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发病6~48 h内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组(联合组)各62例; 对照组按分水岭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阿加曲班; 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定; 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NSE水平的变化;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3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Barthel 指数显著升高,联合组、丁苯酞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 治疗3个月后各组预后良好率比较,联合组、丁苯酞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降低NSE水平,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超静脉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2019-11武汉市武昌医院治疗的超静脉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及保护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水平、NIHSS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90 d mRS评分变化。结果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hs-CRP降低、APN水平升高、NIHS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后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P<0.05)。治疗前2组MDA、SOD、BDNF、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DA、NSE均降低(P<0.05),SOD、BDNF升高(P<0.05),且研究组MDA、NSE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SOD、BDNF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NIHSS、F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FMA、BI评分升高(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结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康复中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NB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mL静滴,1次/d;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NBP 200mg/次口服,3次/d,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1),治疗后3d、7d、14d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以保护神经细胞,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8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巴曲酶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观察并监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72h内S-100b蛋白及NSE的水平变化,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判断是否为进展性卒中。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RS评分)及颅脑MRI/MRA扫描。结果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0例(20%)于入院后3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组患者入院后24h、36h、48h、72h血清S-100b蛋白、NSE明显高于无进展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NSE与NIHSS评分、mR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65~0.75,P0.01;r=0.59~0.69,P0.01),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狭窄的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的水平较无血管闭塞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水平可能是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且S-100b蛋白及NSE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96例随机分成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用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6%)高于对照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7d、14d和21d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14d和21d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活血化瘀中药、脑保护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于入院第4~5 d采用CT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于入院时、第2周及第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结果丁苯酞组37例(69.8%)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38例(55.9%)建立侧支循环。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及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对照组第2周及第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可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梗死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2—2020-02开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S-100β、NSE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S-100β、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大面积梗死患者S-100β、NSE水平高于腔隙性梗死和小面积梗死患者(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1分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高于NIHSS评分16~30分和≤15分患者(P<0.05);血清S-100β、NSE水平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0.05),与NIHSS评分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升高,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应用于rt-PA静脉溶栓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是否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成rt-PA静脉溶栓+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n=124)和rt-PA静脉溶栓+0.9%生理盐水对照组(n=75)。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TCD监测Vm、PI,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RS评分治疗组的预后良好率为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有显著临床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68例。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联合用药组在依达拉奉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共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测定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及血清Bax、Bcl-2含量。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依达拉奉组,ADL评分高于依达拉奉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依达拉奉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清Bax含量低于依达拉奉组,血清Bcl-2含量高于依达拉奉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I/R)所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n=73)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n=7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并对2组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及ET-1与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高敏CRP浓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等,观察组为常规治疗加用丁苯酞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1为常规治疗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2仅常规治疗,疗程均14d,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不同OCSP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Hs-CRP、FIB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观察组135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OCSP分型,同时在入院时、2 w进行NIHSS评分、Hs-CRP测定、FIB测定,比较两组患者总体及不同亚型的疗效及Hs-CRP、FIB的变化。结果治疗2 w,观察组NIHSS评分、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不同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型(PACI)、后循环脑梗死型(POCI)、腔隙性脑梗死型(LACI) NIHSS评分、FIB水平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降低,各个亚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TACI、POCI组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而PACI、LACI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NIHSS评分与Hs-CRP、FIB均呈正相关。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不同OCSP分型的急性脑梗死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其中丁苯酞治疗TACI、POCI的疗效更显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而达到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银杏达莫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在14d、28d后各对2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组14d、28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给予丁苯酞针剂预处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于2016-11—2018-07就诊于新郑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疗中心,接受rt-PA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前后丁苯酞针剂应用的不同顺序分为丁苯酞预处理组(48例)和丁苯酞后干预组(61例),比较2组溶栓后24 h、出院时(或7 d)的NIHSS评分,并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同时比较2组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7 d、3个月病死率。结果 3个月时mRS评分丁苯酞预处理组明显低于后干预组(mRS 0~1:62.50%vs 42.62%,P0.05)。丁苯酞预处理组颅内出血发生率较后干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vs 19.67%,P0.05)。3个月时丁苯酞预处理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vs 13.11%,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前给予丁苯酞针剂预处理对3个月后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溶栓后使用,同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3个月后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sICAM-1、YKL-40、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0例,行急性脑梗死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16d为一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生活质量指数(BI)评分变化,血清sICAM-1、YKL-40、S100B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为75.0%,2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血清sICAM-1、YKL-40、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可通过降低血清sICAM-1水平,阻止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所导致的微血管阻塞,改善血管的"低灌注"和"不灌注",通过降低血清YKL-40水平而改善斑块的不稳定性,减少脑梗死的再发,通过降低血清S100B蛋白水平,阻止神经细胞的凋亡,减轻脑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抗氧化剂α-硫辛酸添加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入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2例)和添加治疗组(32例),添加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共14 d。观察入组患者发病48 h脑卒中患者NIHSS、改良Rankin评分;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hs-CRP、炎性因子(IL-1、IL-6、TNF-α)和血清8-OHDG、MDA和SOD。治疗14 d后重复上述血液指标和NIHSS评分。发病12 w进行mRS和ADL评分。结果常规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在治疗14 d时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及发病12 w时mRS评分差值均提示添加治疗组针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较常规治疗组好,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ADL评分在添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治疗14 d后,添加治疗组8-OHDG、MDA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中8-OHDG、MDA和SOD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炎性因子(IL-1、IL-6、TNF-α)和hs-CRP差值在两组也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添加α-硫辛酸进行抗氧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症状缺失程度的改善及恢复有较好的效果,能更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对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研究方法,设小剂量组rt-PA(0.7mg/kg,最高总剂量50mg)36例,其中20例加用丁苯酞为A组,16例未加用丁苯酞为B组,rt-PA标准剂量0.9mg/kg(最高总剂量90mg)16例为C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4h、15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0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预后,并观察颅内出血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采用rt-PA0.7mg/kg其NIHSS评分与rt-PA0.9mg/kg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改善,且进行溶栓前及治疗后(24h、15d)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采用rt-PA0.7mg/kg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56%,低于0.9mg/kg发生率12.25%;死亡率三组无差异;90d预后加用丁苯酞组预后良好达70.0%,明显高于单用rt-PA两组患者。结论丁苯酞联合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