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增粗的处理方法。方法 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3年 5月 ,对3 1例胆囊管增粗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其中胆囊管直径 0 4~ 0 6cm 2 0例 ,直径 >0 6~ 0 8cm 6例 ,直径 >0 8cm 5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分别采用阶梯施夹法 (2 2例 )、大号钛夹法 (4例 )、圈套器法 (5例 )三种方法处理胆囊管 ,14例置腹腔引流管。结果  3 0例无并发症治愈出院 ,1例术后第 2天出现胆漏 ,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ENBD)及腹腔引流 1个月后治愈出院。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 ,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胆囊管增粗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粗大胆囊管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粗大胆囊管的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12月我院 10 5 2例LC中 2 4例粗大胆囊管的临床资料 ,其中胆囊管 (0 4~ 0 6 )cm 12例 ,(0 6~0 8)cm 8例 ,(0 8~ 1 0 )cm 2例 ,>1cm 2例。分别采用二夹法 (10例 ) ,三夹法 (5例 ) ,梯形钳夹法 (6例 ) ,旋转钳夹法 (3例 )处理。 结果  2 1例顺利完成LC ,3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全组无胆漏、膈下积液发生。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粗大胆囊管采取不同方法处理可顺利完成LC。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LC术中胆囊管增粗的处理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1.5年内对17例胆囊管增粗病人行LC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直径0.4~0.5cm6例,直径0.6~0.7cm 5例、≥0.8cm 6例。在LC术中分别采用阶梯施夹法11例、大号钛夹法4例、圈套器法1例,8例置腹腔引流管。17例中16例LC成功,1例中转开腹手术。14例无并发症痊愈出院,2例术后3d出现胆漏,经ERCP造影,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后21d治愈出院。提示在LC术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增粗的胆囊管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囊管结扎夹闭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处理粗大胆囊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12月,104例LC术中发现粗大胆囊管(直径>0.8 cm),先用丝线结扎使之变细,再用钛夹完全夹闭处理。结果 104例术中胆囊管直径0.8~1.2 cm,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0~150 min,平均95 min。无出血、胆漏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84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1.7年,无腹痛、黄疸及发热等症状。结论对粗大胆囊管先结扎后夹闭的处理方法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特别适合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胆囊管增粗情况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术中处理措施及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64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管增粗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为丝线联合钛夹结扎胆囊管33例;只行胆囊管钛夹锁闭31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比较(P0.05)两组均无胆漏发生,两组各中转开腹1例。结论在腹腔镜急性胆囊切除术中采用适当的丝线联合钛夹方法处理增粗的胆囊管可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且经济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处理胆囊管-胆总管骑跨结石的技巧. 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3年6月19例胆囊管-总胆管骑跨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资料. 结果 19例腹腔镜下切开胆囊壶腹部和(或)胆囊管,完成LC.结石直径0.4~0.6 cm,平均0.5 cm.术后48 h拔引流管,3~5 d出院.19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0个月,无残余结石. 结论术中充分显露胆囊管汇入胆总管处,切开胆囊管将结石推挤出胆囊管是腹腔镜下治疗骑跨于胆囊管总胆管间结石的最佳方法,也是预防术后残余结石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胆囊壶腹部结石嵌顿伴胆囊积液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胆囊壶腹结石嵌顿伴胆囊积脓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 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76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胆囊积脓行LC。术中见胆囊管增粗37例,阶梯施夹法11例,大号钛夹法9例,套扎线法3例,Hem-o-lok结扎14例;术中取出胆囊管结石9例,处理胆囊床出血6例;6例行胆囊前壁切除手术。结果76例LC全部成功。手术时间50~125 m in,(65.0±32.8)m in。均放置引流,引流量40~90 m l/d,(50.0±10.4)m l/d,术后18~36 h拔除引流管。术后2例出现胆漏,经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76例无术后出血、内脏损伤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和胆囊积脓患者行LC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丝线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式改进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丝线结扎的方法代替经典的钛夹法结扎胆囊动脉、胆囊管。结果50例患者中无一例中转开腹,均顺利完成LC手术,无其它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丝线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术式,优于钛夹法。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的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管的处理方法。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行3100例LC,对不同类型的胆囊管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常规中号钛夹处理胆囊管2387例(77.0%),大号钛夹法93例(3.0%),可吸收夹法62例(2.0%),丝线结扎法155例(5.0%),阶梯钛夹法217例(7.0%),圈套器处理法184例(5.9%),因局部炎症较重未找到胆囊管者实施特殊处理2例(0.1%)。结果术后发生胆囊管胆汁漏4例(0.1%),留置腹腔引流管引流,辅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分别行鼻胆管引流及内支架引流3周后胆管造影,未见胆汁明显外溢及胆管扩张后拔出引流管,全部患者治愈。结论LC中根据不同胆囊管类型,采取个体化处理方案可减少胆管损伤、胆汁漏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难切性胆囊的腹腔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囊壶腹结石嵌顿伴胆囊积脓的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76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胆囊积脓患者行LC。手术中见胆囊管增粗34例,阶梯施夹法11例,大号钛夹法9例,套扎线法4例,HOO-M-LOK结扎11例;手术中取出胆囊管结石9例,处理胆囊床出血6例;6例行胆囊前壁切除手术。结果 76例中LC全部成功,手术后均放置引流,手术后2例出现胆漏,经放置的腹腔引流管治愈,全组病例无术后出血,内脏损伤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和胆囊积脓患者LC手术可行,可达到LC的良好效果,不是LC手术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胆囊炎的腹腔镜手术治疗体会(附2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经验。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1月,对212例急性胆囊炎行LC。术中行胆囊减压,将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反向推至胆囊内,恢复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紧贴胆囊颈分离解剖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对增粗的胆囊管用7号丝线结扎后再加钛夹或可吸收夹;胆囊局部病变重,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者,行胆囊大部切除,残余胆囊黏膜电凝破坏,缝合胆囊残端;对短胆囊管,在明确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的关系后用1枚钛夹夹闭胆囊管,离断时留部分胆囊颈组织以防钛夹脱落。212例术后均放置腹腔引流管。结果 201例完成LC,11例中转开腹,其中Mirizzi综合征Ⅰ型2例,胆囊与胃、十二指肠、横结肠紧密粘连2例,7例为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解剖不清。4例术后胆漏,经保守治疗痊愈。186例随访1~12个月,平均4.6月,无胆总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 LC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严格病例选择,酌情处理胆囊三角、胆囊管和分离胆囊,常规放置引流管,适时中转开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式及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5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4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3例术后发生胆漏,1例为胆总管T管引流,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于术后2~3 d急诊开腹手术探查,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经T管造影发现胆管残余结石2例,于术后8~9周经T管窦道取石成功。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2例患者胆总管直径<0.8 cm,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lithotomy,EST-L)+LC,术后恢复良好。3例LC术中经扩张的胆囊管置入胆道镜取石后直接结扎。LC术后确诊继发胆总管结石3例,均行EST-L,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术者所掌握的技能及设备条件等个体化选择具体术式,一般术前及术中确诊的患者应以"LC+LCBDE"为首选,而LC术后确诊的继发胆总管结石应首选EST-L。由于Oddi括约肌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特殊性及不可复制性,术者在选择具体手术方式时,应注意保护Oddi括约肌的结构与功能,尽量避免行EST-L。  相似文献   

13.
Incomplete excision of the gallbladder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issection and transection of the cystic duct close to the gallbladder has been advocated as a means of avoiding common bile injury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We present three cases in which inadequ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allbladder—cystic duct junction resulted in incomplete cholecystectomy. In two patients an unsecured gallbladder infundibulum presented as cystic duct leaks and one patient developed recurrent symptomatic cholelithiasis. These cases emphasize the need for complete dissec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cystic duct at the gallbladder prior its division and secure ligation during L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颈管嵌顿结石的手术方法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为58例胆囊颈管嵌顿结石致急性胆囊炎患者施行LC的临床资料。全麻下行三孔法LC,充分游离胆囊三角,骨骼化胆囊动脉、胆囊管,暴露出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部,尝试将结石推入胆囊壶腹失败后,沿胆囊管长轴剪开0.5~1.0cm,取出结石,断端结扎或缝合。结果:53例(91.4%)成功完成LC,3例(5.2%)中转开腹,2例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后治愈。无胆管损伤、胆漏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术后住院2~9d,平均4d。56例术后随访半年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解剖胆囊三角,必要时剪开胆囊管,完全可在腹腔镜下处理胆囊颈管嵌顿结石,并可避免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15.
重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隐性疾病的发现与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14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早期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隐性胆道疾病易被忽略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有要用回顾性病例总结的方法,对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导致癌变,胆总管结石易被术者忽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269例胆结石患者中2例癌变,179例息肉中3例癌变,癌变率达0.3%,105例胆总管直径>0.8cm者,术中造影28例有胆管结石,发生率为26.6%,结论:?LC前临床医师应对胆囊巨大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有宽蒂息肉者高层重视,以免对癌肿误诊,对术前胆总管>0.8cm者,术中[造影检查是必需的,以免漏诊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16.
小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特殊性。方法:27例小儿LC,腹壁操作孔较成人位置稍低1-2cm,气腹压力7-10mm Hg,CO2流量2-3L/min。结果:胆囊管与胆总管异位汇合6例,胆囊管冗长3例,双胆囊管畸形1例,胆囊位于肝左叶1例,本组LC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5-35min,平均28min,住院时间4-10d,平均6.5d,全部随访1个月-5年,发生急性胰腺炎2例,不同程度腹泻6例,其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壁操作位置稍低、低气腹压及胆道变异为小儿LC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5月为27例患者行经脐单孔LC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结石10例,胆囊息肉1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2例。做脐下缘弧形切口,采用三通道套管,胆囊动脉及胆囊管使用5 mm钛夹夹闭。观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效果。结果:24例成功完成手术,2例因胆囊分破、胆囊动脉出血中转为三孔法,1例因胆囊三角粘连、分离困难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57.83±7.44)min。术中出血量10 ml,均未放置腹腔引流管。术中无副损伤,术后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脐部切口愈合后疤痕隐蔽,患者对治疗及美容效果满意。结论:经脐单孔LC较传统LC操作困难,但腹壁美容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囊壶腹部切开结合圈套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囊管分离解剖困难者111例,术中应用胆囊壶腹部切开结合圈套器行胆囊管部位结扎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病人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胆漏、胆管损伤、出血、黄疸及胆囊管残端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分离解剖困难,应用胆囊壶腹部切开结合圈套器行胆囊管部位的结扎安全可行,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