第6个促排卵周期获宫内单胎妊娠。4例(包括1例CC+HMG促排卵未孕者)患者接受了5个周期IVF助孕,1例输卵管妊娠。1例自然流产。另2例冻存胚胎等待移植。结论多数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有效。对这类患者.一旦内膜病变消退,应积极助孕.可以适当放宽IVF—ET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醋酸甲地孕酮(MA)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MET)用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复发及治疗后妊娠情况。方法 纳入58例早期(ⅠA期G1级)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EH)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患者,给予MA 160 mg/d+MET 1700 mg/d;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MA 160 mg/d,分别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每3个月进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评估子宫内膜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30例患者中,20例AEH,10例早期EC;治疗6个月时,21例(70.0%, 12/30)病理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 CR)。对照组28例患者中,18例AEH,10例早期EC,17例(60.7%, 17/28)达到CR,两组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时,研究组CR(76.7%, 23/30)和对照组CR(71.4%,2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20.
由雌激素诱导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无对抗性的雌激素刺激所致。20%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过长可以演变为腺癌(子宫内膜癌)。临床上已用达那唑、孕激素、GnRHa及孕激素联合GnRHa等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鉴于宫内节育器(IUD)释放左炔诺孕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效,有抑制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作用,提示利用IUD释放达那唑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可能有效。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释放达那唑的宫内节育器(D-IUD)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