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新生儿颅脑疾病经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556例颅脑疾病新生儿进行早期检查,跟踪观察,并于生后1周内进行头部CT检查。结果通过颅脑超声观察到脑水肿161例,颅内出血199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61例,脑室扩张94例。除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内出血外,超声对颅脑疾病的检出与CT相符,且可以动态观察颅脑疾病的变化。结论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在高危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影像科行超声检查的400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分析,观察患儿脑实质和双侧大脑半球的回声结构并测量双侧脉络丛宽度、双侧侧脑室前角宽度,并于出生1周内行头部C T检查。结果400例患儿中,脑室扩张118例,脑内出血204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54例,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外,超声检查结果与CT基本相符。结论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价值较高,使用方便且无放射线损害,对颅脑中央部位具有较高的分辨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间移植神经干细胞治疗颅脑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探讨颅脑损伤后进行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将我院治疗过的30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的移植时间分为3组:A组:神经干细胞移植时间在损伤后6个月以内;B组:移植时间在损伤后6个月到1年;C组:移植时间在损伤后1年以上,分别进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神经干细胞,并于第1次术前和第4次术后3个月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较移植前均有改善,颅脑损伤6个月以内患者的功能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结论颅脑损伤6个月以内是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的适宜时间,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现代超声诊断技术在颅脑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回顾。颅脑A型超声诊断起于50年代,兴于60年代,解决了颅脑疾患诊断的很多问题,如在出现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前即可诊断有无颅内占位病变,定位于天幕上或幕下,左或右侧等。70年代后相继出现CT,MRI技术给颅脑疾病的成像诊断带来了革命性改变,同时也极大冲击了超声在该领域的应用。即便是后来B超在人体各部位的诊断中进展迅速,但颅脑超声诊断方面依然缓慢,原因是成人颅骨的障碍和早期B超分辨率不高,缺乏神经外科专用术中探头导致声能吸收及声束散射等因素所致,超声似已逐渐淡出该领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及超声造影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85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单日为观察组(43例),双日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术中使用超声实时引导手术进程及修正手术路径,对照组行常规手术。结果 观察组43例均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颅脑损伤灶发现率达到100%、定位准确率100%,超声测量外伤范围与术前头颅CT所测体积相符。观察组血肿完全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 GCS评分3~8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13~15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17.59±2.1)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0.13±1.5)mmHg;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巴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术中超声技术能准确定位外伤灶的数量及位置,有助于彻底清除脑内血肿及无功能脑组织;超声造影可精确判断外伤灶的范围和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根据实时检查结果指导及时调整手术方式,从而减少脑组织损伤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及脑血管病中有关神经递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对围产期脑损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充分利用已有的医疗资源,推广颅脑超声检查诊断技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按计划于2011年3月下旬举办为期5天的新生儿颅脑超声学习班。本班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授课教师为本科及北京市著名专家教授。学习结束授予10学分。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解剖;新生儿不同颅脑疾病超声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与选择;超声见习。招收学员对象:儿科新生儿专业医师,超声专业医师及技师。学费:950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产科因素。方法选取2015-03—2016-08于我院进行分娩,后转入儿科并接受颅脑超声检查后确诊为颅脑损伤的患者40例(观察组),选取同期非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周小、新生儿体质量轻会增加新生儿脑损伤的风险,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也是引发新生儿颅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分娩孕周越早,新生儿发生颅脑损伤的风险越高,特别是30周且新生儿体质量1.5kg时,风险系数明显增高,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也是导致新生儿发生颅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产钳助产与剖宫产两种助产方式对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08—2010-05采用剖宫产方式进行助产的产妇109例为对照组,选取2014-07—2016-02采用产钳助产方式进行助产的产妇109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比较2组产妇自然情况,手术时新生儿情况,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结果产妇自然情况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产钳助产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颅脑CT和床旁超声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监测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行去骨板减压术治疗的14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颅脑CT和床旁超声检查。结果 床旁超声脑挫裂伤、脑梗死、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的检出率与颅脑CT监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总检出率明显低于颅脑CT检查(P<0.05),诊断阳性率为88.06%。床旁超声在诊断出血量、中线位移动距离、脑室宽度绝对值、血肿大小等与颅脑CT监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旁超声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颅脑CT检查,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婴幼儿颅脑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表现、救治方法和预后状况.结果本组年龄15 d~2岁婴幼儿150例,其中坠落伤79例,跌伤35例,共占76.0%;闭合性颅脑损伤12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4例.合并颅内血肿62例(41.30%),并发颅骨骨折62例(41.30%).伤后所有婴幼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心率变化;伤后意识障碍147例( 98%);16例(10.70%)有大面积脑缺血表现.本组手术治疗54例,保守治疗96例.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恢复良好131例(87.33%);中残8例(5.33%);重残6例(4.0%);植物生存1例(0.67%);死亡4例,死亡率2.67%.结论婴幼儿颅脑损伤以坠落伤和跌伤较多见,加强监护是避免损伤的重要途径;婴幼儿颅脑损伤的主要临床特点是:生命体征紊乱明显;临床症状与病情不符;颅骨凹陷骨折和颅缝分离多见;外伤后脑缺血多见,且损害较重;组织修复能力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中B超在颅脑损伤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怀疑有多发性颅内血肿者,应用B型超声仪实时扫查,术后经骨缺损或颅骨钻孔处进行水平、冠状、或滑行扫查.结果 在地震灾害中共进行了58例开颅手术,24例术中进行了B超扫查,不同部位的颅内血肿或积血18例,同侧脑内血肿2例,B超引导下手术清除血肿14例.58例手术患者口术后28例同时进行CT和B超检查,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术中B超扫查可以定位多发性颅内血肿,对明确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术后经骨缺损扫查能准确检出迟发性血肿,能快速及时准确的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在不同时间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6-01我院确诊为颅脑损伤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研究,Ⅰ组83例为1周内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Ⅱ组95例为入院1~4周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Ⅲ组122例为4周以上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记录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CSE评分,采用FIM对3组患者行独立功能评价,比较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结果经我院高压氧治疗后3组患者认知功能及独立功能均明显有效于治疗前(P0.05),Ⅰ组的认知功能优于Ⅱ组和Ⅲ组(P0.05),但Ⅱ组和Ⅲ组无差异性(P0.05);FIM评价治疗后3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Ⅱ组、Ⅲ组患者FIM数据明显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接受高压氧治疗可明显缓解或治愈颅脑损伤,最大程度提升认知功能,促使患者早日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1972年Druskin等首次报告1例颅脑火器伤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后,脑外伤所致凝血紊乱(或称凝血病,coagulopathy)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现已明确,凝血紊乱是脑外伤常见并发症,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及其随后发生的纤溶亢进可加重脑损害,影响预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凝血紊乱、迟发性颅内血肿之间以及凝血紊乱与不良预后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一、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0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能全力组,208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94例),入院6-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1 000 ml(1 000 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TSF、AMC、体质量等营养指标并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识恢复程度(通过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神经外科手术中,术者依据术前影像学信息(CT、MRI、和DSA等)设计开颅,术中则依据局部脑组织的颜色异常、形状异常(隆起或凹陷)和质地变化等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难以精准定位和全切除肿瘤,并容易损伤脑功能区(中央区、丘脑等),导致术后并发症(偏瘫、失语等)较多.近些年,国内外将术中超声引入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并结合神经导航,部位涉及幕上和幕下肿瘤.特别探讨了在深部或功能区病变的应用价值,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1-6].本文就近些年相关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一、术中超声的应用众所周知,神经导航因便于术前定位和设计开颅切口,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但是,术中脑脊液丢失等导致了脑移位,术前导航影像(CT或MRI)无法实时准确的定位肿瘤.引入术中超声、术中MRI或术中CT可以解决脑移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爆炸性颅脑创伤伤情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爆炸性颅脑外伤的动物模型,研究其伤情特点。方法用动物低压氧舱模拟高原环境,设计实验用大鼠爆炸性颅脑创伤实验舱,运用8#军用雷管,爆心距离目标18cm,建立大鼠爆炸性颅脑创伤的模型,观察该模型的动物行为学、病理学、脑含水量、血脑屏障开放程度和脑组织氧分压等结果,认识高原开放性颅脑创伤伤情特点。结果本实验制备的爆炸性颅脑创伤动物模型,伤情稳定,可重复性好;高原致伤组与平原致伤组均存在:(1)病理检查发现神经元细胞核、尼氏体和细胞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及缺血性改变。(2)脑含水量测定提示存在脑水肿。(3)伊文思蓝荧光染料示踪血脑屏障通透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脑屏障开放。(4)激光多普勒脑血流及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提示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表现,两组比较,高原致伤组上述结果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动物模型,可以模拟高原环境的爆炸性颅脑创伤,高原致伤组与平原致伤组比较,其损伤程度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意义。方法检测180例于伤后24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颅脑损伤病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颅脑损伤越严重,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越低,颅脑损伤越轻,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好。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6496例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的 研究当今沿海开放县级卫星城市的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6496例颅脑损伤患者填写《颅脑损伤流行病学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因素、受伤机制、时间分布、伤情资料、治疗方式及治疗结果等。表格均由本科神经外科医师复审。所取的数据均经质控验证。结果 (1)颅脑损伤的高危年龄阶段为15~44岁。(2)摩托车事故占交通肇事的53.2%,为主要车型,其次为坠落伤占17.3l%。(3)颅脑损伤下半年明显高于上半年,5月、6月、10月、11月为高峰期。(4)1d内的高峰时间为9点、10点、18点、20点和2l点。(5)院前行气管插管是后继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 颅脑损伤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防范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吸痰方式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肺功能及肺感染的影响。方法 2012-10-2013-03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联合吸痰组(32例)和常规吸痰组(31例),分析联合吸痰组和常规吸痰组心率、呼吸次数、日吸痰量、痰黏稠度、不同时间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aO2/FiO2、黏膜出血发生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联合吸痰组和常规吸痰组心率及呼吸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吸痰组的日吸痰量为(85.71±4.13)mL,常规吸痰组的日吸痰量为(62.26±6.97)mL,联合吸痰组的日吸痰量显著高于常规吸痰组(P0.05);联合吸痰组的痰液黏稠度显著低于常规吸痰组(P0.05);联合吸痰组第1、3、7天的氧分压、PaO2/FiO2均显著高于常规吸痰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常规吸痰组(P0.05);联合吸痰组的黏膜出血发生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吸痰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灌洗联合浅部吸痰能够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通气、换气功能,减少气道黏膜损伤,控制肺部感染,护理工作离不开临床医师配合,支气管镜灌洗联合浅部吸痰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是新型护理与临床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