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80例,根据病情38例纳入进展组,42例纳入稳定组,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偏心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患者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轻中度血管狭窄中,进展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颈动脉颅外段重度血管狭窄和斑块的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进展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进展与否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A组)及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B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结果 动脉斑块最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形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多于B组,P<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多于B组,P <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例数多于B组,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最易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可能是导致脑梗死早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也是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实验组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及重度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HR 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的评估价值,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70例行头颅HRMRI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分别纳入脑梗死组(n=42)与TIA组(n=28)。分析头颅HRMRI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结果①脑梗死组中分布于腹侧壁、上侧壁的斑块数量高于TIA组,背侧壁、下侧壁斑块数量低于TIA组(P 0.05);②两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血管最狭窄处(MLN)血管面积(VAMLN)(VAM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脑梗死组LAMLN显著低于TIA组,管壁面积(WA)MLN显著高于TIA组(P 0.05);③两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构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脑梗死组PA、狭窄率、显著高于TIA组,斑块负荷百分比、RI显著低于TIA组(P 0.05);④脑梗死组易损斑块显著高于TIA组(P 0.05),但两组易损斑块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⑤RI对脑梗死无明显诊断预测价值[AUC 0.591(0.454~0.728)];其余指标用于脑梗死的诊断预测均具一定诊断效能,以WAMLN诊断效能最佳[AUC 0.763(0.649~0.876)]。结论 HR 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具重要价值,且脑梗死与TIA在斑块分布、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及斑块稳定性上差异显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风险,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弹力图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03—2017-08在我院内科住院并接受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患者260例,应用颈动脉彩超测量并记录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情况及血管狭窄程度,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32)、内膜增厚组(n=39)、斑块形成组(n=81)和管腔狭窄组(n=108)。分析比较4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α角、MA值)、脑梗死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管腔狭窄组的R值、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明显升高(均P0.05),且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加重,R值、K值逐渐下降,α角、MA值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多普勒超声成像探讨急性脑梗死病灶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以天津市黄河医院2015-01—2017-0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小面积梗死组(n=54)、中等面积梗死组(n=77)、大面积梗死组(n=69),采用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对3组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检查,对比颈动脉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管腔直径、斑块部位及分型、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等指标。采用Spearman检验对急性脑梗死病灶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管腔直径、斑块部位、斑块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大小、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峰值流速(SPV)和搏动指数(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检验,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程度、SPV、PI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密切关联,且病灶大小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狭窄程度、SPV、PI呈正相关,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判断及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前循环及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无名动脉分叉处的超声比较,探讨颈动脉及无名动脉病变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利用彩超及B-flow技术对88例后循环梗死及109例前循环梗死病人进行检测,比较2组动脉硬化斑块的位置、性质及血管有无重度病变。结果 2组患者斑块(包括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不同部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梗死组不同部位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循环梗死组不同部位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管重度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尤其是颈动脉及无名动脉均存在不稳定斑块,更易导致前循环梗死,动脉重度病变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病因;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责任血管与非责任血管斑块特点及管壁特征的区别。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8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进行MCA管壁成像扫描,扫描系列包括T_1w-db space(平扫+增强)。结果符合图像质量要求的16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图像纳入统计分析,其中13例MCA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MCA为血管炎,1例MCA为动脉夹层;责任血管组上壁斑块、不规则斑块、强化斑块较非责任血管组常见(P分别为0.034、0.001、0.011),且责任血管组斑块强化更明显;在最大管腔狭窄处(MLN)处,与非责任血管组相比,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大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负荷(PB)、管壁面积(WA)、最大管壁厚度(MVT)(P分别为0.008、0.002、0.042、0.043),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小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较大的重塑指数(RI)及平均管壁厚度(m 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判断双侧MCA斑块特点(位置、规则性、强化类型、强化程度)的组间一致性较好(K分别为0.83、0.94、0.88、0.95,P均0.001);测量管壁特征时组间信度良好,MLN处的血管面积VA、LA、WA、PB、RI、管腔狭窄程度、MVT、m VT的组间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4、0.96、0.92、0.99、0.91、0.99、0.94、0.94(P均0.001),参考管腔(REF)处的VA、LA的ICC分别为0.96、0.92(P均0.001)。结论HRMRI可清晰显示MCA管壁、管腔,甄别动脉狭窄的病因,试验可重复性高;可根据不同管壁病理改变在HRMRI的表现特征鉴别动脉狭窄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呈偏心性强化;血管炎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显著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动脉夹层在HRMRI T_1WI像上为长条状高信号表现;责任血管的斑块特点、管壁特征不同于非责任血管,这有助于识别罪犯斑块、责任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机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斑块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并根据颅脑DWI表现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患者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A组)、低灌注或混合性脑梗死组(B组)、穿支动脉受累组(C组)各20例。另外,同期选取20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无症状性ICAS组(D组); 所有患者均行HRMRI扫描,评价斑块特征。结果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布、强化、斑块内信号、责任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管壁体积百分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B,C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RMRI可作为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特征,但不同机制的斑块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颈部血管超声(CVU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4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均进行SCTA、CVUS检查,对比2组患者颈动脉情况。结果 102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80.39%(82/102),颈动脉狭窄率两种检查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S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8.81%,相比CVUS显著提高(P0.05)。两种检查方式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无显著差异,3例患者SCTA检查为颈动脉闭塞,CVUS检查为中度狭窄。结论 SCTA与CVUS检查颈动脉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SCTA评价颈动脉闭塞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2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3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12—2016-1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40例(观察组),症状性脑梗死40例(症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颈动脉彩超特征。结果斑块检出率、IMT厚度、Crouse斑块积分及斑块形态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血流参数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颈部动脉硬化及斑块但尚未明确诊断无症状脑梗死者,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性质尤为重要;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常规筛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定期监测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参数变化,给予早期干预,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48例,老年组(年龄≥60岁)患者38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患者脑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老年组患者在颅外动脉病变以及前循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而颅内动脉病变以及后循环狭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或P〈0.01),在脑血管病变及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组最常见为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轻度及中度狭窄(P〈0.05),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开口处,发生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及大脑中动脉MI段(P〈0.05);老年组最常见为重度狭窄(P〈0.05),好发部位为椎动脉开口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大脑中动脉MI段(P〈0.05)。结论中青年患者最常受累血管为颅内血管,病变发生部位多以椎动脉起始处居多;老年患者最常受累血管为颅外血管,最常受累血管为椎动脉起始处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脑中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与MCA斑块形态学及梗死类型的相关性,并探索不同狭窄率患者卒中的发生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09-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周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扫描的患者。纳入MCA M1段存在斑块的患者,排除心源性、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病因的卒中患者。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穿支、皮层、分水岭和混合型梗死,并测量梗死体积。在矢状位HRMRI上测量MCA M1段狭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信号和斑块连续性等形态学指标。将狭窄率50%的患者分入重度狭窄组,将狭窄率≤50%的患者归入轻度狭窄组。结果研究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重度狭窄组39例,轻度狭窄组63例。重度狭窄组患者卒中,穿支梗死14例(35.9%),皮层梗死9例(23.1%),分水岭梗死4例(10.3%),混合型梗死12例(30.8%);轻度狭窄组患者中,穿支梗死44例(69.8%),皮层梗死8例(12.7%),分水岭梗死3例(5.8%),混合型梗死8例(12.7%),两组构成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与轻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斑块更长(P0.001)、更厚(P0.001)、更多混合信号斑块(P0.001)。斑块厚度(P0.001,OR 87.792,95%CI 13.120~587.453)和斑块混合信号(P=0.007,OR 7.358,95%CI 1.725~31.382)是MCA狭窄率50%的独立预测因子。重度狭窄组中,梗死体积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4)相关。轻度狭窄组中,梗死类型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2)及斑块厚度(P=0.032)相关。且斑块表面不连续是发生栓塞性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3,OR 5.778,95%CI 1.788~18.672)。结论 MCA狭窄率50%和≤50%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卒中分型比例和斑块形态学;狭窄率≤50%的斑块表面不连续是栓塞性梗死独立预测因子,提示轻度狭窄MCA斑块破裂可能是引起栓塞性病灶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形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MRI明确有无新发脑梗死存在.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所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其分成有或无斑块形成组,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生化指标及有或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存在.二分类法比较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的阳性率,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度. 结果 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斑块阳性率(84%、52%),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6%、28%);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5.019、2.694~9.354和4.459、2.061~9.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13%),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87%、62%);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4.010、1.854~8.672和4.272、1.565~11.6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21%),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8%、48%); Logistic回归分析的OR值、95%CI为2.256、1.242~4.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引入一般危险因素对其校正后OR值、95%CI为2.105、1.066~4.157,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在此基础上再引入颈动脉斑块进行校正后,其OR值、95%CI为1.696、0.833~3.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通过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作用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4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惠者颈动脉超声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4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4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CINDM)和42例非脑梗死糖尿病(DMN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与CINDM组和DMNCI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P〈0.05,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内膜增厚及颈动脉狭窄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为糖尿病患者可能造成脑梗死提供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CTA检查133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收集133例患者及7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浆Lp-PLA2活性.结果 重度狭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