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作用。方法将5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化整体护理,进行预见性评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观察两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后依从性、满意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依从性、生活方式、饮食供养、用药知识、预防感染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有效地降低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血液恶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绝大多数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的有效乃至唯一的根治手段,Allo-HSCT的基础是异体植入及随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但Allo-HSCT同时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导致GVHD相关死亡.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霆 《四川医学》1999,20(4):393-395
所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bloodstemcelstransplant,PBSCT),是指使用各种方法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去,然后再浓集血液中的单个核细胞(含造血干/祖细胞),并冷冻保存,待超剂量放、化疗后,再回输...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是近 30年来血液学的重大进展 ,不仅成为治疗乃至治愈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治疗某些遗传疾病、代谢疾病、免疫异常疾病及某些实体瘤的根本途径〔1〕。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分为骨髓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根据移植物的来源分为异体移植和自体移植。 1970年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开始用于临床 ,在白血病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治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具有确切的疗效 ;1980年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 ,标志着自体骨髓中肿瘤细胞体外净化技术的开展 ;1986年首例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地治疗恶性淋…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蕊  温丙昭 《新疆医学》2002,32(4):34-36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30年来血液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值、脐血移植、胚胎肝移植和CD_(34)~+细胞分选纯化移植等。当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恶性血液病及部分恶性肿瘤方面进展很快,其疗效明显优于化疗,提高了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长期生存率和治愈率,亦为基因治疗创造了条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一、骨髓移植(BMT) 包括异基因(allo-)BMT及自体BMT(ABMT)。  相似文献   

6.
蒋曲 《重庆医学》2015,(36):5164-5167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造血恢复延迟、免疫重建缓慢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等,均影响移植成败。作为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可进行体外扩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能够促进造血,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使其在移植中存在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治疗血液肿瘤、非恶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急性放射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在临床应用35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造血干细胞能否在宿主的造血微环境中正常地增殖和分化,且尽量避免和降低移植并发症所带来的风险.既往对造血干细胞配型、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失败和移植后疾病复发等问题的研究多侧重在造血干细胞方面,而对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1-2].本研究主要阐述造血微环境功能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主要变化和作用,以期引起对该问题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毅 《铁道医学》2001,29(5):281-283
  相似文献   

9.
脐血中含有较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替代骨髓进行干细胞移植,这在临床上已获成功。与异基因骨髓移植比较,脐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易于重建造血,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较低,但移植后骨髓抑制期较长。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无血源供体和成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是否有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恶性肿瘤含急、慢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化学药物治疗 (简称化疗 )或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 )。其疗效除了依赖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外 ,杀伤性在一定范围内也与治疗效量密切相关。但大剂量化疗或放疗均有引起骨髓衰竭的致死性副作用 ,故受限的主要因素是其对造血的抑制。因此在大剂量化疗 (或放疗 )后给予异体造血干细胞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的支持 ,以促进造血的恢复是很有意义的[1] 。外周血中有造血干细胞已为近百年来熟知的事实 ,但因其含量少 ,移植应用上进展缓慢。近些年来有了有效的动员方法 ,使采集造血干细胞成为可能。 1980年以来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凝血相关因子及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及其他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95例接受HSCT的患者标本进行监测,观察预处理过程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周内患者血浆中各种指标的动态改变。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分为4组:平稳组4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组29例、血栓组6例和感染组1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SCT在预处理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剂移植物(PAI-1)水平先升高,移植当周下降,随后又逐步上升;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血栓组有明显的升高(均P〈0.001),且两者在血栓组和aGVHD组间差异亦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蛋白C(PC)水平的降低在aGVHD组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aGVHD与感染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预处理前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aGVHD组已经较正常升高(P﹤0.01),其他患者中未见明显改变。在预处理第4天后所有患者都较前明显升高(P﹤0.05),预处理结束TNF-α较前降低。发生aGVHD、血栓或感染时,TNF-α均明显升高,以aGVHD组升高更为明显,血栓组TNF-α升高水平大于感染组(P﹤0.05)。血栓和aGVHD组的TNF-α在发病前2周即有升高,感染组患者在发病前未见改变。白介素(IL)1-β在移植患者预处理各阶段未见明显变化,发生aGVHD、血栓、感染时IL1-β均有升高,以血栓组升高更明显,aGVHD组较感染组也明显升高(P﹤0.01)。在血栓患者发病前2周明显升高,而aGVHD组于发病前1周升高。结论 (1)血浆PAI-1水平的增高可能是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的特异性指标,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DD)、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2)t-PA抗原对aGVHD和血栓有鉴别诊断的意义,PC在aGVHD的早期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作用。(3)预处理可造成细胞因子TNF-α释放增加。在aGVHD发生时,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较血栓患者升高更突出;在血栓发生时,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并高于aGVHD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合中药治疗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例确诊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移植后造血重建快,移植相关并发症减少,改善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预后的重要手段.结论是治疗、根治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风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 ,风湿病是可以累及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10年来由于相关基础学科如免疫组化、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的迅猛发展和应用 ,风湿病学的研究水平也迅速提高。临床常规治疗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环孢素 A或血浆置换术虽可以部分抑制疾病活动 ,但难以治愈。长期使用激素类或免疫抑制性药物又给患者带来难以克服的副作用 ,许多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治疗途径。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etic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已成功地用于治疗各种恶性和非恶性血液疾病 ,HSCT治疗风湿病已…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7例白血病患者骨髓重建的血象变化规律。方法:采髓,应用百特CS-300分离外周血干细胞,动态观察移植后血象,骨髓象。结果:(1)移植后1-2周骨髓呈极度抑制,第3周出现恢复征象,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2)红系中最先出现中,晚幼红细胞,粒系以原始,早幼粒先出现,巨核系统恢复最慢;(3)平均血小板体积在处理后明显下降,随着造血功能恢复而逐步回升,早幼粒细胞数,血小板数回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人新鲜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HSC的扩增作用.方法: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UCBHSC,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检测有核细胞(Nuclear cell,NC)总数和CD34 细胞数.结果:未加细胞因子的对照组培养初期细胞即已破裂溶解,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实验组的NC细胞总数和CD34 细胞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于第14天达到高峰,而含有细胞因子FL、TPO的组合,NC细胞数和CD34 细胞数均比较高.结论:体外HSC培养,加入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作用,而细胞因子FL、TPO协同作用能比较好的扩增早期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实验拟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方法获得MSC,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通过异基因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骨髓MSC,分别移植到非致敏及致敏受者体内,并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MSC的归巢情况?致敏BALB/c小鼠经照射预处理,联合应用同基因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每日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第4代MSC表现为长梭形,阴性表达造血细胞表面分子而阳性表达粘附分子?动物体内实验发现移植后第48小时,MSC在非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骨髓,而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中,致敏小鼠接受同基因骨髓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结果发现致敏小鼠在移植后第12 ~ 16天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时间是14 d?【结论】 成功培养小鼠骨髓MSC;移植后MSC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组织;联合应用MSC移植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下肢缺血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对下肢缺血患者采用单纯下肢动脉腔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果所有患者静息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BSCT)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自1989年在法国Mulhouse第一届国际专题研讨会后时隔二年,又于199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在同地举行了第二届国际研讨会,有22个国家280名代表参加。94篇论著编入增刊。现将其中部分内容,并参阅其它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