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依达拉奉治疗,2组疗程均为30 d。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HIHSS评分(3.83±1.08)明显优于对照组(7.85±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PNA静滴,1次/d,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血塞通0.4g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2周后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对照组有效率80%。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肯定,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尤瑞克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联合治疗,对照组仅单纯应用依达拉奉静滴,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抗凝、阿托伐他汀降脂、血栓通改善循环等治疗。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7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7例,总有效率87.1%;对照组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6例,总有效率58.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青壮年脑梗死相比,老年期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及预后不佳等特点。本研究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我院神经内科2009-06—2012-12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神经科2009-06—2012-12收治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6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及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5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6~46h,平均31h。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5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6~46h,平均32h。2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梗死部位、既往史、伴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相似文献   

6.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5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45例和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40例,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后14 d、28 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治疗后90 d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在治疗前后测血液流变学并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 2组治疗后14 d及28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NIHSS、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TCD变化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可增加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并有助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进展性脑梗死85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n=45例)和对照组(n=40例),2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0.15PNAU尤瑞克林静滴,1次/d,连用7~14d,给予依达拉奉针30mg+糖水或盐水100mL静滴,2次/d,连用2周,于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1.11%,近期治愈率55.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观察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各60例,3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他汀、神经营养剂,根据病情调整血压、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3组疗程14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监测3组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后14、90d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并评估90d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d后治疗B组CRP降低较治疗A组及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B组14d、90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0d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均优于治疗A组及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与病情进展的直接病因,C反应蛋白(CRP)属于炎性标记物,其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相关,因此,动态观察CRP可用于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1]。本研究主要分析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对CRP的动态影响,以评估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注射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在反复脑梗死急性期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01—2016-12我院诊治的反复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2例,根据抽取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静滴注射用依达拉奉30mg,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滴注射用尤瑞克林,0.15PNA,1次/d。2组均连续治疗21d。观察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同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ADL评分显著升高,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6%和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尤瑞克林联合注射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5-2015-03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组间比较,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评分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组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工作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降纤酶及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以疗程3d、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疗效.结果 2组病人疗程3d、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依达拉奉组静滴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50mL,2次/d,连用14d;联合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空腹口服,2粒(0.2g)/次,3次/d,静滴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50mL,2次/d,均连续用14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5天进行MRI检查评估患者脑梗死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第15天时,联合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依达拉奉组(P<0.01),2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5);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致残率,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2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将依达拉奉30 m g加入到100 mL0.9%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2次/d ,对照组静脉输注100 mL0.9%生理盐水,2次/d ,2组均治疗14 d。对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1周末、2周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并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 P>0.05),在治疗1周末、2周末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末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的常规药物治疗相比,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4月 ̄2006年1月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8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28d、9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90d后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起效快,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作用。方法 97例进展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2组,2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7 d。观察脑梗死进展的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灶体积的变化。结果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梗死灶体积小,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应用依达拉奉可以预防脑梗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住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及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结果单用依达拉奉组有效率73.3%,单用奥扎格雷钠组有效率70.0%,联合治疗组有效率86.7%。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奥扎格雷组和依达拉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与奥扎格雷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保守治疗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促进血管再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硫酸镁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25%硫酸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予香丹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欧洲脑卒中量表(E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比较以及疗效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硫酸镁联合依达拉奉组较对照组ESS评分、ADL水平明显改善(P〈0.05),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硫酸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保护脑细胞,有效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5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26),疗效评定按《脑卒中患者临床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3%优于对照组61.5%(P〈0.01)。起效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早。结论依选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