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冷疗序贯中药熏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7-01—2020-12完成的20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00例术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10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冷疗序贯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肿胀程度(患膝髌上10 cm膝关节周径与术前的差值)。结果 200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2周、3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周、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周、3个月膝关节周径与术前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冷疗序贯中药熏蒸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于患肢肿胀,提高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6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康复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第3天和1周的VAS评分,以及住院期间DVT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康复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的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03诊治的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Ahlback 3、4期)。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UKA组),25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TKA组)。比较2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以及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12~24)个月。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内衬脱位等并发症发生。UKA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短于TKA组,术后2周时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均优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与TKA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均可取得满意疗效,而单髁置换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康复更快,但适应证也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9):1768-177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0例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FTS组)及对照组(传统组)。比较两组HAMA评分、膝关节HSS、WOMAC评分、生存质量评分SF-36、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前及出院时HAM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FTS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患者血红蛋白测定、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TS组术后1、3、6个月的WOMAC、HSS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SF-36各项目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其住院体验,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3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治疗优良率。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3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轻度贫血,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肺栓塞、急性肾损害等并发症及假体松动、髌骨脱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复查X线片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依据HSS评分标准,本组优20例、良14例、中2例,治疗优良率为94.4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感,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的康复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焦虑、镇痛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于海南西部中心医院骨科门诊收入院的退行性膝关节炎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岁,均为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排除存在既往膝关节手术史、下肢其他关节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以及依从性差的患者。所有患者由同一高年资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给予加速康复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措施,记录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住院指标。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评估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系统评分(SAS)、膝关节综合评分(AKS)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患者自手术至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手术相关性感染、DVT、假体松动、关节返修、骨关节炎进展等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球形检验,若不满足球型分布,需采用Green house-Geisser方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t=8.618)、住院时间(t=4.116)较短,首次下床时间(t=16.360)较早,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总花费较少(t=16.359、5.839,均为P<0.05)。经治疗,两组VAS评分、SAS评分均降低,AKS评分、SF-36评分均升高。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AS、VAS、AKS及SF-36评分均不满足球型分布,实验组SAS、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5.201、9.018),AKS评分(F=7.231、10.205)、SF-36评分(F=20.102、7.11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无交互作用(均为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可优化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指标,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缓解焦虑,提高镇痛效果、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12完成的26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132例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确定术中胫骨假体安放处(CT测量组),132例术中以胫骨结节中内1/3处为标志安放胫骨假体(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 d胫骨角与胫骨后倾角,以及术后1、3、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结果 2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10~32)个月。CT测量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测量组与常规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并以此为参照可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准确性,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8例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HSS评分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个月,患者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膝关节HSS评分治疗优良率92.86%(26/28),未出现下肢不等长、跛行和严重感染等。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关节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效果确切。术中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单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44例老年单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全膝关节置换组和单髁置换组,各2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髁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骨关节炎指数(WOMAC指数)和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单髁置换组患者的WOMAC指数和NRS评分显著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单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能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降低疼痛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电话随访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康复和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两家医院TKA术后患者15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第1和3个月行常规门诊复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个体化电话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出院后1和3个月时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计划以外返院复诊人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WOMAC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SF-36各项评分和GSE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计划以外返院复诊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个体化电话随访可促进TKA患者术后康复和身心健康,减少计划以外返院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非髌骨置换比较,探讨髌骨置换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9月-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3例(63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置换组),31例不作置换(非置换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标准临床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髌骨倾斜角、胫股角及髌韧带比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6周及3、6、12个月对疗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置换组6例、非置换组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置换组术后3、6、12个月时膝前疼痛发生率均低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6周及3个月,其余各时间点置换组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髌骨评分除术后12个月外,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两组均无髌骨骨折、髌骨脱位、髌骨不稳、假体松动及断裂发生;术后12个月两组股胫角、髌韧带比值、髌骨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降低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each-back健康教育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Teach-back进行康复指导,包括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编写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健康手册并实施干预。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HSS膝关节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Teach-back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髌骨侧方移位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72例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术中应用髌骨侧方移位术)与对照组(术中应用髌骨翻转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主动直腿抬高(SLR)时间;Insall-Salvati指数;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膝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13~25个月,平均15.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主动直腿抬高(SLR)时间分别为(2.16±0.38,2.44±0.49),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两组患者术后6月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分别为(110.79±5.26,107.50±5.12),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研究组患者术后2周、1月、6月、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髌骨侧方移位,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更快,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评分更好。  相似文献   

14.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物理治疗的价值尚不明确。作者对120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最终108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物理治疗组(54例)术后行正式物理治疗10周;无监督家庭锻炼组(54例)术后不行物理治疗,自主家庭锻炼。结果发现,两组术后1、6、12个月的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作者认为,全髋关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对比分析应用专用工具的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性关节病、髌股关节严重对位不良以及既往有膝关节侧副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按对线方法分为专用工具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组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MA-TKA)组,记录手术前后髋-膝-踝(HKA)角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临床评分(KS-C)和膝关节功能评分(KS-F),术后3个月的遗忘关节评分(FJ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有16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KA-TKA组82例,MA-TKA组80例。两组患者术后H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KA-TKA组患者的KS-C评分(t=2.259)、KS-F评分(t=1.994)和FJS评分(t=2.945)均高于MA-TK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KA-TKA与MA-TKA相比,术后下肢力线相似,具有更好的临床评分表现和更高的膝关节功能表现,以及更高的FJS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在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1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0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例采用OrthoPilot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导航组),20例采用常规髓内定位技术(常规组)。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2~36)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常规组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遗忘程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摄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想状态下各角度的偏移值均4°,且导航组上述参数偏移值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红外线导航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膝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可靠,患者下肢力线矫正更满意,假体组件安装的位置更加精确,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痛风性膝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特点、疗效和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 方法追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23例28膝经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其疼痛且有明显的影像学改变的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置换后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记录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及膝关节X光片,各时间点的疗效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置换术中及置换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F=31.76,P<0.01),KSS评分(F=106.54,107.85,P<0.01 )、膝关节活动度(F=104.78,P<0.0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置换后X射线片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 结论通过围手术期全面规范处理、快速康复及系统的功能锻炼,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和全膝置换术在同一患者上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膝关节牛津单髁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治疗的患者27例。全部病例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病例按照患者进行的手术术式先后顺序分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先行组和单髁置换术(UKA)先行组,手术前后均采用牛津膝关节OKS评分,术后采用患者自评满意度评分(Likert)进行比较。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采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两组中两种手术术后OKS评分相比术前均有显著下降(P<0.001)。术前OKS评分、术后6个月OKS评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UKA患者评分显著优于TKA患者(PTKA先行组术后1个月、PUKA先行组术后1个月<0.001,PTKA先行组术后3个月=0.004、PUKA先行组术后3个月=0.049)。TKA先行组术后1个月和UKA先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半径假体与多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8—2016-05诊治的60例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30例采用单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半径组),30例采用多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多半径组)。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以及术后2年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4.2±1.4)年,单半径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术后2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多半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多半径假体,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7—2018-07诊治的30例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D打印组),15例采用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5(3~6)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恢复满意,假体位置良好。与常规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打印组与常规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可提高截骨精确度,并且可以优化手术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