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质斑纹在 10~ 2 0岁时即可发现 ,2 0~ 40岁后脂质斑纹发展成纤维斑块 ,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一时期可有心绞痛、TIA 和间歇性跛行 ,但在血栓形成以前多无症状 ,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 ,致缺血性脑卒中、心梗或血管性猝死等。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血栓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国北方和中、东部14个城市的病程>3个月的IS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有6422例IS患者被调查,均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证,但仅有72.4%患者(4652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中98.7%服用阿司匹林;IS≥3年的患者服药率(64.0%)明显低于IS<1年的患者(72.0%)(P<0.001);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服药率明显高于无此类合并症的患者(均P<0.001)。结论中国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现状与IS二级预防指南推荐的均应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病程较长的IS患者。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是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因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揭盲,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药物阻滞血小板聚集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是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在IS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等临床相关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解读PRoFESS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备受关注的卒中二级预防有效性试验(PRoFESS,Prevention Regimen for Effectively Avoiding Second Strokes)研究近期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正式发表[1],该研究被视为迄今最大规模的卒中二级预防研究,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695个中心参与了该研究,共收集20332例患者,其中亚洲人群占36%,中国贡献了18%的研究病例。本文对PRoFESS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目前中老年人高发疾病之一,其首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防治手段已得到国内外认可。但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现象。现阶段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复杂且多样,使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加深对阿司匹林抵抗的认识及掌握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以及患者筛选策略的进步,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治疗也日益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作为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血管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是基石性抗血小板药物,但具体的用药方案尚不统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指南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策略建议,以及重要血管内治疗研究中采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期为神经介入医师行血管内治疗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前、用药物后10~14 d后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依据结果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MPV水平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MPV水平与CR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44例(29.33%)发生CR,CS组106例。单因素分析中,CR组糖尿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及总胆固醇水平等均高于CS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4);CR组MPV水平高于CS组[(9.55±0.40)fl vs(9.28±0.35)fl,P0.001]。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MPV水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4~44.134,P=0.001]、总胆固醇(OR 1.561,95%CI 1.051~2.318,P=0.027)、既往TIA(OR 6.537,95%CI 2.475~17.262,P=0.000)、糖尿病(OR 7.632,95%CI 2.620~22.228,P=0.000)与CR相关。结论 MPV水平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作为CR的预测与筛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城市29家医院非心源性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本调查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连续收集诊断明确的非心源性卒中患者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出院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医院资源信息,明确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1-03-01—03-31 29家二级或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994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94.37%。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最多的是阿司匹林(59.27%)。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0.530,95%CI0.302~0.930,P=0.0269)、脑出血史(OR=0.131,95%CI 0.040~0.430,P=0.0008)、消化道出血史(OR=0.085,95%CI0.034~0.210,P<0.0001)与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关。结论中国城市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相对不足,应加以改进,并合理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
4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对象为以自愿形式参加的北京市4家二级医院中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调查其住院期间以及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况.结果 人选患者共458例.其中408例完成3个月随访.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为93.7%,3个月随访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院外治疗依从性差,应用率明显下降,为69.6%(P=0.003);男性(OR=1.708),95%CI 1.083~2.691及TIA患者(OR=1.954,95%CI1.046~3.649)成为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的促进因素.结论 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医生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情况.方法 对42例复发性脑梗死、40例初发性脑梗死和3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测定并比较三组人群的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等指标.结果 对照、初发卒中及复发卒中三组人群的HOMA-IR、ISI和CIMT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的ISI与TG、LDL-C、BMI、CIMT以及MAP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 IR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以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第2天开始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对照组于入院当天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第2天开始改为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33%,对照组为6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2例复发,复发率为2.67%,对照组10例复发,复发率13.33%,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较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因素,为规范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8月~12月期间连续收入北京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对其中复发性卒中5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1例复发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药、降糖药和他汀类药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年龄≥60岁(P=0.011)、退休(P=0.021)、脑卒中史(P0.001)、心绞痛史(P=0.001)、心梗史(P=0.037)及高血压史(P=0.016),是抗血小板依从性的促进因素。结论复发性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药物干预危险因素治疗依从性低。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本研究对日服阿刮匹林75mg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通过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APD中断对中风的影响。方法:在连续的住院患者中,调查APD中断后缺血性中风患者APD中断的原因,中风的机制以及中风发作的潜伏期。结果:在28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4.49%有APD中断,ADP中断与中风起病的潜伏期为7.4±1.26天。结论:部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ADP中断有关。在带有多种血管病危险因子的人群中,ADP中断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全球卒中的疾病负担沉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必要手段,然而东西 方人群的疾病特点存在差异,可能对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产生影响。本综述从卒中发病特点、患者复 发和出血风险差异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等多角度出发,探讨适合亚洲人群的缺血性卒中抗 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影响脑卒中再发率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的研究已成为时下热点。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早期再发率较高,因此早期以及长期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PI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碟脉灵联合奥扎格雷纳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ib水平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纳联合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情况,为卒中二级预防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乌鲁木齐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242例,记录患者从住院开始到出院12个月内的服药情况、停药原因.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12个月时抗血栓药物服用率为55.8%(135/242),民族(OR=4.007,95%CI=1.768~9.080)、文化程度(OR=2.953,95%CI=1.493~5.840)、支付方式(OR=0.189,95%CI=0.060~0.594)、血脂异常病史(OR=0.424,95%CI=0.217~0.831)与依从性相关.患者在出院12个月时调脂药物的服用率为59.9%(145/242),文化程度(OR=3.613,95%CI=1.844~7.082)、支付方式(OR=0.254,95%CI=0.091~0.711)、血脂异常病史(OR=0.340,95%CI=0.179~0.648)与依从性相关.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在出院12个月时降压药的服用率为71.9%(138/192),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12个月降糖药物的服药率为64.8%(59/91).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依从性差主要原因为症状改善停药、认为无须服药等.降压药物、降糖药物依从性差原因主要为检查指标好转、认为无须服药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普遍偏低,提醒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加强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聪杰  李虹  郑丽  刘珊  卢海丽  陈娜  张斌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0):1044-1049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 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对照组不进行静脉溶栓,长期口服阿 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单抗组在rt-PA静脉溶栓(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基 础上长期单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双抗组在溶栓后单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 (75 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21 d后改为阿司匹林长期单抗治疗。随访3个月,有效性指标 为3个月时NIHSS 0~1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95~100分和mRS 0~1分的比例,3个月时缺 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安全性指标为治疗24 h出血转化和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另外比较三组间 基线和3个月时血清hs-CRP和IL-6的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对照组28例,溶栓+单抗组28例,溶栓+双抗组29例,全部患者均完 成3个月随访,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随访时NIHSS 0~1分比例分 别为46.43%、78.57%和93.10%,BI 95~100分比例分别为53.57%、82.14%和89.66%,mRS 0~1分 的比例分别为50.00%、82.14%和93.10%,三组上述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 示,溶栓+双抗组高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 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时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32.14%、7.14%和3.4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三组均无出血转化事件。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 个月时的hs-CRP水平分别为11.92±3.58 mg/L、9.04±2.85 mg/L和6.04±2.65 mg/L,IL-6水平分别为 26.18±4.65 ng/L、16.11±6.93 ng/L和12.84±2.57 ng/L,三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其中溶栓+双抗组低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低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 者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