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蔽性高血压与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某保健单位276例职员行诊室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健康正常血压NT、白大衣高血压WCH、隐蔽性高血压MH、持续性高血压EH四组,并行超声心动图、颈动脉中层厚度及β2-微球蛋白测定等检查。结果 MH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靶器官损害,比WCH重,与NT无明显的不同。MH常被漏诊,其危险度高,应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隐蔽性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710例体检者行诊室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健康正常血压组(NT)、白大衣高血压(WCH)、隐蔽性高血压(MH)。分析高血压患病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NT、WCH、MH者分别为353例、150例、207例。打鼾、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喝酒、糖代谢异常、各型高脂血症与隐蔽性高血压患病率有关。且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相似。结论 MH患者与白大衣高血压有相似的危险因素,MH易漏诊,危害性更隐蔽,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的控制状况.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住院的、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106例高血压病人为观察对象,分为糖尿病组(n=34)和非糖尿病组(n=72),对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的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糖尿病组分别为(143±21.2)、(144±20.2)、(142±25.4) mmHg,非糖尿病组分别为(133±21.8)、(134±21.7)、(131±23.3) mmHg,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各项降压指标达标率均低于非糖尿病组;两组的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比例达标率均低于本组的舒张压下降达标率.两组间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需加强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各时段收缩压和夜间血压的控制,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对降压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LADA患者17例(LADA组)和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25例(儿童青少年T1DM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代谢特点、免疫反应以及急慢性并发症.结果 在基础情况方面,虽然LADA组有家族史的比率高于儿童青少年T1DM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93,P>0.05).在代谢特点方面,LADA组的空腹C肽和餐后1、2、3 h C肽水平明显高于儿童青少年T1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于免疫反应,LADA组的ICA阳性率高于儿童青少年T1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8,P<0.05).关于急慢性并发症,LADA组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较儿童青少年T1DM组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A组合并酮症酸中毒较儿童青少年T1DM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61,P<0.05).结论 LADA患者的空腹C肽和餐后1、2、3hC肽水平明显高于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LADA患者的ICA阳性率高于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LADA患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较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明显增多,合并酮症酸中毒较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对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的意义.方法 对34例继发性高血压(SH),42例原发性高血压(EH) 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SH组24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水平明显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组夜间压力负荷大于50%左右,EH组夜间压力负荷不足20%;SH 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非杓型明显多于E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血压(日间、夜间)平均水平较高、夜间下降不明显、夜间压力负荷〉20%的患者可能存在SH,可疑继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6.
张燕  张俊琦  田卫卫  赵悦  甘露 《中国医药》2012,7(7):819-8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日间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80例初诊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日间收缩压变异性第50百分位数(P50)>13将受试者分为血压变异性高组(90例)和血压变异性低组(9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Cr、TC、HDL-C、TG和尿微量白蛋白(MA);年龄、性别、TG和血压各变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血压变异性低组患者年龄、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IMT、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低于血压变异性高组[(51±2)岁比(55±2)岁、(10±2)mm Hg比(16±4)mm Hg(1mm Hg =0.133 kPa)、(9±2)mm Hg比(13±4)mmHg、(0.65±0.20)m比(0.72±0.20)m、(92±15) g/m2比(101±20) g/m2,均P<0.01].多变量分析证明年龄(P=0.0001)、日间收缩压(P=0.001)、日间收缩压变异性(P=0.015)和舒张压负荷(P=0.01)为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预测因子;年龄(P =0.0001)、男性(P =0.012)、日间收缩压(P=0.0001)和舒张压(P =0.035)和日间收缩压变异性(P=0.028)为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独立预测因子;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负荷为MA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日间收缩压变异性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坏存在相关性且独立于平均血压水平,这种存在于初诊高血压病人群中的关联,可能较早出现在高血压的自然病程中.  相似文献   

7.
王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145-1146
目的:探讨早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297例根据诊断年龄不同分为早发组101例(年龄≤40岁)和迟发组196例(年龄>40岁).对两组的BMI、肥胖率、HbA1C、FC-P、TG、HDI-C、FPG、P2hPG、TC、LDL-C、高血压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母亲糖尿病史阳性率、父亲糖尿病史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BMI、肥胖患者、高血压患者、HbA1C、FC-P、TG、HDI-C、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母亲糖尿病史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的FPG、P2hPG、TC、LDL-C、收缩压及舒张压、父亲糖尿病史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T2DM患者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具有显著的家族性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规律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98例,腹膜透析伴高血压者68例.对其行动态血压检测,观察指标两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其下降率.结果 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高于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P=0.009).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24hSBP、24hDBP、nSBP、nDBP高于腹膜透析组伴高血压组(P<0.05).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比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较少,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昼夜节律不明显.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4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药物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药物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LVH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治疗中,不仅要进行血压水平控制,也要注重通过选择有效的药物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达到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预后的目的,从而降低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改变。方法 21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依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19例和单纯高血压组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组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日间舒张压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大于单纯高血压组,日间收缩压、E/A比值小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较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出现左室肥厚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