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红 《医学综述》2011,17(15):2308-23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非造血干细胞。BMSCs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MSCs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化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但对于BMSCs移植的最佳治疗途径、最佳治疗时机、评价手段和长期安全性等仍存在着质疑。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将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另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关林  李峥  陈岩  张哲 《医学综述》2009,15(1):34-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的能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发病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杨国红  王伟 《医学综述》2009,15(7):981-983
心肌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目前进行的动物和临床实验表明局部移植MSCs可以促进血管再生,阻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为更有效的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探求新的更为理想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也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虽然成果显著,但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溶栓、经皮冠脉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PTCA S)以及外科手术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是一类未充分分化的可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多潜能细胞。按照发生学来源及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可将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s)和成体干细(adultstemcells,ASCs)。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治疗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趋向,在治疗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其可行性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7.
林育辉  陈敏生 《广东医学》2011,32(21):2879-288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从成体骨髓组织分离、培养扩增、并且在体内或体外能保持其生长特性的干细胞。且在适当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及心肌细胞等。充分利用BMSCs多种独特的细胞特性,并联合外源基因,可增强其治疗效应,适合应用于多种组织的治疗,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将BMSCs移植到梗死心肌组织后,能够防止病理性心室重构、增强心脏收缩功能,促进心功能恢复等作用。本文就目前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关于BMSCs由供体分离扩增及其细胞特性,移植前的加工改造和如何移植到心肌损伤部位等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胎盘、脂肪及牙髓等组织。由于其具有高度自我增殖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成,并通过旁分泌途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梗死的治疗研究提供新选择,现就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现状及进展做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兔心肌梗死(myoeardial infarction,MI)的治疗作用。方法:大耳白兔38只,2只用于提供MSCs,余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I组和MSCs移植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MI模型,在MI后1小时将DAPI标记的MSCs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术前、术后2周、4周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心功能变化。术后4周处死兔.取心梗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心梗4周后,MSCs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MSCs组心功能和毛细血管密度与M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异体移植入兔MI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植入猪急性心肌梗死(AMI) 区的转归及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0只体重35~45 kg的家猪,经导管应用球囊封堵前降支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存活的9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5只,取骨髓分离BMSC体外培养扩增,建立模型2周后,通过心肌注射的方法将自体骨髓BMSC 移植至AMI 区;(2)对照组4只动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 周后比较2组的生存率、心功能变化、心肌功能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BMSC移植后,实验组动物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梗死区室壁运动速度加快,局部室壁厚度加快,心肌移植细胞部位表达连接蛋白GATA-4等心肌功能性蛋白质.结论:骨髓BMSC 经冠脉转运在心肌微环境下可向心肌细胞分化,并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肌梗死(M I)在我国发病率正逐年提高,而传统的以药物、介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对坏死心肌无再生修复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功能干细胞,经动物实验证实其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经临床实验显示具有改善梗死后心功能,减小瘢痕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波  张福琴  宋振顺 《医学争鸣》2009,30(18):1839-18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方便,能够逃避免疫排斥反应,在体内外能够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并能够降低糖尿病受体的血糖水平,是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详述了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情况,希望能够解决胰岛移植所面临的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谢宛霞  ;王志禄 《医学综述》2014,(22):4141-4143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肥胖人口的增多,其患病率逐年升高,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是主要心脏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可能使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受益,该文就BMSCs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 ,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 8.3~ 45人 /百万人·年 ,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 ,以青少年为主 ,呈每年递增 10 %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致残率较高 ,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 ,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为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细胞坏死性相关疾病提供前期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月龄大于或等于36个月的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36月 龄兔相当人60岁左右,为老龄兔),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兔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1 d组、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每组5只;取标记后的MSCs细胞(密度为2×107•mL-1)200 μL,分别多点注射于心肌梗死后1 d、1周、2周、3周、4周的心脏梗死区,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进行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1 d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1周、2周及3周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周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1周、2周及3周移植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1 d移植组(P<0.05);1周、2周、3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进行相同剂量细胞移植时,1 d~3周行MSCs细胞移植治疗均能改善心功能,以第1~3周移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MI)是危害全人类的世界范围性的疾病,其发病率日益增加,MI发展到末期往往容易导致心力衰竭。虽然溶栓、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R)、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治疗措施对于MI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不能逆转心肌的坏死。尽管近年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最佳时间. 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经尾静脉分别移植到1 d, 1, 2, 4 wk移植组体内(各组n=10),对照组则注入等量培养液(n=10). 4 wk后测定左心功能指标和心肌缺血梗死面积. 结果: 心肌梗死后1 d移植组左心功能和心肌缺血梗死面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而1, 2, 4 wk移植组与1 d移植组对比左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5),其中2 wk移植组效果优于1 wk移植组和4 wk移植组(P<0.05). 结论:心肌梗死后1~2 wk亚急性期进行细胞移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瑾  王彬尧 《医学综述》2004,10(2):82-84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现代社会发病率、病死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心梗后,心肌细胞坏死、凋亡造成心肌数目减少,心室重构促使心衰发生。通常认为,哺乳动物成体心肌为终分化组织,没有成肌前体细胞,受损后无分化和增生潜能,故心肌细胞丢失多不可逆。尽管有研究显示心衰时心肌细胞存在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4只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组,12只)、MSCs移植组(MSCs组,8只)、心梗 MSCs移植组(M M组,12只)、MSCs诱导移植组(M A组,12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在心梗后2周行取107个MSCs移植至梗死区。移植后4周测定心功能,梗死区MSCs的鉴定及计数,VIII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 M组和M A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各项血流动学参数与MI组比较有显著差异,M A组优于M M组。心肌梗死区BrdU阳性细胞数M M组(46.76±8.52个)和M A(44.21±7.68个)组明显多于MSC组(22.51±3.59个,P<0.01)。VIII因子阳性数M M组(35.68±5.03)和M A组(33.08±6.12)明显高于MI组(18.32±3.88,P<0.01);M M组与M A组间无差别。结论MSCs移植可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梗死区细胞数及改善梗死区血供而作用的,经诱导的MSCs移植疗效优于未经诱导的MSCs。  相似文献   

20.
药物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炎症抑制因子IL -10干预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子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与心外膜注射MSCs疗效的比较 ,探讨IL -10干预后静脉移植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 ,获得较纯MSCs ,溴氮胞苷 (BrdU)标记 ,配制成终浓度 3× 10 6/ml细胞悬液备用 ,制备IL -10溶液。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建立急性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IL- 10 +MSCs静脉移植组及MSCs心外膜注射组。 4周后处死大鼠 ,检测心肌内MSCs ,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 :细胞移植 4周后可在心梗周边找到BrdU阳性标记的移植细胞。血流动力学和超声检查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其它各组心脏结构和功能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IL 10 +MSCs静脉移植组和MSCs心外膜注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IL- 10 +MSCs静脉移植组和MSCs心外膜注射组均能明显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故IL -10干预后静脉移植MSCs治疗心肌梗死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