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老年性痴呆患者客观存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紊乱,以及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老年性痴呆方面的实验研究,探讨NEI与神经干细胞之间的关系,提出NEI网络与神经干细胞之间是"土壤"与"种子"的关系的假设,NEI网络的不平衡影响着神经干细胞的生存环境,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31-1334
"精气神"学说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而神经干细胞与针刺是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脑病的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中医的"精气神"学说角度,从作用机理与临床疗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针刺与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脑病治疗中的作用,认为神经干细胞与中医"精气神"理论中的"肾精"有着相似之处,或是中医"肾精"在细胞层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针刺是人体调气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结合针刺调气,进而通过"精-气-神"的转化,促进"脑神"的修复。针刺与神经干细胞移植相结合为治疗脑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值得进一步深入进行实验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刺"环跳"穴触及神经干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深刺组与浅刺组,每组12只。钳夹法制成大鼠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深刺组电针"环跳"穴,深度约为16mm,以瞬间出现肌肉抽搐、足趾颤动等现象为准;浅刺组电针"环跳"穴,深度约7mm,以刺入肌肉、不触及神经干为适宜深度。每日治疗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14d。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和潜伏期;应用HE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早期反应基因表达产物Fos蛋白在受损神经处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幅降低(P0.05)而潜伏期正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与模型组比较,深刺组波幅明显升高(P0.05),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P0.05);浅刺组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低于深刺组(P0.05)。模型组受损坐骨神经与正常组比较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突、髓鞘变性,雪旺细胞增多;而深刺组和浅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排列紊乱程度减轻,髓鞘仅仅部分脱失,雪旺细胞减少,并且上述病理改善程度深刺组高于浅刺组。模型组受损坐骨神经N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深刺组和浅刺组NGF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强(P0.05),并且深刺组明显高于浅刺组(P0.05)。模型组坐骨神经Fos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深刺组和浅刺组Fos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下降(P0.05),并且深刺组下降明显高于浅刺组(P0.05)。结论:在受损神经轴突连续性基础上,深刺"环跳"穴加速损伤神经的病理修复,提高神经干电活动指数。增加修复损伤神经物质NGF蛋白的表达,调节Fos蛋白水平,可能是深刺"环跳"触及神经干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疗效优于浅刺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单神经损伤,平时战时均多见。上肢神经伤最多见的为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臂丛神经,下肢神经损伤最多见的为腓神经、坐骨神经损伤。"脉络瘀阻,肌肤失养"为单神经损伤的基本病机所在,治疗均以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养血和血为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分析"风血同治"法治疗单神经损伤的验案,总结单神经损伤的治疗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追溯"嗅三针"的理论渊源,明确"嗅三针"治疗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出现嗅觉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方法:查阅大量古代文献,从嗅觉、鼻与脑的关系探索嗅觉与痴呆的关系,以及嗅三针治疗嗅觉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机理。结论:嗅觉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嗅三针"对于治疗如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出现的嗅觉障碍和延缓此类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现代研究历程中,头皮针、"醒脑开窍"针法以及项针疗法是三项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其中头皮针基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醒脑开窍"针法基于神经干刺激,项针疗法基于颈项部的神经解剖定位,这三项成果的取得均与现代神经解剖学关系密切。在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以及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状态等方面也可以借鉴神经解剖学,从而探索、开发新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收集关于神经示踪技术应用于实验针灸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其在腧穴、经脉、脏腑等方面的应用状况。方法:本研究以"示踪技术OR神经示踪技术OR示踪剂OR神经示踪剂OR示踪OR神经示踪"和"针灸OR针刺OR电针OR耳针OR眼针OR经脉OR穴区OR腧穴OR穴位注射"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7)、万方数据知识平台(Wan-Fang Data,1990—2017)、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 Date,1989—2017);以"neural tracing technique OR neuroanatomical tracing OR neuronal tracers"and"acupuncture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auricular acupuncture OR eye acupuncture OR meridians OR acupuncture points OR acupoint injection"为关键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1997—2017)。结果:共收录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94篇。其中使用最多的神经示踪剂是辣根过氧化物酶和霍乱毒素亚单位B,采用的实验动物有大鼠、家兔、猫和猴等,示踪剂的注射部位以腧穴居多。示踪剂注射后动物的存活时间从1 d到12周不等,所标记的神经成分包括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的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这些文献主要揭示了腧穴和脏腑的神经支配具有区域性和节段性特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神经解剖学联系,而其相关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化学特征(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针灸作用途径密切相关。结论:应用神经示踪技术可以从神经通路/环路及其相关化学性质等不同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针灸的作用途径,这也为该项技术在将来的实验针灸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神经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思路与方法,以"毒损脑络"病机理论与神经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为切入点,结合神经炎症的产生机制及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通过理解中医学中毒邪与神经炎症的关系及在帕金森病中作用的病机,从毒邪立论探讨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思路与方法。神经炎症是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的病理基础,并贯穿帕金森病炎症反应的始终。神经炎症因子的作用与中医学"肾虚髓衰、脑络瘀阻、毒损脑络"观点相一致。中医解毒通络、补脾益肾、调畅神机法可抑制神经炎症因子在帕金森病中的致病作用,值得更深入的临床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9.
分析西方医学研究的先进性和优势,对比西方医学体表神经刺激与传统中医针灸的差异,以期对我国针灸科学研究有所启发。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系统归纳美国刺激外周神经减轻症状(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PARC)计划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内容及成果,从理论体系、刺激部位、刺激方式、作用机制等角度比较西方外周神经刺激与中医针灸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SPARC计划"高分辨率神经环路图谱"的系统构建,本质上正是我国传统经络腧穴分布图的升级版,与中医针灸研究在神经系统起源、刺激部位方面存在相似点。在其他国家"中医本土化"的冲击下,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技术、汇聚顶尖人才、鼓励开放与创新将是中国医者提升针灸科研质量、掌握知识主动权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Sun XG  Zhang LQ  Wang N  Hou QQ  Wu X  Xu Z 《针刺研究》2012,37(1):31-37
目的:研究家兔前肢阳明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曲池"穴区的层次结构。方法:先对各穴进行体表定位标识,然后针刺各穴,用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协助探穴,以确定上述各穴定位准确性。空气栓塞处死家兔,打开胸腔后从锁骨下动脉注入不同浓度的ABS灌注液,使前肢血管全部染色清晰,在巨显微条件下逐一对腧穴进行层次解剖,观察并测量腧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家兔前肢阳明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曲池"穴浅层穴区以头静脉为主,桡神经浅支神经干和其分支为基础;深层穴区以桡动脉及分支、正中神经为基础。结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曲池"穴和头静脉,桡动、静脉及分支,桡神经浅支及正中神经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上述5个腧穴穴区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属"中风"之"中经络",西医称面神经炎.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其激发因素多与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遣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对"苦寒"方药的药性本质研究、性效相关研究已成为中药药性研究的热点之一。从中枢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外周神经3方面论述"苦寒"方药的神经保护作用,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β淀粉样蛋白和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改善神经退行性变、促进神经细胞增殖、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抗氧化、抗炎等多方面系统总结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为"苦寒"方药药性实质研究和从"苦寒"中药中筛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成分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衰的本质被逐步揭示,心衰时神经内分泌变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探讨中医诊治心衰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利于对心衰"证"的实质性研究.本文综述了慢性心衰的辨证分型、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心功能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研究慢性心衰的现状,探讨心衰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逐渐被推广并得到世界各地认可,其疗效也被各界人士认同,在治疗腓神经麻痹上也相得益彰。文章介绍了王晓红教授治疗腓神经麻痹的临证经验,她认为本病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临证采取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原则,起到"疏经通络,益气活血"的作用,在改善肌力和感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对神经损伤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中药、康复、超声波、TDP等为腓神经麻痹的治疗提供越来越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神经保护是指一个过程,即某种治疗能有益地影响帕金森病(P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同"多巴胺拟似剂等对症疗法"相比,它可能推迟发病或延缓病情的发展。介绍存在亚临床或临床前期PD的证据,并对PD的早期诊断及中医、西医神经保护的现状进行了述评,提出早期PD中西医结合神经保护的防治策略,包括加强预防,增加循证医学证据,加强实验研究,利用新技术动态观察与PD有关的生物指标等,强调指出开发"多重靶标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功能药物"的中药复方设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当归四逆汤"及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瘀型)的临床优效性研究,为中医药指导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有力证据,拓宽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及前瞻性观察的试验方法,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瘀型)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糖尿病控制血糖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当归四逆汤",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每次500μg,日3次餐后口服),疗程8周,分别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将所得观察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中药复方汤剂"当归四逆汤"治疗后,治疗组测定患者上肢的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显示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经过甲钴胺片口服治疗后,患者的上肢正中神经、下肢的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以及上肢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的下肢腓总神经及下肢的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较治疗前改善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与对照组间比较,针对下肢的腓总神经及下肢的胫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患者上肢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改善程度,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药复方汤剂"当归四逆汤"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寒凝血瘀型)下肢的腓总神经、下肢的胫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甲钴胺片组,针对上肢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同样改善明显,与甲钴胺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糖尿病、肥胖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探索的热点,与中医"脑、心、脾"密切相关。文章以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为指导,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I)网络学说对糖尿病、肥胖发病机制的分析,探讨中医"脑心脾"三者相互关系,有助于阐释糖尿病、肥胖多因素多靶向的基础病变机制和发病趋势,为脑-心-脾同治以及建立"脾本质"、中医"脑-心-脾"神经内分泌轴等假说,开展相关实验机制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大脑越用越灵"。但是以往的神经学研究结论为,神经在受到刺激兴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按照这样的说法脑子用多就不会灵了。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神经在受到刺激后可以迅速恢复,因此"大脑越用越灵"是有科学依据的。以前的研究发现: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能  相似文献   

19.
经络实质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态势,其面涉及物理、神经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众多学者提出的假说大多可分为神经论、体液论、能量论和筋膜论。期待学科之间相协作,使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早日实现"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与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成本的特点,成为当今公共卫生的一大难题。本研究立足于"通督启神"针法治疗AD的基础研究,对近5年"通督启神"针法治疗AD的动物实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提高脑能量代谢和脑血流量、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良性调节Aβ生成与清除、抗衰老与抗氧化4个方面总结"通督启神"针法的实验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指出未来可结合胆碱能神经、胰岛素信号转导、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手针、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的异同深入研究,为今后"通督启神"针法治疗AD的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