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 h内早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溶栓后3 h内的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n=80)和溶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80),观察溶栓后第1 d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第28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溶栓后第1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总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8.75% vs 15%, P=0.222),但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1.25% vs 8.75%,P=0.03); 溶栓后第28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的死亡例数均为0,脑出血和其他系统的出血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安全的,而且能够降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1例,C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A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3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ADP、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A途径诱导下血小板抑制率中 A组和B组显著高于C组(P<0.05),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中A组、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从两个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且出血风险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林镇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47-49
目的探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PI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碟脉灵联合奥扎格雷纳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ib水平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纳联合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指导轻型脑卒中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调整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01—2022-03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轻型脑卒中或高危TIA患者268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 h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3 d后检测ADP抑制率,根据ADP抑制率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不调整治疗方案,B组和C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原方案治疗或将氯吡格雷改为替格瑞洛。观察出院时间、治疗期间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以及随访3个月的再发脑卒中率。结果 A组119例患者中未调整治疗方案,B组79例患者中40例调整了治疗方案,C组70例患者中36例调整了治疗方案。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AADP、PRI、再发脑卒中率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住院时间、MAADP、PRI、再发脑卒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中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的住院时间、MAADP、PRI、再发脑卒中率均低于未调整治疗方案者(P<...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是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因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揭盲,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高发疾病,在急性期进展的发生率约20%~40%,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目前国内外对进展性脑卒中研究较多,但尚缺少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脑梗死进展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而且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邹建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8)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以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第2天开始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对照组于入院当天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第2天开始改为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33%,对照组为6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2例复发,复发率为2.67%,对照组10例复发,复发率13.33%,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较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CXCL12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轻型脑卒中早期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80例2020-04—2021-09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轻型脑卒中患者,将患者分成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发病第5天NIHSS评分较入院首次NIHSS评分≥2分为进展组,否则为非进展组。入院当日采用自制基线资料调查表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次日检测血清CXCL12水平。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随访结束时对患者进行mRS量表评价,m 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4分为预后不良组。对比进展组、非进展组血清CXCL12水平的差异,比较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血清CXCL12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NIHSS评分、mRS评分与血清CXCL12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进展组比较,进展组患者血清CXCL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94,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CXCL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98,P<0.05)。NIHSS评分>4分及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的患者血清CXCL...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210例,均为首次发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简单常规的康复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每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及半年时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测试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测试ADL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康复治疗组患者1个月及半年时ADL运动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日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秀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78-7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13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进行研究,2组均进行药物常规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运动康复锻炼1个月,对每例患者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和末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已被证实在对脑卒中预防有确实的疗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作为脑卒中预防的基础用药,其疗效确切并已经列入相关脑卒中预防指南。替卡格雷、西洛他唑、三氟柳、沙格雷酯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部分地区的临床试验中也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脑卒中预防结果。但是多年来,阿司匹林的最佳预防剂量仍在商榷中,在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出血并发症。当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合用更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增高。寻求抗血小板药的疗效及出血并发症间的平衡点,促进抗血小板药物的进步与发展。文中就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脑卒中的应用进展作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26例)及对照组(70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进展组的既往脑卒中史、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血管闭塞、入院后快速降压、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斑块(P=0.045)、入院后快速降压(P=0.030)、FIB(P=0.003)和D-二聚体水平(P=0.012)是CWI早期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不稳定斑块、入院后快速降压、FIB和D-二聚体水平是CWI早期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2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但研究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措施,所有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评价病情稳定后48h与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运动功能,且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结果治疗后各时间段的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6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整体疼痛情况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1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进行对照研究,2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肢体运动康复锻炼4周,对每例患者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和末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赵电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59-60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84例急性脑卒中确诊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42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早期抗抑郁治疗。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SAS、SDS、HAMA评分变化情况明显优于A组;该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Meyer积分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A组;2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钙离子水平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住院治疗的发病<72 h内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钙离子水平,进行30 d的随访,以脑卒中复发及进展设为预后不良组(37例),无进展及无复发设为预后良好组(16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钙离子水平对轻型脑卒中预后的影响。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糖尿病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钙离子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离子每增高0.1 mmol·L-1的两组OR值分别为0.584(95%CI:0.410~0.833)、0.452(95%CI:0.291~0.704)。当钙离子水平为2.32 mmol·L-1时,预测不良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2.6%、62.2%,AUC值为0.635(95%CI:0.529~0.741;P=0.010<0.05)。结论血清钙离子水平降低与轻型脑卒中不良预后有关,是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质斑纹在 10~ 2 0岁时即可发现 ,2 0~ 40岁后脂质斑纹发展成纤维斑块 ,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一时期可有心绞痛、TIA 和间歇性跛行 ,但在血栓形成以前多无症状 ,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 ,致缺血性脑卒中、心梗或血管性猝死等。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血栓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与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清除自由基、稳定斑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75mg/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汤雪丽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2):96-96
脑卒中是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一组疾病,近年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其所致的死亡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康复治疗是在一般和特殊疗法基础上对病人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以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显得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2011-07—2012-06收住我院50例患者,均有明确脑卒中史、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头颅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血管定位病灶。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6~81岁,平均(62±3.5)岁;病程1~4h,平均(2.5±0.5)h;脑出血8例,脑梗死17例;左侧肢体瘫痪15例,右侧肢体瘫痪10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