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平均年龄(1.2±0 .9)岁,平均体重(6.8±3 )kg。其中10例伴有Down综合征,1例合并法洛四联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房室瓣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1例。行单片法修补10例,双片法修补6例。结果 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儿于出院4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合并心衰死亡外,余随访0 .3~5 .2年,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房室瓣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反流。结论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早诊断,早手术,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行1.5片法与改良单片法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中心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7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42例,中位年龄8个月(1.5个月至10.2岁)。45例行改良单片法,男20例、女25例,中位年龄6个月(1.5个月至10.2岁);34例行1.5片法,男17例、女17例,中位年龄5.3个月(2.5个月至8.3岁)。所有入选患儿不合并右室双出口、单心室及大动脉异位等复杂畸形。结果在改良单片法手术组中死亡率及再手术率均高于1.5片法组,改良单片法组中2例术后早期死亡(4.4%),其中1例因术后瓣膜反流而心力衰竭,1例死于重症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3例再手术者,其中2例因瓣膜反流行瓣膜成形术,1例因残余室间隔缺损而再次手术,1.5片法组无死亡及再次手术者。两组中均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1.5片法治疗室间隔缺损部分较大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瓣膜的病理改变、手术方法的选择,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29例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4~62岁,平均年龄26.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0例,Ⅲ级17例,Ⅳ级2例;曾行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18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11例;再次手术行心瓣膜修复术17例,心瓣膜置换术12例。结果手术后早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1例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永久性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4岁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不能撤离体外循环而行左心辅助56 h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5例,失访3例,均为行瓣膜修复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4年,平均8.2年;随访14例心瓣膜修复患者,左侧房室瓣前向血流均无明显加快,10例左侧房室瓣轻微或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3例分别于再次手术后10 d、3年和6年再发左侧房室瓣重度反流,最终行心瓣膜置换术;25例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Ⅰ级17例、Ⅱ级6例、Ⅲ级2例;胸部X线片示: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心胸比率0.53~0.67(0.60±0.11);未发现远期死亡。结论对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再发生的左侧房室瓣反流,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能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7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者,年龄88天~24岁。合并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瓣狭窄和镜像右位心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例,左上腔静脉残留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4例。手术均采用双补片法修补,室间隔缺损采用Gore—Tex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采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右侧心力衰竭。所有患者术后均为窦性心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23例,随访时间2个月~10年,均为窦性心律,无死亡。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轻度反流6例,中度反流2例,心功能均较术前增强。结论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发生、发展,术中注意防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矫治二尖瓣反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回顾1991年5月至2002年9月接受手术修补的30例房室隔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部分型23例,完全型5例,过渡型2例,分别行房、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二尖瓣和/或三尖瓣缝合矫治术.结果术后死亡2例,1例为肺动脉高压,死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另1例术后7天死于颅内出血.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长期存活28例,随访9个月~12年,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充分认识房室隔缺损的传导组织解剖特点,是防止心脏传导阻滞的基础,根据瓣膜畸形的特点决定手术方法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112例病儿,≤6个月43例(38%,X组),>6个月69例(62%,Y组)。85例行心导管检查。Rastelli A型89例,Rastelli B型10例,Ras- telli C型13例。手术技术分单片法,双片法和简化单片法。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异常而即刻再次手术者7例(二尖瓣反流4例,二尖瓣狭窄2例,左室流出道梗阻1例)。术后入重症监护室,左房压8~21 mm Hg,中心静脉压7~12mm Hg。呼吸机平均应用47h,监护室平均滞留6.3d。结果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直径>2mm)13例,二尖瓣中度反流1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院内死亡6例(X组1例,Y组5例)。术后随访91例(81%),随访1~5年,平均2.3年。1例术后1年因肺炎心衰死亡,1例术后2年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而换瓣。结论院内死亡率提示,小于6月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婴手术是安全的。随着年龄增大,瓣膜成形效果、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可能会更差。双片法修补室间隔缺损较易发生残余漏(9例,18%),简化单片法出院时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方法(6例,1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资料,年龄2个月~6岁,平均(18.9±7.2)个月;体质量4~21kg,平均(11.3±4.8)kg.先天性心脏病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马方综合征1例.全组患儿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瓣环环缩术、人工瓣环成形术、瓣叶裂缺修补术、后瓣矩形或三角形切除成形术、腱索折叠等个体化的二尖瓣综合成形技术,同期矫治合并的心脏畸形,术中经食管超声(TEE)检查评价成形效果.结果 全组患儿术中TEE示131例无反流或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再次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中平均体外循环(80.0±31.1)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48.0±17.9) min.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2.3%,其中2例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分别于术后第7天死于心力衰竭,术后第2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为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29例成功治愈出院,术后呼吸机辅助(34.4±31.9)h,术后住院(9.0±5.4)天.完整随访122例,时间2~74个月,平均(40.5±8.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3例,4例患儿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或二尖瓣置换术.本组患儿5年生存率97.7%,免除再手术率92.0%.结论 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合并其他心脏畸形需同期矫治,手术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二尖瓣的具体病变情况,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成形方法是成功治疗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改良单片法(modified single-patch,MSP)矫治儿童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的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我中心采用MSP技术行CAVSD双心室矫治术14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79例,手术时中位年龄6(3,11)个月,中位体重5.8(4.5,7.0)kg。Rastelli分型:A型116例,B型14例,C型11例。合并Down’s综合征15例。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房室瓣反流等相关临床数据。结果术后17例患者出现重度左侧房室瓣反流(left atrioventricular valve regurgitation,LAVVR),6例患者出现重度右侧房室瓣反流(right atrioventricular valve regurgitation,RAVVR)。末次随访5例患者出现重度LAVVR,1例患者出现重度RAVVR。随访期间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1例,末次随访无LVOTO发生。早期死亡5例,随访死亡2例。再手术患者12例,距首次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68(8,1270)d。结论利用MSP技术外科矫治儿童CAVSD的预后良好,改善了患者术后死亡率和房室瓣反流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David Ⅰ术式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David Ⅰ手术治疗24例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4 ~ 69岁,平均(47.0±12.3)岁.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马方综合征2例,单纯主动脉瓣环扩张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13例,重度11例.David Ⅰ手术采用直人工血管9例,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1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主动脉弓置换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1例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瓣叶脱垂,即刻决定使用带瓣人工血管行Bentall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和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9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术后第22天死于肺部感染;近期死亡1例,术后第54天死于肺部感染.本组体外循环(235.9±58.5) min,主动脉阻断(182.7±35.8) min.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1例,轻至中度反流1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术后20例(不包括3例死亡和1例行Bentall术者)随访3~74个月.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15例,其中3例半年后再次复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中度反流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复查提示反流转为轻度,1例采用直人工血管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55个月复查提示反流转为重度.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再植入术(David Ⅰ术式)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结构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带Valsalva窦血管能提供更稳定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用心房内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患者的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对10例TGA患者行心房内调转术,男6例,女4例,年龄3个月~12岁。TGA伴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7例,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完整2例,伴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采用Senn ing手术4例,M ustard手术6例。结果10例患者无1例死亡,脉搏血氧饱和度由手术前的0.65±0.05增至术后的0.95±0.03。紫绀消失,体质增强。随访4~28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心房内转流正常,无梗阻现象,三尖瓣无明显反流。结论对TGA患者施行心房内调转术,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