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30例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2—2012-12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30例,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椎板切除手术组17例和间接复位手术组1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情况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椎板切除手术组手术时间(161±18)min,间接复位手术组为(120±35)min;椎板切除手术组术中出血量(725±110)mL,间接复位手术组为(325±120)mL;与椎板切除手术组相比,间接复位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椎板切除手术组和间接复位手术组神经功能分级评价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椎板切除手术组平均改善级别为1.5,间接复位手术组为1.8,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状况方面,椎板切除手术组疗效为94.1%,间接复位手术组为92.3%,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和神经功能,间接复位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可作为后路手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所致腰椎骨质破坏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行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术前2组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手术优良率86.7%,对照组为53.3%,实验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在恢复椎体高度、手术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联合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好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后外侧植骨)和对照组(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各30例。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椎体Cobb角、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结果 60例均随访12~20个月(实验组16.4±2.3,对照组16.1±2.7)个月。椎体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Cobb角及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与12个月2组组内椎体R值、Cobb角、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Frank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及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前中柱支撑,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爆裂性胸腰段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8例行前路手术,观察组20例行后路手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组患者的Frankel脊髓功能均较术前有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疗效相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的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后路减压术治疗的1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65例术中保留后柱稳定结构(观察组),65例术中不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4.57±6.82)min]较对照组[(109.35±11.06)min]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162.04±27.14)ml]较对照组[(294.68±31.72)ml]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1年锥体前高、锥体后高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锥体前高和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B、C、D、E级分别为2、6、15、19、23例;对照组Frankel分级A、B、C、D、E级分别为3、7、16、18、21例;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和脑脊液漏各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伤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8%,2/65)与对照组(4.62%,3/65)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路减压术中保留后柱稳定结构,既可以进行有效减压,又有助于保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侧前方入路与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对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5—2019-05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分别采用侧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围术期指标、影像学评价、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前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Cobb角明显降低(P0.05),AVH和SCP明显升高(P0.05),且前路组Cobb角低于后路组,AVH和SCP均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前路组ASIA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后路组(P0.05),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2.69%和63.16%(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4%和28.95%(P0.05)。结论 侧前方入路与后侧入路手术均为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有效方法,其中后路手术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前路手术对维持神经矫形后稳定性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胸腰椎体骨折疗效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50例胸腰椎体骨折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剥离伤椎椎旁肌肉治疗方式,观察组接受后路椎弓根Schanz螺钉内固定术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椎体高度矫正率以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体高度矫正率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手术方法相比,后路椎弓根Schanz螺钉内固定术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治疗胸腰椎骨折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低,恢复快,对神经损伤修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众多,但是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爆裂型骨折,采用简单的手术方法治疗,是否在减少创伤的同时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从而避免手术的扩大化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3-09/2008-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186例,男152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治疗,椎管内骨块占位采用间接复位。于置入前、置入后及置入后1年余取内固定前摄以伤椎为中心的X射线正侧位片和CT,对X射线平片和CT进行测量,统计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横截面积内骨块的占有率。 结果与结论:伤椎前缘置入前高度平均为正常的42%,术后为98%,内固定取出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正常高度的98%。伤椎横截面积内骨块占有率,术前平均为34%,术后平均为13%,内固定取出术前为8%。提示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够提供脊柱足够的稳定性,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弧度和椎管容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术与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后路减压术;观察组:采用前路减压术。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术前2组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以上指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后路减压术来说,前路减压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脊髓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内固定力学,明显缓解患者脊髓压迫,总体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通过同一切口实现。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并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 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例。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均随访9个月以上。影像学显示植骨块融合良好, 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 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到6°,F rankel 分级恢复1级者6 例,恢复2级者3 例,无变化者3例。结果表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锁定加压钢板(LCP)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05—2016-10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LCP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各项手术指标、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桡神经损伤恢复程度。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线消失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桡神经损伤恢复程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CP内固定术相比,对肱骨干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优,能优化各项手术指标,改善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提高桡神经损伤恢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著提高了脊柱固定强度和融合效率,但是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佳可能损害脊髓和神经引起严重并发症。 目的:评估置入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于2006-01/2008-12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纳入因脊柱疾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95例,导航组45例,常规组50例。 方法:将9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导航组术中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常规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法结合术中透视定位置入椎弓根螺钉。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2组间螺钉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优良率及螺钉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导航组中36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06枚,优良率96.1%;有9例患者因故未能行导航。常规组50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85枚,优良率100.0%,无位置差的螺钉。2组患者的螺钉位置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导航组的钉道准备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360±22),(56±8) s,P < 0.01]。2组患者螺钉置入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传统解剖标志定位法相比,应用置入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精度无明显差异,且延长了手术时间,其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骶髂螺钉直接固定复位后的骶髂关节,可提供足够的骨盆稳定性,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其他常用的内固定。 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在骶髂关节个体化置钉中的应用,为临床个体化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的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实验,于2008-01/07在河北工程大学CT中心及解剖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人骶髂关节标本8例,男女年龄不限,无脊柱疾病,由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处理。 方法:每例标本的S1均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图像输入到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测量S1椎弓根骶髂关节的钉道直径,骶髂关节于髂骨后外侧面的进针点,骶髂关节螺钉的长度及进针方向,并根据数据模拟出各椎弓根的形态特点,依测量的数据和角度在标本上置钉,再行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 主要观察指标:骶髂关节螺钉参数的数值,置钉后椎弓根钉的在位率。 结果:S1椎弓根宽为(24.6±2.7) mm,高为(19.1±2.9) mm,进针点至对侧前皮质的距离为(87.1±3.2) 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的夹角为(24.9±1.5)°,与矢状面夹角为(21.2±1.6)°,进针点与骼后上棘的距离为(37.5±2.6) mm,与骼后下棘的距离为(38.5±2.7) mm;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43.2±4.6) mm,双侧16次穿钉,15枚骶髂关节螺钉完全在位。 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椎弓根的轴线方向置钉,置钉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后路植骨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效果的比较。 方法:选择2002-09/20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4~61岁,平均52.5岁。全部为单一间隙椎间盘突出,其中T12~L1突出1例,L1/2突出6例,L2/3突出10例,L3/4突出16例。33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后路组(n=18):行后路双侧小关节切除自体小关节骨质及自体髂骨或异体人工骨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固定(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前路组(n=15):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及钛板内固定(经侧前方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基本情况,应用JOA 评分评价患者金属内固定材料植入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总结并发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8(40.5±3.0)个月,在内固定时间及金属材料植入过程中出血量计算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优于前外侧入路,但在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种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后路组植入中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2.84±2.5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5.63±3.06)分,优良率为88%,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94%;前路组植入中1例硬脊膜破裂,1例植入后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植入后出现难制性呃逆,JOA评分由内固定前(11.96±2.14)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4.92±3.91)分,优良率为84%,随访时骨性融合率93%。 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术式,同时应进行内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联合普瑞巴林对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97例拟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采用普瑞巴林治疗,观察组49例增加西酞普兰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d进行治疗,术后持续治疗13d,总疗程14d,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h、...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充满挑战性,最佳治疗方法尚未达到一致。 目的:观察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效果。 方法:纳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9例,假体均为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髋臼侧采用生物性假体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带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固定。12例选取金属-聚乙烯承重界面,7例选取陶瓷-聚乙烯承重界面。置换后随访,定期摄片监测假体位置,并指导功能锻炼,记录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110±55) min,术中出血量(510±60) mL,置换后出血量(310±4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局部红肿,脓性渗出。双下肢畸形恢复,长度相差均小于1 cm。1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置换后1年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5),其中优10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有一定困难,采用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及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患者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度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较为常见的脊柱畸形,手术矫形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矫形过程中暴露、剥离组织较多,出血量大,需较大量的输血。为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输血费用,避免输血性疾病的发生,尽量减少输注异体库存血。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联合自体血回输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中的作用。 方法:对46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行后路矫形时均进行术中控制性降压。其中17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作为对照组,矫形后全部输异体库存血;另外29例均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包括矫形前预存自体血及矫形过程中自体血回输,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失血量及输血情况。 结果与结论:失血量:对照组400~1 000 (867±161) mL,实验组350~1400 (842± 376) mL,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输入库存血量:对照组500~1 800 (845±332) mL,明显多于实验组0~1 300 (423±237) mL(P < 0.01)。提示控制性降压可减少矫形过程中出血量,同时矫形后采用自体血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库存血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 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 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加压扩张在椎体内形成周围有相对致密松质骨的空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同时扩张的球囊有助于塌陷椎体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后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渗漏情况及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8-02/2010-06华北石油总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1例,41椎体。平均年龄69(53~82)岁。并于术前手法按压使腰部过伸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结果与结论: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3(11.0±1.6)个月。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6.7±1.9下降至术后1.3±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椎体高度由术前(15.7±5.2) mm恢复至(20.2±4.5) mm,椎体高度显著恢复(P < 0.05)。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说明术前手法复位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将骨水泥注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显著恢复椎体高度,止痛效果良好且无严重渗漏发生。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38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