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2014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16例,比较2组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mRS评分,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溶栓前与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与对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溶栓组预后良好13例(54.2%),对照组为7例(43.7%)。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发病后3.0~4.5h,对照组于发病时间4.5~7.0h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总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GCS评分、MR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也可发挥作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血流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07—2019-12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在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上施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输注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疗效、NIHSS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94.4%)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注射用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利于改善临床预后,缓解炎性反应,减轻神经缺损,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银杏叶滴丸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11—2011-11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70例进行溶栓治疗,所有病例签署溶栓同意书,其中34例患者选择阿替普酶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作为研究组,其余36例患者仅以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NIHSS 6h、7d、2周评分,2周后的临床疗效及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NIHSS 6h、7d、2周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小。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病情,疗效稳定,减少溶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在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导致出血转化的因素。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溶栓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评估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2组疗效;对比溶栓组在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溶栓组和未溶栓组相比,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出现3例脑出血,10例牙龈出血。结论阿替普酶在4.5 h内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其导致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待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拜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03—2013-03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0例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明显改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脑神经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时间窗进展性脑梗死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多模式MRI指导下,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6-01—2018-11收治超时间窗(发病6~12h)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溶栓组35例及未溶栓组35例,未溶栓组给予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低剂量(0.6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2组患者1d、7d、14d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mRS≤2)及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溶栓组NIHSS评分下降明显,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90d良好预后患者多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MRI指导下,严格筛选超时间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改善短期预后,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 将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实验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通过血管造影评估实验组血管再通率; 通过NIHSS评分评估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 通过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为94.1%,再通时间为(219.4±59.2)min,取栓次数为(2.5±1.1)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对比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优势。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血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血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继续应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120~140/80~9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血压低于180/100mmHg时不降压,1周后启动降压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梗死侧脑血流、梗死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90d良好预后(mRS≤2)。结果观察组脑血流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及90d良好预后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及时降压治疗,没有明显降低梗死侧脑血流,没有扩大脑梗死体积,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控制血压可能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管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行血管介入治疗,实验组23例采用血管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后第7、14天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第7、14天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个月2组m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有效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于溶栓前、后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组大部分患者溶栓后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减小(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明显减低,rMTT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溶栓组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MTT值明显减少(P<0.01)。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rMTT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联合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分析及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观察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试验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包括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一般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采用NIHSS评分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变化。采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90 d的评分。用MRS分析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脑梗死组织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及乳酸(Lactate,Lac)的含量。用CTP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梗死区rCBF、rCBV、rTTP和rMTT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hs-CRP水平、MRS及CTR的各检测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各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尤瑞克林组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两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可明显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梗死区的微循环和神经细胞的代谢。  相似文献   

13.
The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ic findings of 40 patien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territory infarct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40 contro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group of acute phase patients there was a large reduction of MCA mean flow velocity (Vm) of the infarcted side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hemisphere (P < 0.01) and controls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Vm rose on both sides (esp. on the infarcted side)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s (P < 0.05).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Vm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P > 0.05). In the group of chronic phase patients there were changes similar to the group of acute phase patients in MCA Vm and ACA Vm, 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llow-up TCD examin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8 cases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stroke. We found that the decreased MCA Vm on the infarcted side returned to normal in 4 cases, remained lower in another 2 cases within 4 weeks after onset. The increased MCA Vm on the infarcted side in 2 cases returned to normal within 2 weeks after onset. Various types of TCD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MCA occlusion were described and analys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03—2019-06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四科住院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73例,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所用溶栓药物分为阿替普酶组41例,尿激酶组32例.通过分析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及治...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rt-PA组、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各25例。比较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疗效、脑出血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组、rt-PA组及尿激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再发脑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rt-PA组、尿激酶组(P0.05)。结论低剂量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2-04—2014-12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10.1±5.2)分,与对照组的(14.6±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另外,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疗效明确,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连用2周;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在治疗后14、30、90 d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BI)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同时采用CT灌注成像(CTP)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梗死区rCBF(局部脑血流量)、rCBV(局部脑血容量)、TTP(达峰时间)和MTT(平均通过时间)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1)在治疗后的14 d 2组患者NIHS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下降,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14 d治疗组较对照组rCBV、rCBF均增加,TTP、MTT均缩短(P<0.05);(3)在治疗后30 d、90 d 2组患者改良Barthel 指数(MBI)相比治疗前均呈现好转,但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氢溴酸樟柳碱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期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12—2016-11我院收治的早期ACI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59)与对照组(n=59)。对照组行基础治疗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脂联素(AP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水平,2组治疗后7d、30d日常生活能力(ADL)及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血清CRP、IL-6、IL-8、MCP-1、sICAM-1均低于对照组,APN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30d联合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4.92%)高于对照组(8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ACI可有效促进梗死部位血液循环,纠正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随机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降脂治疗。观察组于住院1、7、14d清晨、对照组于体检日清晨空腹测定血清ApoA1和ApoB。结果观察组血清ApoA1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oB/ApoA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d与治疗7d血清ApoA1、ApoB、NIHSS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血清ApoA1明显高于治疗1d和7d(P0.05);治疗14d血清ApoB、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1d和7d(P0.05)。患者血清ApoA1与NIHSS评分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836,P0.05);患者血清ApoB与NIHSS评分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914,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oA1、ApoB与患者的病情明显相关,临床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