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infarction,SBI)由于临床表现隐匿,往往致患者延误最佳的预防时机,反复发作中,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大幅升高.我们通过高血压患者健康体检,经颅脑MRI检查分为无症状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评估,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确定临床早期干预与治疗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6例,观察及测定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动脉频谱形态。结果患者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患者颈动脉PI、RI升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地看到颈动脉内中膜的变化,准确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血管的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超声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常规检测,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05-2011-05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55~78岁,平均67岁。  相似文献   

4.
青中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8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脑梗死组42.3%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0.8mm)与健康对照组(仅2例7.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脑梗死组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2.94%(36/68),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为42.03%(29/6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未检出);(3)多为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为0.42±0.71);(4)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增高,以轻、中度狭窄为主(7.79%)(6/77);(5)<40岁、40~45岁、>45岁斑块发生率分别为0、33.3%和61.8%,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青中年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117例,根据入院时颈动脉超声中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3组均在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和SSS评分,治疗3个月后评价其认知功能和颈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数.结果 3组治疗4周后的NIHSS评分和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增厚组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的NIHSS评分和SS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正常组,而斑块组均显著高于同期正常组和增厚组(P<0.01).堵厚组治疗3个月后的各项记忆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而斑块组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0.01).增厚组治疗3个月后的RI、PI显著高于正常组,PSV和Vmean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斑块组治疗3个月后的RI、PI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SV和Vmean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0.01).结论 通过颈动脉超声早期检测可预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34%)。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8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50%)。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最多(49%),其次是颈总动脉(31%)、颈内动脉(2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对于减少和推迟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心源性病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利用超声对74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91.8%的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7例合并脑梗死患者中4例(57%)存在颈总动脉内膜粗糙;2例存在颈内动脉内膜粗糙(29%);1例有心腔内附壁血栓;心功能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为防止心肌梗死后并发脑梗塞,心脏和颈动脉病变的情况同样需要充分了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河套地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3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对河套地区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187例及81例无颈动脉狭窄的人群进行病史询问,监测血压,检测血糖、血脂、血流变学分析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对187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随访3年,统计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狭窄组与无狭窄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狭窄组高血压发生率及饮酒率与无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7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3年内有30例发生脑梗死,发生率为16.04%。结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饮酒不是危险因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轻度狭窄居多占48.66%,中度及重度狭窄次之,分别占29.95%、21.39%,单侧狭窄占88.77%,双侧狭窄占11.23%,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该早期干预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03—12-2005—04随机选出32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点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0例年龄大于75岁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86.25%)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块形成,这些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多发性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了解脑梗死的病情、评估预后,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用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8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CTA检查。结果 彩超+CTA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87.50%,高于彩超单独检查的64.58%、CTA单独检查的68.75%,(P<0.05); 彩超+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是29.17%,比彩超单独检查的14.58%、CTA单独检查的16.67%高(P<0.05); 彩超+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8.75%,较彩超单独检查的检出率45.83%、CTA单独检查的47.92%高(P<0.05)。结论 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实施检查可对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有无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将1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个亚组,即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3例,不稳定斑块组56例,抽取上述3组患者发病急性期2d和恢复期14d时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的水平,并与4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脑梗死急性期2d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无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7.46,P<0.05).(2)脑梗死恢复期14 d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1,P<0.05),无斑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的水平与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情进展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斑块的关系,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降低脑梗死患者病变加重造成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方法对我院脑病科2015—2016年收治的92例脑梗死患者以进展性标准分为病情进展组(58例)和病情无进展组(34例),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通过2组患者HRMRI检测结果对比,揭示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加重有无关系。结果2组间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坏死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纤维帽较薄或破裂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病情无进展组(P0.05);轻度动脉狭窄率和中度动脉狭窄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重度颈动脉管腔狭窄率高于病情无进展组(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和斑块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病变加重的重要病理基础,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年龄〉65岁)和102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稳定性、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ACI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02%,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5.02%(P〈0.005)。ACI组中,中型及重型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51/86)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患者(5/20)(P〈0.0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高TG、高apoB和高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正相关,高HDL-C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TG、高APOB和高Fib,保护因素有高HDL-C。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与 2型糖尿病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B超技术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进行测量 ,并分析颈动脉IMT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的血纤维蛋白原 (FIB)、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高密度脂蛋白 (HDL)、ApoA1和ApoA1/ApoB的比值水平明显低于其他 3组 (P <0 .0 5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与对照组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颈总动脉IMT增厚与年龄、FIB、TC和HDL密切相关 (P <0 .0 5 ) ,与血糖和LDL水平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血糖本身可能不是导致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可能通过脂质代谢紊乱和血流变学改变而促进颈动脉IMT增厚和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35例ACI患者(ACI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98例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 通过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斑块,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采用酶偶联测定法测定血清UA水平; 根据超声学检查,分为无斑块组(69例)、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在A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与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关系密切(OR=2.318,95% CI=0.007~0.721)。结论 高海拔地区ACI患者血清RBP水平很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并且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微栓子和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伴有颈动脉斑块组45例和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20例,2组均行微栓子监测。结果 伴有颈动脉斑块组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微栓子阳性率为38%,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为13%,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软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45%,硬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18%,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多有颈动脉斑块,软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二者早期干预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在颈动脉斑块(CAS)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根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不稳定斑块组64例,观察在脑梗死急性期(2d)及恢复期(15d)血清中IL-18、ICAM1、MMP-9、Lp-PLA、hsCRP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无CAS组、稳定CAS组、不稳定CAS组中血清hsCRP、IL-18、ICAM1、MMP-9、Lp-PLA2水平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不稳定斑块组的各炎性因子水平仍高于其他2组(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ICAM1、MMP-9血清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IL-18、ICAM1、MMP-9、Lp-PLA2与颈动脉粥样斑稳定性有明显相关性,同时在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因子hsCRP、IL-18、Lp-PLA2可能参与的炎性作用较ICAM1、MMP-9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