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其机理。方法:320只5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感染组腹腔接种柯萨奇B3病毒(CVB3)制成心肌炎动物模型,在接种病毒后3、7 d分别腹腔注射IVIG(500 mg/kg.d-1)5 d和10 d,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与心肌病理组织学积分和病毒滴度进行相关分析,并与中药黄芪疗效对比。结果: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小鼠心肌内病毒滴度、心肌病理积分和心肌细胞凋亡率与坏死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和黄芪治疗组,以早期(感染后3 d)长程(10 d)治疗组效果最好。结论:静注免疫球蛋白通过抑制柯萨奇B3病毒,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对病毒性心肌炎发挥疗效,其疗效高于传统中药黄芪。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和黄芪对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BALB/c小鼠腹腔接种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为108/ml的柯萨奇B3病毒0.1?ml。干扰素治疗组于接种病毒后24?h起腹腔注射α1b 干扰素104IU/g体重,1次/d,连用5?d。黄芪治疗组于接种病毒后24?h起灌喂黄芪颗粒30?mg/g体重,1次/d,共5?d。接种病毒后第7、14、21天分别处死小鼠,原位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含量。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增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含量增加,干扰素和黄芪治疗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含量。结论:α 干扰素和黄芪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免疫状态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机体免疫指标的调控作用。方法:随机将240只4周龄BALB/c小鼠等分为正常对照组、激素对照组、病毒对照组、早期激素治疗组、中期激素治疗组和晚期激素治疗组,每组40只。正常对照组每只小鼠腹腔接种0.1ml不含病毒的Eagle’s液,其他组每只小鼠均腹腔接种0.1ml 107.5TCID 50/ml的柯萨奇B3(CVB3)病毒液。正常及病毒对照组小鼠均予以生理盐水0.2ml灌胃,激素治疗组小鼠分别在感染病毒后不同时期给予泼尼松1mg/kg,灌胃给药10d。采用膜联蛋白V(Annexin V)联合碘化丙啶(PI)染色双参数技术,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细胞的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自动细胞记数法测定外周血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A)。结果:正常小鼠外周血、胸腺、脾脏有少量淋巴细胞凋亡,短期服用激素不增加淋巴细胞凋亡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淋巴细胞凋亡增多,应用激素治疗可诱导活化淋巴细胞凋亡.减少其对心肌细胞的浸润。与应用激素治疗的心肌炎小鼠相比,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血CD^3+、CD^4+、CD^8+下降差异无显著性。正常小鼠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较低,病毒性心肌炎小鼠ACA阳性率增加,早期及中期应用激素可降低ACA阳性率。结论:应用激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对细胞免疫功能无严重不良影响,并可明显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对心肌的损害作用.降低自身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28单克隆抗体(CD28 mAb)对柯萨奇病毒B3(CVB3)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的死亡率、心肌病理改变及病毒滴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6只BALB/c小鼠分为CD28 mAb组16只、病毒组40只、IgG组40只及正常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 )为10-6/mL的柯萨奇B3病毒0.15?mL,正常对照组接种0.15?mL?的Eagle氏液。CD28 mAb组、IgG组接种病毒后6、72?h分别接种CD28 mAb(0.1?mg/kg)和IgG(0.1mg/kg)。于接种病毒后第7天处死所有小鼠,取心脏,在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CVB3mRNA的表达。结果CD28单克隆抗体组小鼠死亡率、心肌病理积分、心肌CVB3mRNA均低于病毒对照组(P均<0.05)。结论CD28单克隆抗体可降低心肌病毒滴度,减轻VMC小鼠心肌炎症,降低VMC小鼠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病毒性心肌炎 (VMC)的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外周血检测柯萨奇病毒特异性抗体IgM (CBV -IgM )阳性的柯萨奇B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5 4例 ,依据心电图 (ECG)表现分三组 :A组 (ECG正常 ,n =10 ) ,B组 (ECG单项异常 ,n =37) ,C组 (ECG重叠异常 ,n =7) ,同期选择 3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血清cTnI、cTnT。结果  5 4例VMC患者中 ,血清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0 5± 7 6 3ng L 1vs 1 87± 0 74ng L-1,P <0 0 0 1) ;cTnI阳性率 (70 4 % )显著高于cTnT (5 7 4 % ) (P <0 0 1) ;B、C组分别与A组比较 ,血清cTnI、cTnT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 0 1) ,C组与B组比较 ,仅血清cT nI水平升高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cTnT水平升高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清cTnI可作为VMC早期诊断的指标 ,且有助于VMC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6.
心肌肌钙蛋白Ⅰ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50例非心脏疾患患儿的心肌肌钙蛋白I,并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并将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病程、临床类型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cTnI(0.29±0.48)μg/L明显高于非心脏疾患患儿数(0.06±0.15)μg/L(P<0.01)。其特异性明显强于CK-MB,(P<0.05),且在发病2周以内者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cTn I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具有一定特异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定量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VMC组)和35例对照组进行cTnI定量检测。结果VMC组和对照组比较cTnI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nI定量检测可作为诊断VMC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9.
心肌肌钙蛋白I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测定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脏肌钙蛋白I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分层法测定146例病毒性心肌炎和138例非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结果血清cTnI阳性率为89.7%,明显高于非心肌炎组2.17%。结论血清cTnI反映心肌细胞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一项极具临床价值的心肌炎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及免疫抑制法分别测定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及56例VMC患儿血清中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结果对照组20例cTnI及CK-MB均在正常范围;56例VMC患儿(VMC组)cTnI及CK-MB分别为(3.10±1.76)μg/L、(29.88±14.27)I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193、6.064,P均小于0.001),cTnI及CK-MB均阳性者23例,均阴性者4例,cTnI阳性但CK-MB阴性者28例,而cTnI阴性但CK-MB阳性者仅1例;cTnI阳性率(91.1%)明显高于CK-MB(42.9%),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20.443,P<0.001).结论测定cTnI对诊断心肌损伤具有高灵敏性及特异性,有利于VM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FasL抗体对小鼠柯萨奇B3(CVB3)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及病毒滴度的调节作用。方法:随机将80只Balb/c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病毒对照组、IgG对照组及抗FasL抗体治疗组,于感染后第10天每组处死8只并取其心脏,光镜检查的心肌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小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用空斑形成技术(PFU法)测定心肌病毒滴度。结果:抗FasL抗体治疗组小鼠死亡率、心肌病变积分、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病毒滴度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及IgG对照组(P均〈0.01)。结论:抗FasL抗体可降低小鼠CVB,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内病毒滴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2.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 8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观察组 )治疗前、治疗后及 90例健康儿童 (对照组 )血清的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 ,检测结果以( x±s)表示 ,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后 (P <0 .0 1)及对照组 (P <0 .0 1) ;治疗后心肌肌钙蛋白含量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评价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祛毒养心冲剂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组、药物组,每组20只。后两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CVB3)液,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不含病毒的Eagle′s液。药物组于接种病毒后24h灌胃给予祛毒养心冲剂。21d后,处死所有小鼠并取其心脏。进行心肌病理检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mRAN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病毒组相比,应用祛毒养心冲剂治疗后,小鼠心肌组织病变积分显著下降(P<0.05),心肌组织中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祛毒养心冲剂对VMC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IL-6在心脏中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AMA)在慢性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中的表达,比较卡托普利和氧化苦参碱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柯萨奇病毒B_3株(CVB_3)重复增量感染(第0、14、28天,剂量分别为0.20、0.25、0.30mL)BALB/c小鼠建立慢性VMC(n=60)模型,正常对照组(n=8)同期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2d将慢性VMC模型组存活小鼠随机分为慢性VMC对照组(n=8)、卡托普利干预组(n=8)及氧化苦参碱干预组(n=8),干预28d后,即实验第70天杀死各组小鼠.称取小鼠心脏质量,计算心脏与体质量比值;分别以苏木素-伊红(HE)、苦味酸天狼猩红行心肌组织及心肌胶原组织特异性染色,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心肌组织中胶原容积积分(CVF,%);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实验小鼠血清中AMA的表达,以光密度值(OD值)>(x-)+2s为阳性组,<(x-)+2s为阴性组.结果 慢性VMC组小鼠在实验第70天心脏与体质量比值、CVF及血清中AMA O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均<0.01).卡托普利及氧化苦参碱干预后心脏与体质量比值、CVF较慢性VMC组降低(P均<0.01),血清中AMA OD值较慢性VMC组降低(P<0.05).AMA阳性组心脏与体质量比值、CVF及OD值均较阴性组增高(P均<0.01).结论 慢性VMC小鼠血清中AMA表达增高,卡托普利及氧化苦参碱可下调AMA的表达,抑制慢性VMC小鼠的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8月~2008年12月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与对照组为同期入住非脑炎其他疾病抽搐患儿22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2天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CK-MB,并进行分析。结果在研究中发现cTnI对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比CK-MB及CK更具有特异性,是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损伤与脑损伤密切相关,即脑损伤越重,心肌损伤也越重,外周血cTnI的检测能早期诊断心肌损伤,从而可以早期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肌炎小鼠柯萨奇B3(CVB3)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AnnexinV/PI双参数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定量检测CVB3心肌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CVB3感染所致心肌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以及心肌细胞凋亡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小鼠(P<0.001),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心肌病理积分亦呈明显正相关(r=0.72,P<0.01;r=0.85,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可以反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而且两者均与心肌炎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合蛋白锌CPZ对病毒致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生化机制。方法:以柯萨奇病毒B3亲心肌变异株(CVB3m)诱导的BALBC心肌炎小鼠,观察CPZ对小鼠的发病情况、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活性氧浓度;并利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小鼠心脏的损伤情况。结果:服用CPZ组、CPZ合用VitC治疗组、VitC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小鼠感染CVB3m后病死率分别为10%、10%、50%、90%;服用CPZ组、CPZ合用VitC治疗组较感染对照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01),且稍低于VitC治疗组(P>0.05)。CPZ组及CPZ合用VitC治疗组病理改变(坏死灶数、炎性浸润灶数)均较感染对照组及VitC组明显减轻(P<0.001)。CPZ组及CPZ合用VitC治疗组血清SOD活性较感染组及VitC组明显增高,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01),活性氧浓度较感染组及VitC组明显降低,较正常组明显升高。结论:氧自由基在心肌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应用CPZ,可通过提高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又称活性氧)减轻心肌损害,降低感染动物的病死率,从而有效改善预后,且较VitC疗效好,为CPZ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