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补"理论追溯于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经后世医家发挥,通补理论思想可见于各朝代。通补之法义在寓通于补,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其根本在于气血之流通。人之生理与病理状态皆与气血之盛衰和运行息息相关,气血之流通与脏腑和经络相辅相成,亦是治病之关键,通过内外之治,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恢复脏腑之司,可达阴平阳秘之效。从气血生理功能和病理机要探析通补理论和气血流通之关系。  相似文献   

2.
粟胜勇教授认为,虚不受补之证主要责之于经络不通,包括因虚致经络不通、因"邪气凑"致经络不通、因补益不当加重经络不通,故临床实践中强调应先调气活血祛瘀以通经络,然后补益。临床中辨证选取具有调气活血作用的腧穴,灵活使用电针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等先调气活血通络,然后采用艾条灸联合艾炷灸以补虚,治疗过程中注重以神调气、调补脾肾等。  相似文献   

3.
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著称于世,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代表医家。其注重以经辨证、以经取药、取经导邪、经络论治为其辨证治疗杂病的首要原则。临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论治相结合,并将经络辨证理论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防和预后;用药方面,将分经用药与"引经报使"纳入其治疗思想,注重根据病经取药,对于痰郁杂病取经导之,对于本虚标实病患择要攻补兼施、从经入药,其治疗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现代中医极具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张耀圣教授在深入研究前列腺组织解剖和生理病理学的基础上,根据"经络气血多少的辨证规律"并结合临床的实践体会,提出前列腺经络所属的新观点,认为前列腺为男子胞,并得出前列腺增生与任脉相关,病理以阴质结聚、阳气虚弱为主,治疗以补托、破血为主,兼以补肾、化痰、散结等,效果颇佳,故将其经验分享,为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吴致力 《北京中医药》2011,30(5):351-353
根据随师所学所获,总结概括师瑞华主任医师采用经穴按摩治疗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融贯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八纲等辨证方法,结合临床疾病所出现的一些有规律的证候群.按望、闻、问、切、点压经穴五诊,采用补、泻、和三大法则,以"调肝补肾"为核心,以"经络辨证,灵活配穴"为纲的临床思路.另外,通过对临床...  相似文献   

6.
从《内经》理论出发,浅述"六字诀"的开阖补泻规律。"六字诀"既可补身体之"虚",也可泻身体之"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健身气功"六字诀"使用"嘘呵呼呬吹嘻",引动相应的肝心脾肺肾三焦脏腑和经络气机,起到畅通经络、调息疗病、保健养生的功效。"吸气为补、呼气为泻",即吸气不发音为补,呼气吐音为泻。"六字诀"的"开阖补泻"规律与中医的开阖补泻理论相吻合。根据自身体质的偏虚偏实,有目的地习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宗气郁滞与宗气亏虚是胸痹发生根本原因,胸痹治疗当以调补宗气为法则。"调"即调节,调节即要排除宗气运行之障碍,如内舍于脏腑经络的瘀血、痰饮及其他外邪;"补"即补益宗气,依宗气生成来源,其方法有补益肺气、补益脾气、补益元气等。补与调相得益彰,补有益调,调有助于补。所谓调补宗气治疗胸痹,即是通过调节和补益宗气,使宗气得补,邪气得除,胸膺气血周流,宗气助心行功能正常发挥,疾病得以缓解或痊愈。实施调补宗气治疗胸痹当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以调畅宗气为主,辅之以补;缓解期以补益宗气为主,辅之以调。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以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为主,晚期可导致关节变形。"肝阴不足,风阳上扰,经络阻滞,不通则痛"为本病发病的重要机制,急性期以"攻补兼施,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主,后期以"补肾益精,健脾助运"以善其后,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兼以补气养血。本文总结了"攻补兼施"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通补法的相关医案,从通补阳明、通补奇经、通补营卫、通补阳气4个角度分述其证治特色,从中下二焦宜通补、经络腑道通即为补、通补法用药整体以"温"为主3方面探讨其应用特点.以期指导临床更精准地使用通补之法,提高对因虚致实类病证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盼  李贺  黄漫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06-1409
韩碧英教授认为疼痛当属痹症范畴,并指出调整卫气是针刺止痛机理,而井穴、原穴及络穴为干预卫气常用的穴位。韩教授根据《内经》中"是动病及所生病"所述内容,进行经络辨证,内因致痹多责之后天之本脾胃,外因致痹多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邪中于肌表,当以经络辨证为主;若邪气循经入里内舍于脏腑,当以脏腑辨证为主,兼调经络。韩教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针灸"止痛四法"。"补原通络法"和"相交相贯法"可调整卫气治疗经络痹,"五输连用法"多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脏腑痹,而"深刺输郄法"可治经络脏腑的一切痛症,经临床验证,疗效斐然。  相似文献   

11.
依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男科疾病可以"腺"(男子性腺和副性腺疾病)、"性"(与男子性器官、功能相关的疾病)、"精"(男子精液病)、"育"(与生育有关的诸问题)为纲,每一纲下有几类疾病,各类疾病有其辨证思路和理法方药。如,阳痿治疗当明辨虚实,不可一概执因虚致痿论,盲目壮阳。慢性前列腺炎强调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当以补肾导浊为重点。遗精的治疗当区分生理性或病理性,注重调摄心肾、补虚泻实,切忌滥用补涩。男性不育症当以肾为枢机,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脾肾同治,注重脏腑经络气血整体观,详查局部,整体与局部密切联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审证求因,审因求治。  相似文献   

12.
脾肾阳虚型便秘常见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胃肠实热内结、血虚、肾阳虚及肠燥津亏等临床表现,通经调脏法以"外通经络、内调脏腑"为理论基础,辨证施治,结合针灸、推拿、药浴、敷贴、脐疗、耳穴、灌肠及药浴等方法的叠加联合等,进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补脾益肾、温阳通便进而治疗便秘。  相似文献   

13.
在《内经》中为了解释按法的治疗作用,根据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提出了"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之说,用于阐释按法的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补虚的作用。现代推拿医生将此理论用于指导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的疾病治疗。在伤科的应用中,针对局部感受风寒之邪而导致的经络阻滞不通的痛疼,或肝肾不足导致筋脉失于濡养的慢性疼痛,或因阳气不升、营卫不足经络气血不畅的痛疼。在内科、妇科、儿科的应用中,除了按法本身的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还可结合经络脏腑理论,通过穴位上的操作来调节经络气血,再通过经络气血调节作用达到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则具体化。《伤寒论》将"治未病"理论传承并将其发展和完善,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华佗首先继承了《吕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治未病"养生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动形养生之理。张从正提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观点,张氏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为要。补虚同时不应忘记通流,应补而不滞,使人体阴阳气血流畅。另外,还应注意补其不足,促使人体脏腑经络平和。  相似文献   

15.
脾阴是水谷所化生之精微物质,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滋生血脉、化生气血,灌溉濡润脏腑经络,营养肌肉四肢百骸的作用。脾阴虚多因有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忧思过虑、六淫之邪、或用药误治汗吐下太过、久病虚损等。临床表现有运化失司,阴虚内热,濡养无权3个方面。脾阴虚证治疗原则为"滋养脾阴",补脾阴以甘味为主,当取"甘平"之法,补脾阴强调气阴兼顾,补脾阴注意阴血同源,补脾阴注重调畅气机,补脾阴不忘胃纳。  相似文献   

16.
通过翻阅大量古文献,从吞咽的生理机制、咽喉部经络分布及吞咽障碍的病机、病性、病位、经络辨证选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从经络辨治吞咽障碍,认为咽部经络气血功能失常为吞咽障碍的核心病机,此病的发生多与大肠、小肠、脾胃、肝、肾、心、三焦经及督、任脉有关,其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重点选择上述经脉上的穴位,并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选取针灸处方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我国秦汉以前医疗水平的代表性著作,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五行道地,异法方宜"、"取类比象,遂生经络"、"以痛为输,渐以定穴"、"补虚泻实,凝神侯气"四个方面来探讨《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以溯古求源。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国粹,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作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55-56
杨运宽治疗带状疱疹从经络病机入手,认为带状疱疹发病与少阳和厥阴关系最为密切,临床将其分为四期,初期与急性期邪气实而正气未虚,以攻为治,以通为补。中期虚实夹杂,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宜攻补兼施。后遗神经痛期因久病正气虚弱,毒邪不能外达,留于经络之间迁延难愈,可在清解余毒的基础上扶正。治疗上针药并用,紧扣病机,常用方药为瓜蒌红花汤,取穴为患侧夹脊穴,加上杨老师的特色铺棉灸、围刺与艾灸等众多疗法,在带状疱疹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经络状态是机体状态的外在体现,也是调节机体状态的有效途径,体质反映人体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将"经络状态"与"体质状态"相联系,通过梳理经络相关理论,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特点、致病特点结合临床表现,以辨经为核心辨识体质,以气血为判断经络状态的物质基础,从十二经脉的气血状态、经络特征、经络禀赋性格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适应能力等角度总结十二经脉不同的体质状态特点以及经脉平和质状态,初步探寻以经络状态为基础的人体体质状态辨识理论,以期为人体体质分析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提供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早期个性化干预和指导,有效纠正失衡状态,也为精准化体质分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