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纳入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LAA)、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AO)、心源性脑栓塞(CE)以及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含量,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CE组(P0.05),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非CE组(P0.05);非CE各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7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型脑梗死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脑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D-二聚体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88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随机选取8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MMP-9及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MP-9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WBC、CH及MP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TG、HDL、LPA、CRP、GLU及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颈动脉狭窄不同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无狭窄程度患者MMP-9以及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少于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狭窄患者PLT、TG、HDL、LPA、CRP、GLU、PDW及MPV表达水平明显少于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CH以及LD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及D-二聚体检测能够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为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十分重要的检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F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选取4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8,t2=2.09,t3=129.35,t4=11.08,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5),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增高,APTT缩短,FIB与D-二聚体、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发病与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7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两组受试者知情同意下对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和比较,探讨二者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浆Cys-C、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TACI、PACI、POCI、LACI患者血浆Cys-C、D-二聚体相比较,TACIPACIPOCILA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与血浆Cys-C、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r=0.78、0.8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性,数值越高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越高,可作为临床预测该病症发生与否的参照指标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血液标志物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探寻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01—06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96例非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有颈动脉斑块者和无颈动脉斑块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促甲状腺激素、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水平及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且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偏高,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偏大,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值.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 r=0.535,P=0.001). 结论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均于发病24h内入院。另纳入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并对脑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等进行对比。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预后评估。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 368.21±924.68)ng/L、(359.14±432.22)mg/mL,对照组分别为(132.05±175.96)ng/L、(138.67±154.6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 824.25±1 025.30)ng/L、(516.26±567.02)mg/mL,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分别为(228.93±219.55)ng/L、(162.75±143.7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 002.24±5 214.36)ng/L、(637.09±615.20)mg/mL,无意识障碍组患者分别为(457.81±532.45)ng/L、(162.12±123.7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103.65±7562.21)ng/L、(544.35±571.06)mg/mL,非高血压组患者分别为(918.35±326.51)ng/L、(148.02±115.31)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 132.35±10245.31)ng/L、(919.05±957.06)mg/mL,存活组患者分别为(668.12±740.21)ng/L、(222.54±206.1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研究此两种物质与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3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体内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含量的相关系数γ值明显大于颈部血管斑块数量的相关系数γ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数目之间具有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脑梗死患者和115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合并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合并血压升高、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CRP增高、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黏度低切和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中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刚性指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TIA、脑血管病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CRP增高、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狭窄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浆凝血酶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活化脑细胞以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同时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另外,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高压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d、1周及2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观察组血浆凝血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观察组血浆凝血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1周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变化,减轻脑组织损害程度,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了11例以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为45~80岁;肺癌4例,肺癌伴肝转移2例,直肠癌1例,胰腺癌1例,胃癌2例,卵巢癌1例;D-二聚体为10.11~40.56 mg/L,平均为29.10 mg/L;头磁共振表现为多个动脉支配区的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肿瘤相关性多发性急性脑梗死是Trousseau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表现特点为累及多个动脉支配区的多发性急性脑梗死伴有血D-二聚体显著升高,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以作为隐匿性癌症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7—2016-02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进展组各项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发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脑梗死组50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为本院同期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一般情况;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 5)。有意识障碍者和高血压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和正常血压组。随访3个月时,10例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增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脑梗死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8-07-2011-12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另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治疗后2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63表达水平(0.2±0.1)%,CD62P表达水平(1.4±0.8)%均优于对照组(0.4±0.2)%、(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A水平(83.8±21.2)%及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0±18.1)%高于对照组的(65.5±21.9)%、(37.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促进神经功能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10例起病4.5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的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5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h、7d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90d的mRS评分及治疗期间的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药物过敏、死亡等不良事件,评估试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中,既往脑出血史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基线资料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试验组mRS为0分、0~1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2组中轻型出血转化各1例,无过敏及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颅外少量局限性出血等不良反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症脑梗死接受rt-PA静脉溶栓有效和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铜陵市立医院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43例及NDM性脑梗死患者(NDM脑梗死组)69例,收集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生化检查指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结果 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较,DM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比例、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NDM脑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比较,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与N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62.79%,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20.93%、混合血管病变率30.23%; N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40.58%,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57.97%、混合血管病变率20.30%,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糖尿病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相对轻,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多以混合血管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纳入2007年1月-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30例乳腺癌相关脑梗死患者,按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相匹配等原则分别选择30例单纯脑梗死和30例单纯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相比两对照组,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组的脑梗死临床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12—2016-1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40例(观察组),症状性脑梗死40例(症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颈动脉彩超特征。结果斑块检出率、IMT厚度、Crouse斑块积分及斑块形态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血流参数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颈部动脉硬化及斑块但尚未明确诊断无症状脑梗死者,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性质尤为重要;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常规筛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定期监测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参数变化,给予早期干预,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5例急性脑梗死为观察组,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各25例,选择同期7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记录观察组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患者的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存在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监测其动态变化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