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7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70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心肌酶谱[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变化。结果观察组急性期心肌酶谱指标(AST、LDH、CK、CK-MB、α-HBDH)测定值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脱水程度的加重,其心肌酶谱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早期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可及早发现心肌损害,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性肠炎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心肌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两种肠炎的心肌酶谱的区别。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6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收治的其他类型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6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AST、LDH、α-HBDH、CK、CK-MB。结果:观察组心肌酶AST、LDH、α-HBDH、CK、CK-MB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治的6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经检测后,发现其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给予治疗后,AST、LDH、α-HBDH、CK、CK-M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改变较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了104例小儿肠炎患儿(其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者63例,阴性39例)和35例正常小儿的血清心肌酶谱AST.CK.LDH.CK-MB.结果小儿肠炎轮状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清AST.CK.LDH和CK-MB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73,14.1,18.46,9.21,P均<0.01),其值较正常参考值升高,比率以CK-MB为甚(59/63);而小儿肠炎轮状病毒阴性组与正常小儿比较除血清AST和CK有显著性差异(P<0.02)外,LDH和CK-MB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常侵犯心肌从而造成心肌酶谱的改变;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谱的检测中以CK-MB检测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 I(cTnI)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0月_2013年1月轮状病毒肠炎患儿79例进行心肌酶、肌钙蛋白分析,与门诊保健正常体检婴幼儿30例进行比较。结果心肌酶谱(AST、LDH、CK、CKMB)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有2例肌钙蛋白阳性,为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同时伴有 CKMB 明显增高。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可以引起心肌损害,心肌酶谱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观察病情变化,而且有利于对患者的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由其他病因引起腹泻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小儿的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心肌酶CK、CK-MB、AST、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经我院治疗后CK、CK-MB、AST、L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心肌损害,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给予患儿、心肌酶检测、血生化分析及常规药物静脉输液治疗,收集患儿各检查项目的数据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组80例患儿经临床治疗均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临床治愈率100%。患儿中,63例(78.75%)发热,25例(31.25%)电解质紊乱,37例(46.25%)不同程度脱水。2患儿心肌损害同腹泻和发热存在相关性(P<0.05),但同腹泻、发热程度无相关性(P>0.05),与患儿电解质紊乱、脱水症状也无相关性(P>0.05);3患儿心肌酶谱检测指标中,HBHD、CK-MB、治疗后数值明显下降,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CK、LDH与治疗前相比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性肠炎诱发心肌损伤的概率较高,为防止病情发展,临床治疗需坚持早诊早治原则,注重检查心肌酶谱,以保证患儿心肌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酶谱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6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观察组,选择本院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儿童的AST、LDH、CK、CK-MB。结果观察组的AST、LDH、CK、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心肌损害,甚至可导致病毒性心肌损害,心肌酶谱的异常改变较明显,所以对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进行心肌酶测定,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100名2012年4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儿,其中有50名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将其视为观察组,50名为由于其他病因而导致的腹泻患儿,将其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对两组患儿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儿作相应的心肌酶谱检测后,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各项心肌酶谱检测指标都比较高,两组患儿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心肌酶谱能够有效检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而且临床价值比较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心肌损害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的心肌酶谱于治疗后均有下降,其中CK、CK-M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ST、LD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心电图异常者...  相似文献   

10.
林德美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53-1054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V)感染腹泻婴幼儿心肌酶谱的改变。方法将420例RV检查阳性和RV检查阴性腹泻婴幼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0例,观察其心肌酶谱变化。结果观察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RV肠炎患儿的心肌损伤症状较轻,心肌酶谱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心肌损伤的依据,以便及早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68例轮状病毒腹泻伴发心肌损害的婴幼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研究轮状病毒感染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轮状病毒腹泻伴发心肌损害的婴幼儿68例,根据轮状病毒(RV)肠炎诊断标准检测结果,RV阳性患者36例,为实验组,RV阴性患者3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包括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实验组的心肌酶谱值包括AST、LDH、CK以及CK-MB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心肌损害发生率为28例(77.78%),其明显高于对照组15例(46.88%),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与心肌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心肌酶谱的诊断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观察病情变化,而且有利于对患者的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轮状病毒检导致婴幼儿腹泻并心肌损害的治疗。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54例。进行便常规、便培养以及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分析轮状病毒对患儿心肌酶学指标、体温及心率的影响。结果 54例腹泻患儿中,RV抗原检测呈阴性者31例,RV抗原检测阳性并确诊为RV肠炎者23例。两组除CK外,其余指标均超出了正常值。两组在CK-MB和心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CK、LDH、AST、体温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RV抗原阳性患儿经过治疗后,心肌酶学指标、体温及心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CK、CK-MB、心率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LDH、AST、体温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RV感染容易引发腹泻患儿心肌损害,及时诊断并治疗RV对降低心肌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致心肌酶增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腹泻患儿110例,均做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测和早期对症治疗。结果全组患儿中仅2例心电图正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比例最高;有97例CK-MB升高,其中伴AST升高者92例。结论轮状病毒极易造成患儿心肌受损,但只要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正确处理,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分析及大剂量VitC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并发心肌损伤的几率并探讨大剂量静脉维生素 C(VitC)的治疗作用。方法:测定 76 例急性期 RV 肠炎患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心型同功酶(CK鄄M B)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按脱水程度、有无合并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分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将 CK鄄M B 或 AST 升高的 39 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 VitC 静脉组,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结果:急性期 RV 肠炎患儿 CK鄄M B、 AST 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而腹泻各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无脱水组与脱水伴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大剂量 VitC 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 AST、 CK鄄M B 无显著差异(P > 0.05),治疗后心肌酶谱均有下降,大剂量 VitC 治疗组 AST 的下降比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 < 0.05),治疗后大剂量 VitC 治疗组CK鄄M B 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比正常对照组升高,且这种变化在无脱水和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的患儿组中也同样存在,大剂量 VitC 治疗有助于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5.
刘兴芬 《北方药学》2012,(12):42-4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对患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76例粪便轮状病毒(Rotavirus,RV)抗原阳性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住院的RV抗原阴性的72例肠炎患儿作对照组,将两组的心肌酶谱、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组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明显高于非轮状病毒肠炎组(P〈0.01),心电图异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较非轮状病毒肠炎更容易出现心肌损害。通过检测患儿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对轮状病毒所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急性期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诊治的180例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为观察组,以同期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心肌酶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并将观察组中122例心肌酶谱异常的患儿根椐临床症状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分析心肌酶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CK—MB、LDH、CK、α—HBDH及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的CK-MB、LDH、CK、α-HBDH及AST水平均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高患儿恢复期组与对照组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血清心肌酶CK—MB能特异性反映心肌损伤,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7.
方琳 《江西医药》2021,56(8):1222-1224
目的 研究陈夏六君子汤加味联合抚触按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陈夏六君子汤加味联合抚触按摩治疗.治疗5d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谱指标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止吐、止泻、退热、纠正脱水时间较观察组长(P<0.05);对照组治疗5 d后血清LDH、CK-MB、CK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Ridit检验,对照组治疗效果较观察组低(P<0.05).结论 陈夏六君子汤加味联合抚触按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可明显促进临床症状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空腹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 28.0%、LDH 72 8%、CK 43.8%、CK-MB 38.6%,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行心肌酶谱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将某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接收的40例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HBN)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设定为病理性黄疸组,选取同期出生的40例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作为生理性黄疸组,对两组新生儿的CK、CKMB、AST、LDH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对两组新生儿的肌钙蛋白(cTnI)进行比较。结果:病理性黄疸组的CK、CKMB、AST、LDH和cTnI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两组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肌酶谱CK、CKMB、AST、LDH和cTnI水平与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关系,联合检测心肌酶谱和cTnI对HBN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补锌辅助西米替丁治疗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和心肌酶谱指标的影响。方法 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采取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米替丁治疗,研究组采用补锌辅助西米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及心肌酶谱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CRP、PCT、IL-6水平分别为(6.82±1.35)mg/L、(0.36±0.11)μg/L、(27.63±5.74)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5±1.73)mg/L、(1.20±0.28)μg/L、(34.25±4.69)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LDH、CK-MB、AST水平分别为(90.78±11.36)、(31.21±6.29)、(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