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通过改良的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入路,对31例36侧髁突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个月,从患者的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最大者4.8 cm,最小者3.0 cm,平均张口度4.0 cm,无张口偏斜。术后3个月CT显示所有患者髁突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较之传统手术切口,改良的腮腺入路切口隐蔽,手术创伤小,利于面神经保护,且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24例髁突骨折经下颌后进路行坚强内固定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发生于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髁突骨折用小型钛板经下颌后进路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发生于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骨折24例30侧,经下颌后进路以小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后复查并评价疗效,复查内容包括: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X线表现、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张口型偏移明显改善,错牙合3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X线检查: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髁突无移位。结论:下颌后进路是一种治疗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2013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髁状突骨折患者56例(64侧),根据骨折位置不同分别采用耳屏前入路(19侧)、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23侧)和颌后颌下入路(22侧)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种手术入路治疗髁状突骨折总体临床效果满意,但部分病例合并面神经损伤、张口受限、咬合错乱、髁状突吸收、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论 髁头骨折可采用耳屏前入路;髁颈部骨折可采用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髁颈下骨折可采用颌后颌下入路。髁头骨折一般采用1 ~ 2枚侧向拉力螺钉固定;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可采用1 ~ 2枚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但有1枚钛板必须沿张力带放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3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髁状突骨折患者56例(64侧),根据骨折位置不同分别采用耳屏前入路(19侧)、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23侧)和颌后颌下入路(22侧)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种手术入路治疗髁状突骨折总体临床效果满意,但部分病例合并面神经损伤、张口受限、咬合错乱、髁状突吸收、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论髁头骨折可采用耳屏前入路;髁颈部骨折可采用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髁颈下骨折可采用颌后颌下入路。髁头骨折一般采用1—2枚侧向拉力螺钉固定;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可采用1~2枚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但有1枚钛板必须沿张力带放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治疗髁突基部斜形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18例(21侧)髁突基部斜形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区"S"形切口,穿腮腺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前牙开牙合,经颌间牵引2周咬合关系明显改善;8例张口受限,经张口训练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3例张口偏斜,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4例4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其中1例颧支损伤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3例颊支损伤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患者均未出现涎瘘,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钛板钛钉固定良好,未见髁突吸收及关节强直现象。结论:采用腮腺区"S"行切口,穿腮腺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是治疗髁突基部斜形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3例单侧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经颌后入路,术中保护腮腺及面神经,行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结果:2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无1例出现涎瘘,无1例出现面神经麻痹,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通过早期锻炼张口,均能恢复术前张口度,无关节强直出现。结论: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有术野暴露充分、操作方便、有效保护面神经及腮腺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下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髁突低位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耳下切13经腮腺入路,对21例22侧髁突低位骨折病例施行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术。术后对患者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等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开口度最大4.7cm,最小3.3cm,无张13偏斜病例。有2例出现暂时陛面瘫,经过治疗后2月内恢复。手术3月后复查CT,显示所有病例髁突骨折均解剖复位。结论:耳下切口经过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伤口隐蔽,术后瘢痕小,且能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治疗髁颈及髁突基底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21侧)髁颈及髁突基底部骨折患者选择穿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5例患者,21例侧髁突骨折行手术治疗。19例侧髁突骨折选择2块接骨板固定,2例侧选择1块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复查全口曲面断层片或三维CT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除1例患侧后牙暂时性轻度开外,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张口度32~45mm(平均38mm)。3例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永久性面瘫。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涎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相对于髁突骨折的颌后及颌下入路,穿腮腺入路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容易暴露,可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是治疗髁颈和髁突基底部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颌后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4例成人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经颌后入路,分别采用腮腺前缘入路及横断腮腺入路,解剖复位髁突骨折行坚强内固定术。结果:64例患者均取得良好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出现。A组2例出现面神经麻痹。B组2例出现涎瘘,4例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结论:颌后入路可有效治疗髁突骨折,且腮腺前缘入路较横断腮腺入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颌后切口入路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颌后切口入路,剖开腮腺下极,显露下颌升支及髁突。低位骨折,切口内直接对位固定;中位骨折,先切口内复位,预弯制钛板使之与骨面贴合,标志出螺钉钻孔位置后,将髁突夹持向下牵拉,垂直骨面钻孔,固定钛板,再复位固定升支部;高位骨折,下颌升支垂直斜形截骨,游离升支后缘骨块,并游离出髁突,体外将髁突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将其回植于关节窝,后缘固定升支截骨线。结果35例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张口度达3.5~4.0cm,面部对称。结论颌后切口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显露充分,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