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3,34(9):798-799
脬,小篆写作■,指膀胱。《说文》有,"脬,膀光也,从肉,孚声",《广韵·肴韵》则曰:"脬,腹中水府。"也是从侧面说明"脬"的含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张守节解释为:"脬亦作‘胞’,膀胱也"。"脬"字在古书记载中还指一种食物的名称。如《释名·释饮食》:"脬,赴也。夏月赴疾作之,久则臭矣。"至于脬所指食物是否为  相似文献   

2.
《内经》一书,通借字颇多,这给阅读与理解经文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列举《灵枢》《素问》以及《太素》中所见通借字十则,试释如下,以供参考。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傍通旁,旁,借作方。《说文》:“旁,溥也,从二阙,方声”。“旁”以“方”为声符,故得借“旁”作“方”。《仪礼·士丧礼》“牢中旁寸”句,郑玄注曰:“今文旁为方”。《尚书·吕刑》:“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引作“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是皆“旁”、“方”通借之例。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对于本条的注释历来注家都认为“转胞”之“胞”为膀胱。近读《四川中医》1985年第5期沈舫饮《“转胞”之“胞”当是子宫》一文,沈氏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转胞”之“胞”当是子宫。笔者认为转胞之胞应是膀胱而不是子宫,其理由是: 1.古典医籍中,就有称胞是膀胱者。如  相似文献   

4.
几千年来,谈“气”者甚众。从总体来看,前贤所论未逾越《内经》的范围。笔者粗读《内经》有年,于“气”字含义上作了整理分析:《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60处,《灵枢》1140处,共3000处(不包括篇名中的“气”字19处)。兹从三方面论述。一、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约占所出现“气”字的96.5%。(一)“气”原为氙氲上升的云气、水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考证:“气,云气也。”气即漂浮于空中构成云彩的水汽。《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溺与气”之气即水汽。《内经》在论述人体之气时援用了这种概念。如《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这种溉濡脏腑、腠理之气与濡润万物的雾气相似。  相似文献   

5.
《灵枢·本输篇》云:“实则癃闭,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泄之。”父宗经旨,以自拟“固脬汤”加减治疗遗溺,经数十载之运用,多能应手取效。兹将方药略陈于后,并附案例,以为佐证。一、组成:桑螵蛸,黄芪各30克,覆盆子、熟地各18克,补骨脂、山药各12克,益智仁10克。水煎服。二、作用:温肾助阳,益气固脬。三、分析: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则脬气失束,  相似文献   

6.
所谓形借 ,指的是由字形结构相近 ,而在读音和意义上又无必然联系且相互借用的文字现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则借“守”为“宇” ,胡澍说 :“守当作宇。宇 ,居也。”“守”与“宇”在音、义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是由于字形结构相近而借用。形近通借和同音、近音通借 ,皆本有正字而不用 ,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正字之音义。所不同的是音借以读音相同或相近作为其法则 ,而形借则以字的形体相近作为借用条件。就形近可以借用这一说法 ,最初是由清末学者吴承志提出的 ,其《通斋文集·古书假借举例》中曰 :“其形同而互…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诊法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人中的诊法却很少被人们所重视。《灵枢·五色篇》有“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之说。景岳注云:“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子处,子宫也。”指出了“面王以下”与“膀胱子处”的关系,即“膀胱子处”有病,可以从“面王以下”表现出来。我们认为,经文所说“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是单言色诊,至于人中与中指同身寸长度之差异在辨证中之应用,则未见论述。笔者跟随江苏南通老中医朱良春老师学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对本条的解释,历来注家多认为“转胞”之“胞”为膀胱。个人浅见以为“转胞”之“胞”不是膀胱而是子宫,理由是: 1.《金匮要略》及其以前的古典籍中未有称“胞”是膀胱者。《内经》早就明确地指  相似文献   

9.
《内经》提出膀胱为“津液之府”,认为膀胱有“藏津液”的功能。但在医学界中,对于膀胱是否具有“藏津液”的功能,其意见尚有分歧。今就这一问题,略书管见,以就正于识者。一、膀胱有“藏津液”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灵枢·本输》说:“膀胱者,津液之府也。”明确指出了膀胱具有藏津液的功能。唐·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说:“膀胱者,津液之府,号水曹,掾名玉海,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明·张介宾《类经》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11.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12.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4):239-240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徐疾”的含义,是全句的关键所在。《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此有不同解释,笔者认为二者不可能都符合原义。为此进一步探究,作《“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义》(《中国针灸》1995年第1期)一文。对此,有同道表示不同观点。笔者重温《内经》,反复比较和推敲,认为原文中“徐疾”仍应该指脉象,理由如下。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并非针刺方法首先,不妨去掉《素问·针解》和《灵枢·小针解》两文的注释部分,单从保留的原文来看,其词句结构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至“以针为之”完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医》1982,(12)
医古文部分古医籍的通借字问题古医籍中,使用通借字之处颇多,不明通借,遇之必捍格难通或误解其义。清代学者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所以阅读古医籍,要明通借之理。所谓通借字,是指古籍中有一些音同或音  相似文献   

14.
转胞识     
马德孚 《河南中医》1996,16(6):337-338
转胞识马德孚新疆中医学院(830054)主题词《金匮要略》中医名词考证高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第十九条,论述转胞病证中,解释“胞”同脬即膀胱;而“胞系了戾”指膀胱之系缭绕不顺。就此,谈谈粗疏看法,共同切磋,以期斧正。1胞...  相似文献   

15.
偶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2期《识破借字读本字——古音通假说略》一文,觉其中个别说法似有商榷之必要。此文引用滑寿的观点,认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句中,“佩”通假作“悖”,“佩”的本字是“悖”。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佩”的本字应当是“倍”。首先从音韵学角度看,上古音中“佩”与“倍”同属并纽之韵,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悖”属并纽物韵,其韵母不同。其次从字义讲,“倍”有违反、违背之意,《说文》:“倍,  相似文献   

16.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灵枢·论疾诊尺》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今注家对“颈脉动”多以人迎脉动为注,或迳避而不释。如张介宾《类经》注:“颈脉,谓结喉旁动脉,足阳明之人迎也。水气上逆,反侵阳明,则颈脉动”。高士宗《素问直解》注:“如颈脉动,喘疾咳,则知水气内动,故曰水”。《内经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8年12月第1版)语译:“颈动脉搏动显著”(第47页)、“颈部结喉两旁见到明显的搏动”(第143页)。笔者认为,《内经》“颈脉动”非指足阳明人迎脉动而言,当作手阳明扶突脉动为妥。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胞移热于膀胱”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胞移热于膀胱”语出《素问·气厥论》,对于“胞”的解释,诸家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指精室与女子胞,如吴崑、张景岳等;其二认为膀胱之中又有一胞,如马莳、王安道等。笔者认为均不能尽其经旨。考“胞”字,《内经》有多种意思,其一为心包络,如《紊问·痿  相似文献   

18.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原文是:“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一是“气化”说,以张景岳为代表;一是“呼出之水气”说,如江西何晓晖同志(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36年第10期);另有含糊其词释为“排出体外的水气”者,如现今统编教材。笔者认为,以上诸说有失原旨,此句“气”字当是“涕”,鼻涕也。现考析就教于同道。首先从五液来说,在《内经》论五液尚有  相似文献   

19.
《灵枢·本输篇》:“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此句注解纷云,归纳古人之见其说有三: 其一,(《甲乙经》)注:“以少阳作少阴,所谓两藏,是肺与膀胱。”其二,(《医经精义》)注:“以三焦为水液之道路,而须受肺和肾两藏的统帅。”  相似文献   

20.
(九) 五阅《灵枢》有《五阅五使》的篇名,其他有关五阅的资料,略述如下: 《灵枢》五阅五使》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又《脈度》篇:“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又《师傅》篇:“歧伯曰: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己知之矣。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以上是有关阅字之见于《灵枢》的三段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