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13例门诊患者退药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振  林文强 《海峡药学》2007,19(3):100-101
目的 了解门诊退药状况,为制定相应合理的措施提供依据,以减少门诊退药率.方法 对我院2005年5月至10月闸门诊药房退药记录113例,按退药原因、所退药品品种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病人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最主要的退药原因,占退药比例的39.82%,其中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导致退药的占66.67%;病人拒绝用药的占退药比例的24.78%,其中以药费过高为由退药者占9.73%.结论 我院门诊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尤其是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需加强对临床用药尤其是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培训、指导和管理,同时注重药品知识的宣传,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从而减少退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我院病区退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减少病区退药行为。方法:对我院病区2006年10~12月的退药原因、退药品种及占全院退药金额的比例进行分析,并与2005~2006年全院退药金额进行比较。结果:我院病区2006年10~12月共退药2674例/次,退药品种达192种,退药原因主要包括出院、更改医嘱、电脑输入错误等,退药率为4·58%。结论:我院各病区均有退药现象,且退药量大,增加了药品质量管理难度,存在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亟待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3.
吕建洪 《中国药房》2011,(12):1140-1142
目的:寻找符合我院实际的管理措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8月23日-2010年11月3日我院门诊西药房退药申请单180张,涉及药品367种,以科室为标杆,按退药原因、退药品种、贮存条件进行分析。结果:退药科室主要分布在儿科,退药主要原因有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病情变化、不合理用药等,分别占退药次数的41.2%、26.3%、19.3%,累计达86.8%。所退药品主要为常温贮存下的西药。结论:应以确保药品质量为前提,明确退药情形和处理要求,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加强ADR/ADE报告和监测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咨询服务制度来提高我院合理用药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谈继云 《北方药学》2015,(10):132-133
目的:探讨门诊退药原因及降低退药率方法.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席桥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所有退药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门诊处方及退药记录单,按照退药原因分类统计数量,探讨降低退药率方法. 结果:2013年1月~2015年6月门诊共调配处方24208张,退药处方232张(0.46%,112/24208),发生退药原因包括药品因素102张(43.96%,102/232)、医生因素(重复开药、开药过多、不合理给药等)70张(30.17%,70/232)、患者因素(不配合或拒绝治疗、已有相同药品、病情变化、经济问题等)60张(25.87%,60/232). 结论:门诊退药现象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通过不断加强药师和医师专业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设置用药咨询窗口提供咨询服务、医患之间应该加强有效沟通以减少退药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院病区药房退药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加强药房药品管理,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860张退药申请单的退药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最常见的退药原因有病情变化、医嘱更改、终止治疗、患者不依从、电脑录入错误、药品不良反应等;退药次数最多的是抗菌药物;退药率为1.49%~20.25%,普通儿科退药率最高为20.25%,内分泌科最少为1.49%。结论加强药房的药品管理,强化医师的责任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以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门诊药房退药原因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晓荣  石春生  宫淑艳 《中国药房》2011,(25):2393-2395
目的:了解门诊药房退药原因,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5月门诊药房退药处方共276张,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为依据,从退药科室、退药原因、退药品种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退药最多的科室为心内科(96张,34.8%),其次为内分泌科(40张,14.5%);退药原因包括医师开错药(110张,39.86%)、用法用量错误(22张,7.97%)等;所退药品以抗微生物类药物(69张,25.0%)、循环系统用药(55张,19.9%)为主。为降低门诊药房退药率,医院相关部门应建立退药制度与奖惩制度;加强法规宣传与职业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加强药房管理与"医、药"沟通;开展药师用药咨询和指导工作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门诊西药房退药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方法对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门诊要求退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原因主要包括药品不良反应(29.75%),医师因素(26.04%),患者因素(30.17%)。结论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和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8,(1):25-28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退药情况,促进患者安全用药。方法: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抽取我院门诊药房2016年9月(活动前)退药数据,设计退药原因查检表,通过现场查检,把握医院门诊发生退药的现状,拟定改善措施并进行效果确认。对比活动前、后(2017年3月)1个月内退药例数及圈员各项能力的提高,评价改善效果。结果:我院针对检查用辅助药品退药和用药不适宜退药情况发生较多的要因,通过制订用药检查项目手册、优化检查科室用药发放流程等措施进行了改善,结果门诊药房退药例数由活动前的31例/月减少到12例/月,目标达成率为119%,改善幅度为61%;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管手法运用能力均正向升高。结论:我院开展的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门诊药房退药例数,优化了用药发放流程,促进了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对门诊退药实行规范化精益管理,减少门诊退药,避免医患纠纷,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方法对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0年的退药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分析门诊退药的主要原因。结果退药原因依次为药品不良反应(36.43%),医嘱改药、停药(16.81%),住院治疗(13.40%),患者拒用(9.81%)。提出医院门诊退药的患者与医生双方共同控制的精益管理措施。结论退药管理应注意药品开出源头及审核退药环节,对医生进行全面考核与质量控制,可减少药品资源浪费,维护患者及医院双方利益,实现医院退药的精益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16):2236-2238
目的:加强静脉用药配置中心(PIVAS)多个工作环节的质量管控,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方法:综合分析我院PIVAS产生退药的原因后,着重从PIVAS内部工作各环节出发,采取相应措施实施质量管控。通过比较自2013年10月开始实施管控后至2014年4月的工作量与退药百分比的变化来评价相关措施的成效。结果与结论:我院PIVAS采取了提高医嘱审核的效率与正确性、调整输液标签打印时间、改进退药模式及加强药品的管理等多方面措施,退药的百分比例由4.51%降到1.50%,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所采取的措施能显著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促进PIVAS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考查、分析并探索合理的干预管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考查干预管理效果。结果:通过12个月连续性干预管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停药时间干预初期1月份合格率为73.64%,12月份达到97.3%;术后停药时间≤24 h的比例1月份为0%1,2月份达到43.92%。结论:医院制定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及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措施总体有效、可行,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需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该院门诊患者退药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502例门诊患者的退药清单,按退药原因、退药类型、退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原因前3位为药品的不良反应(56.57%)、病情变化(13.15%)、患者拒绝治疗或检查(9.96%);退药类型分布前3位为抗肿瘤药36种(22.09%),抗肿瘤辅助治疗药36种(22.09%),抗生素类药22种(14.11%)。退药金额前3位为抗肿瘤药424479.48元,抗肿瘤辅助药166864.62元,抗生素56039.02元。结论应加强医、药、患之间的沟通,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加强退药管理,规范退药程序;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总结,是减少退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罗芳  徐海燕  魏宇宁 《中国药房》2011,(21):1954-1955
目的:为规范医院门/急诊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以下统称N&P药品)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门/急诊N&P药品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流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建立的N&P药品管理体系,制定的人员、处方、药品各方面的相应管理措施,以及所形成的规范的管理流程,从药品请领、日间管理、夜间管理、门/急诊科室领药管理、空安瓿回收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药品来源,控制了药品流向。结论:我院门/急诊N&P药品的管理流程行之有效,保证了N&P药品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周祖萍  邵寅 《中南药学》2012,10(11):860-862
目的探讨退药原因,减少或规范退药。方法通过人工收集某院干预前2011年7~12月退药处方388份和干预后2012年1~6月退药处方134份找出退药原因,提出应对措施。结果退药由医师、患者、药房、其他等多方面原因引起,其中医师方面是引起退药的主要原因,由干预前169例(构成比43.56%)下降到干预后31例(构成比23.13%);其他方面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影响因素,由干预前的135例(构成比34.79%)下降到干预后的20例(构成比14.93%)。退药科室主要集中在急诊科。结论退药现象客观存在,应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减少退药。  相似文献   

16.
我院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燕玲 《中国药房》2011,(38):3575-3578
目的:对比干预前、后我院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1月(干预前)及2010年1月-2011年3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例各280例,对比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由干预前的100%下降为干预后的55.36%;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0%上升为干预后53.57%。但仍存在无指征用药、用药疗程过长等现象。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明显提高围术期的抗菌药物用药水平,降低药物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但仍有待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血管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2011年4—10月(干预前)我院血管外科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04例和2012年4~10月(干预后)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132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预防应用合理性明显改善,抗菌药预防使用率由48.08%下降至12.12%(P〈0.01);其中用药指征、药物选择、术后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用药频次较干预前明显减少(P〈0.01);干预后抗菌药费用明显下降(P〈0.01)。结论:临床药师采取的干预措施可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实施药学服务和行政干预后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情况,推动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骨科Ⅰ类切口手术2011年3—7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前组、2012年3—7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后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3%下降为干预后的67.1%(P〈0.01),术前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时间不当由干预前的63.01%下降为干预后的27%(P〈0.01)。实施药学服务和行政干预后,各项不合理用药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实施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应进一步优化各项措施,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周福永  蔡志琴  胡金芝 《中国药房》2014,(36):3431-3433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2013年收录的血栓通注射剂致ADR文献报道,对收集到的76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中,59例(占77.63%)在用药30 min内发生,以即发型和速发型过敏反应为主;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占43.71%)、神经系统损害(占19.21%)、呼吸系统损害(占17.88%)为主;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结论:通过提高药品质量并加强用药过程监测等措施,可避免和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边原  杨勇  闫峻峰  陈鸣  龙恩武  李刚 《中国药房》2013,(44):4198-4201
目的:提高综合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方法:分析某院在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上的措施与方法,并抽取2012年4—10月(干预前)和2012年11月-2013年5月(干预后)所有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每月200份,及住院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病历每月40份,通过合理用药信息系统进行处方和医嘱审核,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该院门诊处方越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选择等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中基本药物选择趋向合理性,且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出现显著下降。结论:通过对医务工作者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强化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处方点评小组,分级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采用合理用药相关网络系统干预和医嘱审核制度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