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均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后以随机数表法分为髓外组(n=45)和髓内组(n=45).分别采取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来评估术后恢复效果,指标包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髓内组切口愈合时间略较髓外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组手术时间为(67.47±11.18) min、下地行走时间为(6.32±1.09)周、骨折愈合时间为(8.93±2.12)周,均显著较髓外组短(均P< 0.05);髓内组术中失血量为(153.95±16.74)ml,显著较髓外组少(P<0.05);髓内组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1.11%,明显高于髓外组的77.78%(P<0.05).结论 相比于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术,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恢复情况更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基于系统抽样法分为动力髋螺钉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各41例。动力髋螺钉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12.32±0.67)周、手术时间(84.69±5.64)min、下地负重时间(56.74±3.46)d、术后伤口引流量(61.32±9.41)ml和术中出血量(200.21±10.16)ml均优于动力髋螺钉组的(16.53±0.95)周、(115.34±6.62)min、(72.14±3.03)d、(101.23±11.67)ml、(400.12±20.6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优良率95.12%明显高于动力髋螺钉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有助于改善Harris髋关节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骨科临床中采纳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2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随机分为动力髋关节螺钉(DHS)组和PFNA组各21例。比较两组的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良率为95.2%,DHS组优良率为76.2%,PFN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指的是股骨大粗隆、小粗隆之间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更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见人群[1]。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保证患者在骨折后得到有效的治疗,是其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保证。临床上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主要为手术,DHS(动力髋螺钉)与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均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2]。现将笔者所在医院两种术式术后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PFNA治疗,对照组给予DHS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10):196-199
目的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探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其中PFNA组31例,DHS组27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8例患者随访7~15个月,平均11个月,与DHS组相比,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低,按Harris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症,且并存各种疾病.使用保守疗法,2~3个月的卧床牵引虽然在部分病例中能达到愈合目的,但易引起心肺功能下降、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目前对于绝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多种内固定治疗,具有可早期负重、功能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部分高龄严重骨质疏松又粉碎移位明显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81例老年ITF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行实施动力髋螺钉(DHS)和PFNA内固定术38例和43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对两组术后8、12、24、48h的疼痛情况(VAS评分)予以比较,评估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骨折愈合、住院时间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与对照组76.74%相比较,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94.73%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8、12、24、48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20.93%相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老年ITF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与动力髋加压螺钉( 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两者的优缺点。方法68例6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38例( PF-NA组)和动力髋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30例( DHS组)。比较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六项指标的差异。结果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在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PFNA内固定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有明显优势。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下地早、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髋部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干预的影响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年龄〉6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髋部螺钉治疗的方式不同将患者以抽签方式随机分成PFN—A组(30例)、髋部螺钉组(30例),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M:PFN-A组为(73±19)min,髋部螺钉组为(118±30)min;术中出血量:PFN—A组为(48±10)ml,髋部螺钉组为(295±5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PFN-A组为(12.8±3.0)d,髋部螺钉组为(22.8±1.4)d;愈合时间:PFN-A组为(12.3±1.6)周,髋部螺钉组为(15.4±1.4)周;Harris功能评分:PFN-A组为90.1±2.1,髋部螺钉组为80.2±3.9,2组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愈合时间、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患者Harris评分在下肢畸形、活动范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肢畸形:PFN—A组为3.1±0.5,髋部螺钉组为3.3±0.4;活动范围:PFN—A组为3.1±0.6,髋部螺钉组为3.0±0.8;均P〉0.05),疼痛、步态、功能性活动总分方面PFN—A组优于髋部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疼痛:PFN—A组为42±3,髋部螺钉组为36±2;步态:PFN-A组为30.1±3.5,髋部螺钉组为27.9±2.2;功能性活动:PFN—A组为11.9±2.1,髋部螺钉组为10.1±2.4;均P〈0.01]:,结论PFN-A具有技术成熟,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术后效果更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髓内与髓外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术式分髓外组与髓内组,每组各25例患者,经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髓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40.0±32.4)mL、(110.0±13.4)min、(21.5±4.4)d及(88.0±6.0)分;髓内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0.0±15.8)mL、(80.0±11.3)min、(15.4±4.6)d及(84.0±5.0)分。髓内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髓外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近期疗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髓外组患者术后并发锁骨钉松脱及穿出股骨头发生率分别为8.0%(2例)及12.0%(3例),总发生率为20.0%(5例);髓内组患者术后并发周围骨折、螺旋刀片穿出股骨头及脱出分别为4.0%(1例)、4.0%(1例)、4.0%(1例)及4.0%(1例),总发生率为16.0%(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髓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从2002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的2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7~62个月,平均18.7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9个月。无术后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内固定材料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按马元璋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0.0%。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钉颈干交锁,将整个固定系统与股骨头颈干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牢固的整体,是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浅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对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行内固定手术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采用Gamma钉固定10例为A组,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1例为B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15例为C组。对不同的内固定方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C组手术时间较A、B两组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最多,愈合时间长,C组出血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发生股骨颈干角变小1例,髋内翻1例;B组发生髋内翻2例,头钉穿出1例,内固定松动1例;C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一个很好的选择,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较小,出血少,固定牢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髓内固定系统与钉板固定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7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PFN组和DHS组,每组37例,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程度和手术相关指标。结果与DHS组患者相比,PFN组的优良率明显提高,可达97.30%,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系统对于股骨粗隆的治疗效果优于钉板固定系统,但两者远期效果的比较则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39例患经2~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优良率为92.3%。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动力髋螺钉(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疗效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1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关节组和DHS组,对于关节组中的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对于DHS组中的患者采取DHS内固定。结果 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引流量明显比关节组低,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关节组患者低,但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关节组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比DHS组患者早(P0.05),患者在早期髋关节的功能也要显著好于DHS组中的患者(P0.05),然而经过多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没有显著性的差别(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该以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做为首选的措施,应该慎重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严格掌握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从2002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的2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7-62个月,平均18.7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9个月。无术后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内同定材料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按马元璋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0.0%。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钉颈干交锁,将整个固定系统与股骨头颈干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牢固的整体,是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0):204-206
目的观察不同卧位行PFNA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0例,均给予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手术进行治疗,依据手术体位差异分为侧卧组(60例)与仰卧组(60例),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侧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仰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仰卧组、转子顶端切口长度短于仰卧组(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价等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行PFNA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仰卧位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转子顶端切口长度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术与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该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行股骨头置换术或髓内钉系统治疗的被诊断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分为髓内钉组和股骨头置换组。共6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51例,平均年龄86.0岁。股骨头置换组共32例,平均年龄86.7岁;髓内钉组共35例,平均年龄85.4岁。分别记录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近期并发症。另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末次随访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死亡情况。通过 SPSS17.0分析各组数据,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末次随访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死亡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及近期并发症有统计学差异,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髓内钉组,下地时间早于髓内钉组(P <0.05),近期并发症低于髓内钉组病人。结论股骨头置换术和髓内钉系统在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时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股骨头置换术能让患者早期下床,减少近期并发症,虽其手术创伤较大,但仍可作为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