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西  刘启榆  杨伟  王忠  范丹丹  温凌字 《肝脏》2020,(4):409-412
目的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能谱成像(GSI)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经专家会诊后行TACE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行GSI、MRI病灶检查及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以数字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GSI、MRI检查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情况。结果DSA诊断肝细胞癌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病灶复发97个,40个无病灶残留或复发。GSI扫描TACE术后病灶残余或病灶复发的灵敏度(88.66%)显著高于MRI扫描的灵敏度(70.10%)(P<0.05),漏诊率(11.34%)显著低于MRI扫描的漏诊率(29.89%)(P<0.05),特异度两种扫描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I扫描的肿瘤包膜检出率显著高于MRI扫描的肿瘤包膜检出率(P<0.05);碘油沉积均匀病灶组ICratio值显著高于碘油沉积不均匀病灶组(P<0.05);GSI扫描诊断TACE术后不同类型碘油沉积病灶残余或病灶敏感度高于MRI扫描,但特异度低于MRI扫描。结论与MRI扫描检查比较,GSI扫描检查在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病灶残余或病灶复发灵敏度高、漏诊率低,对肿瘤包膜检出率高于MRI扫描检查,GSI对碘油沉积病灶残留及病灶复发有较高的灵敏度,GSI扫描在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价值略优于MR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术前、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0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 d、术后30~40 d应用GE LightSpeed VCT XT(64排128层螺旋CT)分别行全肝常规平扫及灌注扫描,运用灌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F)、毛细血管通透性(PS)等,统计分析相关参数,以评价HCC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TACE术后HCC患者中12例碘油沉积密实,18例碘油沉积不均匀,灌注彩图显示碘油沉积密实区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区域及碘油缺损区呈不同程度高灌注,TACE术治疗后BF、BV、HAF和PS值较术前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值在TACE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可以无创、动态、定量的监测非碘油沉积区的血供变化,对判断肿瘤组织活性有重要意义,在HCC介入疗效评估及指导后续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标准,于2016年3月~2017年5月共纳入行TACE术治疗的HCC患者30例,均为中晚期患者。在TACE术前1~2d进行双源CT平扫,在术后3~5d和术后1个月再行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和全肝灌注扫描,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和生理盐水,获取动脉扫描,获取术前和术后1个月灌注伪彩图。对比术前碘油完全沉积区与术后栓塞区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ALP)、开始时间(TTS)、血容量(BV);对比术前术后碘油沉积区灌注参数HPI、PVP、ALP、TTS;对比参与术前术后残余病灶灌注参数,及术后残余病灶与碘油沉积区灌注参数。结果:(1)术后栓塞区与术前碘油完全沉积区(原发病灶) HPI降低,PVP、TTS升高,ALP、BV降低。P均0. 05;(2)术后碘油沉积区与术前碘油沉积区相比,HPI、ALP降低,PVP、TTS升高,P均0. 05;(3)术后残余病灶区与术前对比,HPI升高,PVP降低,P均0. 05,ALP、TTS不变,P 0. 05。(4)与术后碘油沉积区对比,术后残余病灶HPI较高,PVP较低,ALP较高,TTS较低,P均0. 05。结论: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能评估患者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治疗效果,监测参与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治疗失去手术时机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插管方法,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或更接近肿瘤的供血动脉,先灌注化疗药物,再用碘油与化疗药物混悬液在X线监控下栓塞肿瘤血管,直至肿瘤区碘油沉积充分后再用明胶海绵栓塞。结果6个月生存率91.6%,12个月生存率41.6%,24个月生存率4.2%,平均生存13.6月。结论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能适当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不能切除的、由胆囊动脉供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安全性、插管成功率及其疗效.方法:收集我院45例经TACE治疗的由胆囊动脉供血的肝癌患者.36例患者以前曾行2-8次TACE术(平均4次),自初次治疗后的存活期为4-69 mo(平均24 mo).9例患者在首次血管造影时即发现胆囊动脉寄生.TACE技术只有在微导管能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分支,并且造影不出现胆囊壁染色时才能进行.我们对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8个肿瘤完全由胆囊动脉供血,17个由肝动脉及胆囊动脉共同供血.60%(n=27)的患者可以观察到肝动脉的变细或闭塞.32例患者(71%)成功地进行了栓塞治疗而无严重并发症出现.28例患者(62%)有足够的碘油聚集.这28例患者在平均随访18mo后仅有6例(21%)肿瘤局部进展.对于栓塞不成功的13例(29%)患者,分别给予经皮注射无水乙醇治疗(n=6),放疗(n=4)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的TACE(n=3).结论:71%的患者经胆囊动脉行TACE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如果肿瘤能获得足够的碘油聚集,理想的治疗效果还是值得期待的,本组有62%(n=28)的患者获取良好的碘油聚集.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通过微导管选择性插入至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后,栓塞动脉及注入化疗药物使肿瘤发生缺血坏死,从而发挥灭活肿瘤作用.有效的TACE治疗势必引起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改变,而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过程,从而实现对TACE疗效的准确评估.目的探讨运用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 CECT)、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判定TACE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残留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09/2019-03期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TA C E术治疗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5个病灶.所有患者TACE术后1 mo均行CEUS、CECT检查,以同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EUS与CECT在评估TACE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DSA发现病灶残留97个,无残留28个;CEUS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00%、96.91%、92.86%;CECT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88.00%、87.63%、89.29%; CEUS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E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能显示TACE术后HCC病灶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在判定病灶残留方面优于CECT,可为临床评估TACE术后疗效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2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LIPA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节型20例,巨块型2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做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8例(81.8%):7例位于S3,7例位于S2,4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4例(18.2%).22例患者左膈下动脉TACE全部成功.9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病人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左膈下动脉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巨块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使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GSP,350~560μm、560~750μm)对术后肝脏功能、栓塞后不良反应、阶段性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84例巨块型PHC行TACE治疗的患者[初诊甲胎蛋白(AFP)400 ng/ml],累积完成TACE治疗476次。依据TACE术中应用的GSP粒径分组,A组(粒径350~560μm)40例、累积完成TACE 244人次,B组(粒径560~750μm)44例、累积完成TACE 232人次。观察栓塞后不良反应(疼痛、发热、呕吐)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转氨酶、AFP水平及复诊时病灶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特征等。结果治疗后AFP、转氨酶水平及CT表现,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剧烈疼痛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A组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高于B组,TACE干预间隔时长大于B组。结论 GSP粒径对巨块型PHC行TACE术后1个月AFP、转氨酶病灶碘油CT图像无显著影响,但小粒径GSP会导致栓塞后剧烈疼痛、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肝癌(HCC)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HCC患者于TACE前后行屏气状态下多个弥散梯度因子的DWI,选用固定参数组合自旋平面回波(SE-EPI)序列于屏气状态下测量瘤灶、邻近未累及肝实质区与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SI),观察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及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判断肿瘤的残存及复发情况。将检查结果与CT增强扫描结果比较。结果随b值增加,肝脏DWI图像质量呈下降趋势。b值取600s/mm^2时,肿瘤组织与肝实质之间存在最佳对比度。TACE后肿瘤的ADC值普遍增大,多排CT和DWI检测肝复发灶的敏感性分别为28.12%(18/64)和43.75%(28/64)x^2=10.41,P〈0.05。结论DWI对HCC行TACE治疗后病灶转移复发的检出率高;在评价TACE效果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判定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36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手术前后行增强CT检查。结果 经DSA检查发现在36例PLC患者中,肝内病灶供血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者22例,来自腹腔动脉者14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成功;在TACE治疗后经DSA检查发现有18例病灶残余,表现为病灶区域碘油呈片状或斑片状分布,肝动脉期存在局部强化区;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发现增强CT扫描判定TACE术后病灶残余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83.3%、84.2%和88.2%。结论 应用增强CT扫描判定PLC患者TACE术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