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超声诊断在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79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和30例老年良性肝脏肿块患者,均患者行肝脏病灶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超声诊断,以病灶解剖病理和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与标准比较,术前超声诊断的准确度为80.68%、特异度为79.63%、灵敏度为81.05%。术中行超声诊断引导病灶切除术进行,术后超声诊断查漏发现新病灶28个。与标准比较,术后超声诊断的准确度为94.20%、特异度为92.59%、灵敏度为94.77%。术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明显高于术前诊断(P<0.01)。结论围术期超声诊断可以指导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癌灶清除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92例肝癌143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于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并应用肝癌生命质量量表测定生命质量.结果:97.9%的肝癌患者RFA术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转氨酶出现一过性升高,并于术后一周恢复,AF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肝癌病灶完全消融率71.3%,不全消融率28.7%.术后1年、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7%、73.2%.结论:RFA是一种有效、安全、副作用小的肝癌非手术治疗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对于RFA顺利实施及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脓肿型肝癌(表现为肝脓肿的原发性肝癌)诊治规律,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4例脓肿型肝癌,分析临床表现、既往史、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男性1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6.4±12.6)岁。临床表现有发热、上腹痛或上腹不适、肝区叩痛等,合并乙肝6例,AFP、CA19—9升高者各有4例;病灶位于右肝者8例,位于左肝者1例,5例患者左右肝均有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8.9±3.3)cm,边界欠清晰。CT表现方面,边缘强化者2例,内部不规则强化者7例。11例患者接受了抗感染治疗,但效果不明显。10例接受病灶切除手术治疗,4例行活检术。未行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随访时均已死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7例复发,6例已死亡。结论脓肿型肝癌术前难以与细菌性肝脓肿鉴别。是否合并乙肝,是否有AFP、CA19—9检测指标升高对术前诊断脓肿型肝癌有帮助。脓肿型肝癌诊断时病情较晚、预后差,术前抗感染治疗不应延误手术时机,应争取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方法及其对减少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的价值。方法:对4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20-90天内行肝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予以不同剂量的碘油加化疗药物栓塞治疗。结果:45例共行182次,平均4.0次介入治疗,1例于8年内行17次介入治疗。39例发现复发病灶,其中29例在介入术前经B超、CT/MRI、AFP等检查未发现明确复发病灶,即29例复发病例是通过DSA发现的,另10例在介入术前经B超、CT/MRI和AFP等检查临床已明确肝内复发,6例DSA未发现复发病灶。39例复发病例中,有7例患者为术后1个月内行介入治疗。在介入后随访中,39例复发病例,其中10例只作1次介入治疗,8例病灶缩小、稳定,2例病灶消失;6例阴性病例中有2例复发,复发分别发生在第2次和第4次介入治疗,距离首次介入治疗时间分别为10和15个月。对肝癌高危人群中AFP显著或持续增高、超声或/和MSCT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或疑似肝癌的病例,行DSA造影。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常规行预防性介入治疗,针对不同造影情况施以不同剂量的碘油加化疗药物治疗,可以尽早发现复发病灶并治疗,对于尚未复发病例,亦能达到预防性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超声(CEUS)与增强CT(CECT)对中肝癌(最大径3.0~5.0 cm)与非中肝癌(最大径<3.0 cm或>5.0 cm)病灶大小诊断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术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癌患者197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分为中肝癌组96例和非中肝癌组101例。患者均行CEUS与CECT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CEUS与CECT在不同病灶大小肝癌诊断中的差异。结果 CEUS与CECT诊断197例肝癌病灶大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和0.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中肝癌组中,CEUS诊断的特异度为80.6%~85.8%,灵敏度为73.2%~91.6%;CECT诊断的特异度为65.1%~77.2%,灵敏度为63.2%~85.3%。101例非中肝癌组中,CEUS与CE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1%和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中肝癌检查组中,两种方法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9%和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肝癌病灶大小的测量尤其是中肝癌,术前优先选择CEUS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手术前后,对比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和对比增强超声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判断肿瘤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10年9月接受RFA的90例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65例,转移性肝癌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04个肝内肿瘤病灶在B超或CT引导下行RFA.RFA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行CECT和CEUS,评价CECT和CEUS在术前肿瘤病灶检出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结果:RFA治疗前,CECT共检出93个肝内肿瘤病灶,CEUS共检出96个肝内肿瘤病灶,CECT结合CEUS共检出104个肝内肿瘤病灶.RFA治疗后1个月,CECT显示90个病灶无增强表现,CEUS显示91个病灶无增强表现,CECT结合CEUS显示86个病灶无增强表现:CECT检出5个肝内新发肿瘤病灶,CEUS检出8个肝内新发肿瘤病灶,CECT结合CEUS检出11个肝内新发肿瘤病灶.结论:CECT结合CEUS可提高RFA治疗前肝内肿瘤病灶检出率及RFA治疗后肝内残留肿瘤和新发肿瘤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局部控制率及近期疗效。方法 从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集了187例肝癌患者,共209个病灶。其中有112个为邻近肺、膈肌、腹壁、结肠、胃和胆囊区的病灶。对以上209个病灶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病灶平均直径为3.92cm。消融治疗后一个月行增强CT检查,术后每三个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肝功能、AFP水平及生活质量进行随访,评价其有效性。结果 186个病灶达到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88.99%。对于<3cm的病灶完全消融率可达100%。23个病灶消融后出现局部肿瘤进展。17例患者出现临床轻度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82%。在本研究中未出现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5cm的肝癌病灶,包括对位于特殊危险区域的肝癌病灶进行微波消融是安全可行的;尤其是对于<3cm的小肝癌患者,微波消融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金米冲剂对35例肝癌病灶免疫状况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金米冲剂(Star-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灶局部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在用药前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各1次,取出的组织标本用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灶区域浸润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阳性率.[结果]金米冲剂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浸润免疫细胞的功能有提高(P<0.05),这些浸润免疫细胞主要为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结论]金米冲剂对肝癌患者病灶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肝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建立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肝癌的技术和探讨其原理、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8例无法手术的原发和继发性肝癌,其中3例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采用氩氦超导手术系统(简称氩氦刀),分别在CT、DSA定位或术中直视下对肿瘤病灶行冷冻治疗.结果8例患者冷冻治疗后无手术死亡、出血、胆瘘、皮肽冻伤、感染、穿刺道种植转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影像能观察到病灶冷冻治疗的有效范围,3例术前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者术后1~6个月瘤体有进一步不同程度的缩小.3例原发性肝癌术前AFP值增高的患者术后均有下降.治疗后随访2~11个月,仅1例死于全身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T、DSA引导和术中直视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技术可靠,创伤小,安全性高,是治疗无手术机会肝癌的一种有效的新手段,其远期疗效和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MR对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肝硬化结节(46例,53个病灶)和小肝癌(23例,23个病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3.0MR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检测后影像学图像及患者T1W1、T2W2、Gd-DRPA动态增强扫描信号状况。结果①76个病灶均可见再生性结节,肝硬化组患者平均病灶大小大于小肝癌组(P<0.05);②肝硬化组患者T1W1稍高信号及等信号呈现率高于小肝癌组患者,等信号或低信号呈现率低于小肝癌组患者(P<0.05);③肝硬化患者T2W1低信号呈现率小于小肝癌组患者,等信号、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呈现率低于小肝癌组患者(P<0.05);④肝硬化患者Gd-DTPA动态增强缓升速降病灶占94.34%(50/53),小肝癌患者速升速降病灶占82.61%(19/23);结论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患者3.0MR检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可根据结节大小、信号改变、信号强度等加以区分,有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精准放射治疗的普及,放射治疗已成为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不宜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的小肝癌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方法,其疗效可与手术或射频消融术相媲美;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放射治疗作为巩固性治疗手段,进一步控制介入后的残存病灶,一部分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转化为可手术切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术前新辅助放射治疗,或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或姑息性放射治疗,均能延长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放射治疗结合全身系统性药物治疗,可以延长原发性肝癌肝外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或缓解患者的症状。因此,原发性肝癌的国内外指南或诊疗规范均明确指出:无论肿瘤位于何处,都应该考虑放射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肝癌多学科诊疗团队应该充分重视放射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计算48例肝癌患者51个病灶125I植入剂量,在超声显示肝脏病灶后,将125I粒子按外周密植、中间疏植的原则经皮穿刺植入肿瘤内。术后2周行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行AFP检测、彩超、CT或MR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48例原发性肝癌后,12周内31例患者AFP降至正常,12例患者较术前下降一半,5例无变化,有效率为89.58%;51个病灶完全缓解23个,部分缓解21个,无变化6个,进展1个,总有效率为86.27%,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创伤小,布源合理,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3.
水表观扩散系数在预测和评价肝癌化疗栓塞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水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肝癌化疗栓塞术前后的变化及其在预测和评价栓塞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对化疗栓塞术前和术后的肝癌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弥散系数为0和500 s/mm2)计算肝癌病灶手术前、后的ADC值,并与化疗栓塞效果比较.结果 栓塞不良组的术前ADC值(1.687×10-3 mm2/s)高于栓塞良好组(1.278×10-3 mm2/s,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以ADC值1.618×10-3 mm2/s作为预测栓塞不良阈值,其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77.8%.栓塞良好组治疗前后的ADC变化比值(32.6%)高于栓塞不良组(5.2%,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以治疗前后的ADC变化比值16.2%作为预测栓寨效果良好阈值,其敏感度为72.0%,特异度为100%.非治疗叶段肝实质和脾脏治疗前后ADC值无变化(P>0.05).结论 ADC值能预测肝癌栓塞治疗效果,肝癌病灶ADC值高预示栓塞效果不良,而栓塞效果良好的病灶,其栓塞后的ADC值明显上升.对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在I期原发性肝癌外科切除术前后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12月可随访到的准备按I期肝癌行手术切除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均行TACE者17例,仅术后行TACE者29例,所有TACE中均行超选择动脉造影(DSA)及碘油CT检查。结果术前术后均行TACE者发现4例多发病灶,仅术后行TACE者发现8例新病灶。46例重新进行TNM分期,I期34例,Ⅱ期8例,ⅢA期4例。结论TACE包含的DSA及碘油CT检查弥补了常规检查的不足,更有利于发现肝内的微小病灶从而能重新行TNM分期,为外科手术,特别是根治性手术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也为术中残留的病灶提供了补救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微小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术前经CT检查,术中使用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肿物进行识别、界定和导航,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率,分析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87例患者共119个病灶,术前CT检查发现88个病灶,术中通过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发现103个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均未发现但切开肝脏后暴露发现16个病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较CT检查能发现更多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与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发现的肿瘤平均深度和平均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16个病灶为全荧光型,23例环形荧光,34例高分化原发性肝癌,31例低分化原发性肝癌。87例患者随访18个月,其中11例患者术后复发,所有患者均为单个肿瘤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8.93±2.44)个月,复发患者肿瘤距离肝脏表面平均深度为(2.35±0.51)cm,平均大小为(1.61±0.74)cm,所有患者均未进行二次手术,采用以外科治疗的综合治疗。结论: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微小肝脏肿瘤的识别率高,病灶显示清晰,在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表现。结果26例小肝癌大小为0.5~3.0cm,平扫发现25个病灶,动脉期27个病灶,门脉期24个病灶,延迟期30个病灶,其中25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三期中符合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呈“快进快出”的特点。其中4例是单个病灶,示门脉癌栓,1例是2个病灶示门脉和下腔静脉癌栓。结论多层螺旋CT是小肝癌诊断的主要方法。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够反映肝癌的血供特征和门脉及下腔静脉受累情况,对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前疲乏与术后生活质量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的14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疲乏量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了解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前疲乏发生情况和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并分析两者关联性.结果 术前无疲乏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困难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靠近结肠、胆囊、大中血管、膈肌等存在射频困难区肝癌患者31例,在采用射频治疗后残余病灶行无水酒精补充治疗,评价病灶坏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1例患者的47个病灶当中共有33个病灶位于射频困难部位,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2.7%(24/33)。无腹腔内出血,胆囊穿孔,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射频困难部位的肝癌病灶采用射频补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效果良好,未见严重的射频或酒精注射相关并发症发生,可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动态增强MRI和双排螺旋CT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依次行双排螺旋CT双期扫描和MRI平扫及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扫描。比较双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加Gd—DTPA动态扫描对转移性肝癌病灶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两组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诊断的准确性以MRI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MRI对转移性肝癌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双排螺旋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困难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靠近结肠、胆囊、大中血管、膈肌等存在射频困难区肝癌患者31例,在采用射频治疗后残余病灶行无水酒精补充治疗,评价病灶坏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1例患者的47个病灶当中共有33个病灶位于射频困难部位,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2.7%(24/33).无腹腔内出血,胆囊穿孔,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射频困难部位的肝癌病灶采用射频补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效果良好,未见严重的射频或酒精注射相关并发症发生,可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