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南华 《山东医药》2006,46(22):30-31
采用PCR检测4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儿和22例健康儿童的血清人微小病毒B19(HPVB19)DNA,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ITP组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39.0%(16/41)显著高于对照组;ITP组中急性型HPVB19DNA阳性率50.0%(14/28)显著高于慢性型15.4%(2/13);病毒感染阳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病毒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探讨相关因素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2例ITP和24例正常对照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抗体表达、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结果:ITP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GPⅡb/Ⅲa及GPⅠb/Ⅸ抗体A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组血小板计数与两种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ITP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K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ITP这一病理过程,对提高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川崎病(Kawasaki,K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共选取468例符合KD诊断标准的患儿,在发病的前10 d内给予IVIG 2 g/kg的初始治疗,然后将IVIG无反应K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加用IVIG(2 g/kg),B组接受IPX治疗(5 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治疗有效率、治疗费用以及治疗前1 d和治疗后7 d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KD诊断后7 d及1、3、6、12、24、36个月使用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 总共有40例患者被随机分组(IVIG组,n=24;IPX组,n=16),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X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明显少于IVIG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  相似文献   

4.
闫春平  陈蕾  韩丽丽  黄婉 《山东医药》2006,46(16):35-36
对19例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g静滴,1次/d,连用3d,减半量再用3d,然后给予强的松60mg/d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所有患者治疗后第1~3天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第2天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CD4^+细胞明显增高,CD8^+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孙超  沈云峰  周新 《山东医药》2009,49(24):72-73
目的探讨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92例重症ITP患者,联合组52例,采用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单药组40例单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联合组血小板〉20×10^9/L所需时间、出血控制时间均明显短于单药组,血小板峰值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ITP患者较单用糖皮质激素起效快,出血风险降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及健康儿童的T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ELISA法检测其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及PLT计数。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ITP患儿的T细胞PKC活性及sIL-2R表达显著升高(P〈0.05),PLT计数明显减少(P〈0.01)。PKC活性与sIL-2R表达呈正相关,与PIJT计数呈负相关,sIL-2R表达与PIJT计数呈负相关(P均〈0.05)。提示T淋巴细胞PKC信号转导通路在ITP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升血小板胶囊对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治疗作用及免疫调控机制。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强的松组、胶囊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均用抗血小板抗体于小鼠腹腔内注射,诱导持续性血小板减少成功建立ITP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强的松组、胶囊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强的松溶液、升血小板胶囊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8 d。模型维持4周处死动物,计数小鼠外周血小板、骨髓涂片产板巨核细胞,检测小鼠脾脏Tregs细胞构成比、Tregs/CD4值以及小鼠脾脏Tregs细胞Foxp3mRNA表达、Teff细胞IL-2 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强的松组、胶囊组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00.35±145.39)、(123.33±16.24)、(327.66±73.20)、(577.35±76.94)×109/L,骨髓产板巨核细胞计数分别为(55.05±5.83)、(26.90±2.49)、(66.27±3.58)、(63.45±3.44)个;与模型组比较,胶囊组、强的松组ITP小鼠外周血小板水平升高、产板巨核细胞数增加(P均<0.05)...  相似文献   

9.
国产替罗非班对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STEMI)直接PCI术病人95例,A组(45例)PCI术中给予国产替罗非班10bLg/kg的负荷量,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B组(50例)术中不予替罗非班,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肝素泵人,对比给药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及术前、术后ST段回落率及室壁运动记分(WMSI),围术期出血倾向。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优于B组(P〈0.05),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WMSI、EF均有改善,但A组的wMSI较B组改善更多(P〈0.05),A组治疗期间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 rs2715267)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3例成人慢性ITP患者( ITP组)及119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提取两组外周血DNA,采用位点特异性PCR进行DNA分型检测。分型结果通过DNA测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基因型AA、AC和CC在ITP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9%、52.6%及6.5%,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9.6%、37.8%及12.6%,两组比较P 均>0.05;等位基因A和C在ITP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7.2%、32.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5%、31.5%,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同性别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比较P均>0.05。根据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将ITP患者进行分组,结果显示,激素有效组、激素无效组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比较P均﹥0.05。结论 CD86基因启动子-3479 A/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ITP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及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5例初治ITP患者按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另设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PO水平,取治疗前骨髓涂片计数巨核细胞数量。结果 无效组TPO水平明显高于有效者及对照组(P均〈0.05),有效者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无效者巨核细胞计数则显著低于有效者(P〈0.01)。结论 血清高水平TPO可能预示ITP治疗困难;TPO治疗有效与无效者的发病机理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T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技术检测40例ITP患儿血清中的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变化,采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AIPA)测定这些患儿血清中抗GPⅡb/Ⅲa和抗GPⅠ/Ⅰx自身抗体。结果:(1)与正常健康儿童相比,ITP患儿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显著升高(P<0.05和0.01),而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显著降低(P<0.05和0.01),慢性ITP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急性患儿更为显著。(2)ITP患儿血清抗GPⅡb/Ⅲa和抗GPIb/Ix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7.5%和57.5%,抗体滴度与患儿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1),抗体阳性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抗体阴性患儿更为显著(P<0.05)。结论:儿童ITP发病中存在TH亚群平衡的偏离,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功能亢进和TH1型细胞因子功能不足,从而出现体液免疫功能增强,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新方法,但白于药源和经济原因,我国临床应用仍不普遍.本文介绍5例IVIG治疗ITP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应用ELISA法对 41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和 (或 )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抗心磷脂抗体 (ACAIgG)测定 ,并常规血小板计数。发现ITP患者治疗有效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含量显著降低 ,治疗前较治疗后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且血小板计数与PAIgG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 (r =- 0 .738,P <0 .0 0 1 )。而治疗无效组血小板计数、PAIgG均无明显变化。ACAIg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且未发现与血小板及PAIgG相关。PAIgG、ACAIgG含量增高提示ITP患者针对血小板磷脂及其他糖类蛋白等不同抗原产生了自身免疫反应 ,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22例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12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1单位单采血小板效果的实验室观察。方法:按血小板输血史将患者分为3组,A组(首次输血者,41例);B组(重复输血者,69例);C组(频繁输血者,12例)。血小板输注1h和24h后,比较患者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A组、B组、C组间CCI、P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症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低于血液病组。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控制出血重要方法,尤其对首次输血者及一般重复输血者(2~10次)有效,可起到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频繁输血者(≥11次)输注血小板后疗效较低,可能与患者输血前血小板基数较低及频繁输血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关,未来的研究需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更好地把握此类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物发光技术检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释放功能,利用磷酸醇及丙酮酸激酶(PEP-PK)将血小板ADP转换成ATP。实验表明ITP患者ATP、ADP释放明显减少(P<0.05)ATP/ADP比值增大。同时使用肾上腺素(Adr)致聚剂促使血小板聚集,观察聚集后ATP、ADP释放功能的变化。结果提示ITP患者ATP、ADP释放功能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不同减量方案的预测指标及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94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并在72 h后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将CRP浓度恢复正常的患儿作为A组(n=44),CRP浓度异常的患儿作为B组(n=50)。按随机数字表法将A、B两组患儿分为A1、A2组各22例和B1、B2组各25例。A1和B1组采用阿司匹林逐渐减量治疗,A2和B2组采用阿司匹林直接减量治疗。观察阿司匹林不同减量方案对A、B两组患儿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浓度的影响,分析A、B两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次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的概率。结果 治疗前A1、A2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ery...  相似文献   

19.
黄振华 《内科》2013,(5):459-460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对尿毒症出血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引起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口服咖啡酸片,0.2g/次,3;K/d,不予常规止血药;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止血药治疗,如维生素K、止血凝酶等,疗程4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1次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咖啡酸片可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可提高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对尿毒症出血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晖  翟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0):1633-1634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观察抗Hp治疗对难治性ITP的疗效。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48例ITP患者进行研究,正常对照组52例,因消化系统症状行胃镜和其他相关检查但未见明显异常的门诊患者。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及Hp血清抗体联合诊断Hp感染。对11例Hp感染阳性的难治性ITP患者抗Hp治疗,采用经典的三联药物,具体为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日2次;克拉霉素500mg口服,每日2次;阿莫西林1g口服,每日2次,连用7d,4~8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Hp血清抗体、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抗体。结果ITP组和正常对照组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8.18%(33/48),46.12%(24/52),ITP组Hp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11例常规治疗无效或复发患者并伴有Hp感染,有8例经上述治疗Hp感染转为阴性,该8例4~8周后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其中6例血小板自身抗体消失,而Hp检测阴性患者和Hp感染未得以根治的患者随访时血小板抗体和血小板计数均无变化。结论ITP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对于Hp感染阳性的难治性ITP患者,根除Hp的方法治疗ITP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