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采用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08—2015-08我院收治的84例(84眼)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针对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视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视力水平均有所提升,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有光感、无光感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6%(25/27)、73.3%(11/15),对照组为71.4%(20/28)、71.4%(10/14)。2组有光感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光感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的过程中,辅以良好护理干预,能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视神经病患者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中全面护理干预的操作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单眼患病拟行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的创伤性视神经病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例分为全面组与常规组,均给予常规护理,且全面组另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后视力改善情况、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及满意度评分。结果全面组视力改善分布情况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组总改善率(96.43%)显著高于常规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组内心理状态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且全面组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全面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视神经病患者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围术期给予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视力和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8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观察治疗,予以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并研究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伤后不同时机治疗的疗效各不相同,治疗3个月后的有效率(100%%)明显高于2周内的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明显优于传统激素药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2例神经病变病例,分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有效率达40.19%(45/105),术前是否存残余视力是决定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残余视力和无残余视力的患者手术治愈率分别为80.65%(25/31)和25.93%(2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术前残余视力、筛蝶窦积血及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与术后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残余视力、筛蝶窦积血及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是影响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纯行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神经病变效果不明显,对无残余视力、伤后至手术间隔3d及筛蝶窦积血患者效果更差。术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的105例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疗效的影响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手术总有效率38.09%(40/105)。其中,术前尚存残余视力者有效率80.00%(20/25),术前不存在残余视力者有效率25.00%(2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3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残余视力、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及筛蝶窦积血与手术效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无残余视力、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3d及筛蝶窦积血是影响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疗效以及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特别是术前无残余视力、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3d及筛蝶窦积血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差。术前针对患者临床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对疗效及预后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普外科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其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病房收治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策略。结果两组入院当天SDS和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d和术后第5d,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入院当天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周,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普外科患者不良情绪,并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眼科2009-01—2012-12收治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0例,随机分为非手术治疗组(A组)和鼻内窥镜手术组(B组),每组35例。2组均给予常规能量合剂、大量维生素和神经营养因子药物。A组给予静脉注射大剂量的地塞米松的基础上,再给予肌内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B组采用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观察2组总有效率,分析2组受伤后有光感组和无光感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 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受伤后有光感组和无光感组患者的有效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尤其对于受伤后有视力的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是可供医生参考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1995年1月至2001年2月(53例)、自2001年3月至2009年12月(50例)收治的103眼外伤性视神经病的临床特征以及应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结局,通过单因素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 结果 103眼的手术总有效率为37.86%(39/103).术前有残余视力者有效率为83.3%(20/24),无残余视力者有效率为24.05%(19/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无残余视力、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3d以及筛蝶窦积血这3个因素与手术效果呈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有无意识障碍、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是否>7d、视神经管有否骨折、是否切开鞘膜、术前是否使用激素等因素与手术效果不相关(P>0.05),但在有视神经管骨折的患者中,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其疗效也有差别.预测手术效果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P(1)=1/[1 +e-(2.139+2.839X3+1.372X5+2.263X9)] (X3:术前残余视力;X5:外伤至手术间隔时间;X9:筛蝶窦积血). 结论 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总体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术前无光感者.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外科手术疗效的不良预后因素多且相互影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05收治的32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选用大剂量激素并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可起到明显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纳人所有关于神经内镜辅助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临床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版本5.0.1)评定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5.1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符合标准的研究,共11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于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明显优于激素治疗组(OR=1.83;95%可信区间:1.09~3.06;P〈0.05);②对于提高患者视力恢复程度,神经内镜组与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OR=0.71;95%可信区间:0.47~1.06;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激素治疗。虽然神经内镜组与开颅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组比较,对视力恢复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经内镜行视神经管减压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Messerklinger技术对13例术前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经内镜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随访3-12个月,7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总有效率54%(7/13);5例无效,失访1例.按受伤后视力丧失至手术时间分为3-7 d组,8-14 d组,15-21 d组和21 d以上组,以有效和无效划分比较各组手术效果,各组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行内镜减压可能有效,术前无光感不应成为该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Compressive optic neuropathy is a rare condition that may be caused by trauma or non-traumatic events. Endoscopic techniques have evolved to provide an easier surgical approach to decompress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ndoscopic anatomy of the orbital apex and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targets for endoscopic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We report five patients with endoscopic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two with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ies, two with fibrous dysplasias, and one with chordoma. For these lesions, the major treatment concern was removal of the bony structures around the optic nerve. All compressive lesions were removed effectively via an endoscopic endonasal route. Following endoscopic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three patients had markedly improved visual acuity and fields of vision, one patient had improved fields of vision without change in visual acuity, and one patient had improved visual acuity alone. There were no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dequate exposure of the intracanalicular portion of the optic nerve wa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decompression, and to achieve this, decompression of the roof as well as medial wall of the intracanalicular portion was critical. We conclude that endoscopic optic canal decompression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safe, and efficient treatment for compressive optic neuropathy regardless of etiology.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视神经损伤模型在损伤后不同时期减压的形态学改变,了解其与手术时机的关系。方法建立家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将损伤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48h减压组、7d减压组、14d减压组及损伤不减压组,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视神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纵切面胶质细胞基本呈柱形均匀排列,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损伤48h减压组纵切面胶质细胞排列基本均匀,损伤处可见空泡样变性,可见少量胶质细胞增生。损伤7d减压组纵切面胶质细胞排列紊乱,大部分区域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部分区域出现脱髓鞘样变,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损伤14d减压组纵切面胶质细胞完全丧失柱形排列,胶质细胞明显增生,视神经脱髓鞘样变明显。损伤不减压组可见大片神经纤维坏死,视神经脱髓鞘样变明显,胶质细胞增生。结论神经元继发性损伤是视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重要原因,视神经减压术有利于减轻视神经的间接损伤,较早期进行减压(48h)可阻止轴突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前颅窝底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前颅窝底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例前颅窝底骨折所致视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患者头颅SCT轴位和冠状位眼眶及视神经管薄层扫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共7例为组成眶顶的额骨眶部和筛骨筛板骨折,术前患者失明,行眶内减压。B组共12例为视神经管骨折,术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行视神经管减压。结果A组经眶内减压术后,视力恢复快而且明显,B组经视神经管减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引起失明的患者,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价,如为眶顶骨折引起眶内段视神经间接损伤所致失明,一旦明确诊断即行眶内减压治疗,不但可以挽救患者的视力,而且修补硬脑膜可以预防脑脊液鼻漏;对于视神经管骨折引起视力障碍的患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经鼻蝶和经颅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视神经损伤病人28例(29眼).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减压12例(13眼),经颅显微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16例(16眼).结果 经颅组有效7例,无效9例,并发症3例;内镜组有效7例,无效5例,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内镜下经鼻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临床效果优于经颅减压,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前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评估相关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视神经管不同部位骨折手术策略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8例TON后行视神经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根据视神经管骨折位置的不同,选择开颅视神经减压术和经鼻内镜减压术评估不同术式对不同骨折位置患者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的影响。 结果58例TON患者均行视神经减压术,33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改善(改善组),其中9例行开颅视神经管减压术,24例行经鼻内镜减压术;25例患者术后视力未得到改善(未改善组),其中8例行开颅视神经管减压术,17例行经鼻内镜减压术。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前视力及视神经管是否骨折是术后视力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光感者有效率明显高于无光感者,无视神经管骨折患者术后改善率明显高于有视神经管骨折患者。35例单发视神经管骨折患者中,视神经管内下壁骨折使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有更好的预后,开颅减压则对于外上壁骨折更有益。 结论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总体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术前尚存光感的患者。对于视神经管骨折患者应根据骨折位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视神经减压。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伴视神经损伤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与视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事故为最多致伤原因(53.4%),致伤部位以眼眶部间、直接受伤最为常见(54.7%,其中眉弓部直接致伤为25.6%);伤后无光感13例(13眼),有光感及以上73例(87眼)。6个月以上随访视力进步43例(50.0%)。颅脑损伤后有光感以上视力比无光感、伤后无昏迷比有昏迷视力恢复好。视力恢复还与是否有骨折和视觉诱发电位结果有关。结论颅脑损伤后有无昏迷、视力有无光感是影响视神经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视神经管断层摄影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是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评价外伤性视神经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6例单侧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采用磁共振扩散张蛩成像技术检测双侧视神经.应用DTV2和Volume One 1.44软件测量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值、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并进行损伤眼和正常眼的自身对比;应用神经白质纤维柬追踪技术显示视神经的空间完整性和连续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眶内段视神经显示良好,2例患者双侧管内段显示欠佳.6例患者损伤眼眶内段视神经部分各向异性平均值较正常眼明显下降,分别为0.244±0.067和0.452±0.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平均值较正常眼明显上升,分别为(1.417±0.121)×10<'-3>mm<'2>/s和(1.087±0.11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4例患者可以获得用于评估双侧视神经空间连接情况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损伤眼和正常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为评估外伤性视神经病的视神经纤维病理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