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方法、生化指标等。按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性转化(HT)组25例和非出血性转化(NHT)组77例。对可能与HT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HT的发生率为24.51%;HT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低于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T组脂蛋白a(LPa)高于N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OR 2.350,95%CI 1.333~4.143)、LDL-C(OR 2.361,95%CI 1.347~4.138)、LPa(OR 0.965,95%CI 0.947~0.983)、纤维蛋白原(OR 2.397,95%CI 1.133~5.071)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C、LDL-C、LPa纤维蛋白原是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02—2017-02至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接受降纤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降纤治疗后是否产生出血性转化分为A组(n=28)与B组(n=92),A组有出血性转化,B组无出血性转化,比较2组临床资料,总结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病史、治疗前空腹血小板、收缩压、低密度蛋白、脉压差及纤维蛋白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率、皮层梗死率、空腹血糖水平、心源性脑栓塞率及治疗前空腹尿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属于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IHSS评分、尿酸值、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及空腹血糖高均为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原因,其中心源性脑栓塞、NIHSS评分高及大面积脑梗死属于出血性转化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在入院后10 d内行头颅CT复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05例,女140例,10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组的年龄、脑梗死体积、脑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抗凝药和房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而2组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高脂血症史、吸烟或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68,95%,CI=1.059~3.412; P=0.021)、梗死体积(OR=3.461,95%C1=1.317~6.270; P=0.044)和房颤(OR=1.284,95%C1= 1.117~2.903; P=0.015)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29.3%,年龄、脑梗死体积和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出血性转化不会加重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主要是脑实质血肿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关系,以便预防出血性转换的发生。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住院的6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61例正常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卡方检验对不同组别伴CMB的发病率,溶栓后合并出血性转换率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与CMB的相关性及与梗死后出血的相关性。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及梯度回波(GRE)扫描。结果脑微出血患病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依次升高,分别为11%、22.6%、40.7%,(χ2=29.521,P=0.000),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经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均与脑微出血的患病无关。梗死后脑出血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后继发脑出血与房颤,脑微出血及溶栓治疗有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房颤、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的发生率增大6.51倍,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继发脑出血的几率增大4.90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保护性因素,每升高1g/L,继发出血者减少为原来的一半。结论 CMB不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CMB的发病率,CMB并不增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危险性,溶栓和房颤是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6例HT的临床资料。结果 HT多发生在发病后7~14 d,最常见于心源性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其次与高血压、高血糖、溶栓、抗凝等有关。结论 HT的发生与病因、危险因素明显相关。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病人,避免应用溶栓、抗凝等药物,在发病高峰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或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严重出血性转化是静脉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溶栓后严重出血性转化的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具有严重出血性转化高风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选择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定简便易行的HAVE评分对非溶栓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预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间发病48 h内NIHSS评分≥5分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头部CT或MRI监测2 w内非溶栓治疗HT的发生,对HT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模型(HAVE)中共纳入4个危险因素:3级高血压(Hypertension)、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梗死体积(Volume)及高龄(Elderly),总分共8分,其中评分大于等于4分即为出血性转化极高危人群,该评分对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测的灵敏度为0.73,特异度为0.84。结论 HAVE评分能够快速识别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高危人群,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78例人院时间<72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I,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P=0.000,P=0.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 ng/L,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60例桥接治疗后出血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组)及无出血转化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无出血转化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及NIHSS评分≥18分比率显著升高(均P0.05),侧支循环建立比率显著降低(P0.05)。与无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显著升高(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未建立、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是缺血性卒中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未建立、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是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按发生原因分为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和继发性出血性转化。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即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5%~10%(文献报告)或1.4%~7.3%(多项研究证实)或0~3.4%(汇总分析),溶栓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9%~12%(头颅CT证实)或10.0%~19.8%(多项研究证实),血管介入治疗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8.1%~37.0%,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抗凝治疗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4.0%~5.3%,和1.4%~13.0%。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HT患者的溶栓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选择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有无早期CT缺血改变、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3d内最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等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法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相比,继发HT组年龄较大(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P<0.05)、溶栓后6h和12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3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比例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9,P<0.05)、溶栓时间>3h(OR:2.592,P<0.05)、早期CT有缺血改变(OR:1.728,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组出现颅外出血并发症(52.2%vs 20.5%,χ2=6.637,P<0.05)、重度脑水肿(30.4%vs 5.1%,χ2=5.567,P<0.05)和脑疝形成(26.1%vs 2.6%,P<0.05)的比例更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高,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3h和早期CT缺血改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综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2013-05—2014-05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n=60)和对照组(n=50),所有患者均给予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架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TC、TG、LDL-C)及NIHSS、BI、HAMD及HAMA评分情况,6个月后动脉造影复查。结果综合组治疗后TC(2.03±0.51)mmol/L、TG(1.67±0.29)mmol/L、LDL-C(1.47±0.53)mmol/L,对照组治疗后TC(3.27±1.10)mmol/L、TG(1.91±0.35)mmol/L、LDL-C(1.86±0.57)mmol/L,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16.7±5.9)分、HAMD(7.4±3.4)分、HAMA(6.6±1.8)分,低于对照组的(21.4±7.4)分、(10.7±6.2)分、(9.6±4.5)分,BI(85.3±9.6)分,高于对照组(75.4±1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1例患者未遵医嘱服药,于术后1a死亡,6个月后造影检查,综合组预后良好率(93.3%)与对照组(6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结论血管内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再狭窄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本院2003-05~2005-04收治的7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合并高血糖、溶栓治疗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及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CT或MR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值与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6—2014-06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6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CL-C)、高密度脂蛋白(HCL-C)、载脂蛋白B(APOB)、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LDL-C/HDL-C比值。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LDL-C/HDL-C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SBP、DBP、FBG、HbA1c、TG、TC、LCL-C、APOB、APOA1、IMT及LDL-C/H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经Person相关因素分析,LDL-C/HDL-C与SBP、LCL-C、HDL-C、IMT水平呈正相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LDL-C/HDL-C、IMT、SBP为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治疗前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显著下降,且与LDL-C/HDL-C、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LDL-C/HDL-C比值是急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NIHSS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与IMT作为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硫辛酸(LA)治疗溶栓后的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间在发病后4.5h内入院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117例糖尿病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采用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61),对照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LA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及1年的临床结果,包括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临床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多因素分析LA治疗后对患者3个月及1年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3个月(57.37%)及1年(59.02%)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36%;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3个月平均(5.9±1.59)及1年平均(5.1±1.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7.3±1.83;6.9±1.49分),Barthel指数平均(88.9±19.27;92.5±20.42)则显著高于对照组(75.2±16.59;80.6±17.95)(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转化风险及早期的神经功能恶化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早期的临床改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LA治疗对患者3个月及1年的临床结局是有利的,而年龄、出血性转化及高NIHSS评分对患者的临床结局是不利的。结论 AIS并糖尿病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给予LA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是有利的,可以作为糖尿病AIS患者再灌注后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78例入院时间〈72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P=0.000,P=0.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ng/L,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07-04-2012-06入住我院脑梗死癫痫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37例脑卒中患者基本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将有可能影响自发性HT的因素性别、年龄、房颤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降纤治疗(有/无)、BMI(kg/m~2)、入院时脉压(mmHg)、随机血糖(mmol/L)、HbA1c(%)、Hcy(mmol/L)、hsCRP(mg/L)、NIHSS评分(14个)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房颤病史、BMI、入院随机血糖、NIHSS评分、Fib等5项因素(P0.0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入院随机血糖,OR值分别为3.17,1.14,b为正值,P0.05,为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发现BMI(kg/m~2)、NIHSS评分、Fib(g/L),P0.05,不是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癫痫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升高、房颤病史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