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月接诊的7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取3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另外将试验组分为斑块亚组和无斑块亚组,比较2亚组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结果试验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斑块亚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 P<0.05)。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具有正相关性(r=0.63,0.82,0.76,P<0.05)。结论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三项指标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美芬  翟光华 《江苏医药》2008,34(7):742-742
D-二聚体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2].妊娠期血液的凝血与纤溶状态一直是妇科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妇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2006年10月~2007年3月我院614例正常孕妇、106例育龄非孕妇女及77例产科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探讨孕妇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及D-二聚体与产科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对临床上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 D-二聚定量检测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96%、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是88%、阴性预测值是92%、诊断准确率是89%.结论 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作为临床排除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指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莹 《哈尔滨医药》2009,29(2):49-50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含量增高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及纤维系统的激活,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近二十年来,在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PE)方面,D-二聚体检测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另外D-二聚体出现在继发性纤溶中,对其他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现着重对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与脑卒中病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体检身体健康的志愿者35例作为正常组,测定2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另外比较研究组治疗3d、7d、14d后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前与正常组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患者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卒中病情发展与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具有负相关性(r =-0.72,-0.58,-0.61,P <0.05)。结论血浆 Hcy、D-二聚体、hs-CRP水平与脑卒中及病情发展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脑卒中病情的诊断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闭雄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71-3372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例妇科恶性肿瘤作为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小时、24小时、3天、7天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3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术后7天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体内可能处于高凝状态,术后患者体内肿瘤切除,D-二聚体恢复正常水平。因此,D-二聚体作为纤溶系统敏感的指标,动态检测并观察其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以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定量水平。分别检测125例乙型肝炎患者及68例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定量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呈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提示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的凝血变化,对预后的判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两组患者禁食高嘌呤食物3 d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并将观察组患者再分为轻、中、重3型,对患者血清血尿酸(UA)、Fig、D-D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的缺损与UA、Fig、D-D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在病情轻、中、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和Fig、D-二聚体均较正常人高,且其病情轻重与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3、7、14d同步测定血浆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第1、3、7dFib、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 照组(P〈0.05),且二者呈强相关性。PT、APTT水平在脑卒中组及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Fib、D-二聚体均有增高,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危险系数的指标之一,且还可作为评判脑卒中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20例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1例)和其他肺炎组(69例),同时选择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3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以及D-二聚体的阳性率。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组以及其他肺炎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水平[(324±159)、(281±110)μg/L比(73±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其他肺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怖炎支原体肺炎组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肺炎组[35.3%(18/51)比17.4%(1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尤其是怖炎支原体肺炎常可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导致体内出现高凝状态,进而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故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需高度关注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估联合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意义展开讨论,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检测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浆D-Dimer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选择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给予相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经过临床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多于对照组,伴随入院24 h内血浆D-Dimer水平升高。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到的生命威胁较大,临床上应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估,联合D-二聚体水平检测,能够得到较多的有效数据,起到较强的预测作用,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2.
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芬 《淮海医药》2007,25(1):94-94,F0003
目的 探讨FDP、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方法 FDP、D-二聚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 μg/ml,D-D聚体含量≥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 DIC时,血浆FDP、D-二聚体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聚体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结论 FDP、D-二聚体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2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上升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性增强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IC发生。因此。产前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病情监测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特异终末产物,它的升高提示体内有血栓形成并溶解。本文介绍一种检测D-二聚体的简易胶乳凝集测定法。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 为法国贝特公司试剂盒,内容包括:致敏胶乳(抗人-D-D-单抗包裹的乳胶颗粒),抗人D-D单抗,甘氨酸缓冲液,阳性、阴性对照冻干人血浆,试验卡(黑色,其上有印  相似文献   

15.
皮慧  王友莲  宋小萍 《江西医药》2012,47(10):935-93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其与狼疮疾病活动性及其与SLE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30例SI点患者.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Br糖蛋白1(β2-GP1)浓度。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对SLE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分。结果SLE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02±2.21)mg/L,而正常对照组为(0.51±0.23)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4,P〈0.00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939,P〈0.001),即D-二聚体水平越高。SLEDAI评分也越高。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β2-GP1呈明显正相关(r=0.758,P〈0.01),即D-二聚体水平越高,β2-GP1也越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不仅可以作为判断SLE患者体内凝血一纤溶系统异常的指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LE疾病的活动性。联合检测血浆β2-GP1水平,有助判断SLE患者继发抗磷脂综合征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46例活动期SLE患者(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缓解期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研究组的40例SLE患者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结果 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 〈 0.01),并且与SLAM得分呈正相关(r = 0.530,P 〈 0.01);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伴有和不伴有血栓形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0例SLE患者ACA阳性率为55.0%,ACA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伴有和不伴有血栓形成SLE患者AC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SLE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能够反应疾病活跃性,联合ACA阳性率检测可判断SLE患者血液高凝与纤溶状态,并且可作为SLE患者并发血栓形成趋势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手术切除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了32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30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术前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05±0.2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5±0.13)mg/L(P<0.01);术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为(1.18±0.52)mg/L,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下降,术后14dD-二聚体水平基本降至正常;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瘤体的部位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胃癌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同时体内纤溶活性升高;手术损伤增加胃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对胃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判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正>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1]。一些与凝血、血栓有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均会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2]。D-二聚体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因  相似文献   

19.
<正>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仅占全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多见于青年女性围产期~([1])。早期给予有效治疗后可改善患者预后。但是,目前对于血浆D-二聚体在CVST不同时期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CVST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合并恶性肿瘤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因素和D-二聚体水平。方法比较合脑卒中并恶性肿瘤患者28例(观察组)与无恶性肿瘤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58例(对照组A)以及有活动性肿瘤但无脑卒中组30例(对照组B),3组患者的临床因素、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为3.08~25.67μg/ml,平均为10.67μg/ml;对照组A D-二聚体水平为0.29~1.01μg/ml,平均为0.45μg/ml;对照组B D-二聚体水平为0.40~1.35μg/ml,平均为0.67μg/ml。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A和对照组B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脑卒中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可能有独特的D-二聚体水平和病变模式,这些特征可以作为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发现隐匿恶性肿瘤的线索;合并恶性肿瘤的脑卒中患者预后差,早期发现并干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