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方案3)及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方案4)综合治疗10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观察4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脑循环时间均降至<14s,颅内压由治疗前的(350.29±80.12)mmH2O降至(247.92±75.53)mmH2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0,P=0.000)。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0级71例(68.27%),1级26例(25.00%),2级6例(5.77%),3级1例(0.96%),4级0例,5级0例,4种治疗方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0,P=0.06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颈动脉溶栓与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慢性、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血管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窦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1例诊断明确的侧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经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辅以肝素钠全身抗凝治疗,其中9例溶栓效果欠佳者采用静脉窦内自膨式支架(Wallstent或Smart)成形术。结果经静脉窦内直接溶栓及窦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21例中静脉窦完全再通者11例,部分再通9例,1例未通。其中8例静脉侧支循环明显改善,建立以海绵窦代偿性引流、椎静脉丛引流以及头皮静脉代偿引流等3种方式。手术后所有患者颅内压均降至≤200mmH2O(2kPa),8例于手术后7d内再次出现不同程度颅内压水平升高,经持续肝素钠抗凝治疗后恢复至正常值水平。随访3个月~6年,20例患者症状持续缓解,未复发。结论静脉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促进静脉窦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安全可靠,手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物可以维持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患弥漫性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内出血者,采用经颈动脉和椎动脉内间断溶栓和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5-10d;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2年。结果治疗后经脑CT复查证实,15例颅内出血在1周内得以控制,1个月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血肿均完全吸收。颅内压在治疗2周后,基本稳定在280mm H2O以下。2例颅内出血严重,于治疗3d后死亡。结论同时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的综合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9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综合血管内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方案1),38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溶栓合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56例患者接受单纯颈动脉溶栓(方案3),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99例患者中有94例颅内压降至300 mm H_2O, 75例患者静脉窦实现再通,93例患者循环时间降至11 s以下。结论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侧支回流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9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人采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等治疗方法,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和侧支循环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DSA示残留静脉窦有回流63例,海绵窦代偿性引流75例,椎静脉丛引流35例,头皮静脉代偿引流14例。结论血管内溶栓和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静脉侧支回流的建立和加强对于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经血管内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报告36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和动脉内治疗两组;动脉内治疗采用多次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做溶栓,全身应用华法令抗凝结合抗感染等处理;常规组为静滴蝮蛇抗栓酶和口服新抗凝的方法。结果:动脉组在治疗10天内全部停用甘露醇且颅内压均降至2.94kPa以下;在7天时复查脑血管造影示静脉窦再通。结论:经颈动脉入路注入高浓度纤溶药物,可直接弥散并作用到各静脉窦,而全身有效的抗凝防止了血栓再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局部溶栓与机械碎栓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资料与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静脉窦血栓病人经股静脉穿刺,将微导管选择性插入已闭塞的静脉窦内。6例行静脉窦局部灌注尿激酶或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采用球囊机械碎栓术;3例伴脑皮质或深部静脉血栓者同时经颈动脉给予溶栓药。结果造影示6例已闭塞的静脉窦部分再通,1例无明显再通;3例侧支静脉回流增多。1例溶栓后原有脑内血肿增大,导致偏瘫加重;1例术后发生无症状出血性静脉梗死。随访10个月~3年,6例mRankin评分0~1分,1例mRankin评分2分。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静脉窦完全再通率低,但血管部分再通及侧支静脉回流增多,可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CYST)的疗效. 方法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42例CVST患者,其中21例应用单纯抗凝治疗,21例应用血管内治疗.治疗后3 d观察患者颅内压(ICP)下降情况,治疗前、后(3 d及3、6、12个月)通过目测类比法(VAS)检测患者的头痛程度.结果 治疗后患者ICP均下降,血管内治疗组除1例患者ICP由术前620 mm H_2O降至410 mm H_2O,其余患者ICP基本稳定在200~260mmH_2O.单纯抗凝治疗组患者1例ICP降至350mmH_2O,5例ICP在400mmH_2O以上,脑疝死亡1例.治疗后3 d、3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和单纯抗凝治疗组患者VAS评分(3 d:8.1±1.6vs3.5±1.5:3个月:4.9±1.4 vs 2.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血管内治疗CVST能够较快的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较为可靠和安全.  相似文献   

12.
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和经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39例以顽固性头痛、头闷和颅内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采用头部MR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立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血管成形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前MR检查显示颅内出血和静脉(窦)内血栓形成;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脑静脉明显扩张、瘀滞,脑动脉至静脉窦间的血液循环时间显著延长(>11s),尤其静脉期(>5s)。治疗后130例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治疗有效率达93.5%(130/139);并发症发生率0.7%(1/139);病死率2.2%(3/139)。对92例患者随访3个月~7年,1例死亡,91例疗效稳定,无明显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可确定诊断;连续应用纤溶药物和长期抗凝治疗可获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单纯抗凝和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抗凝组(12例)和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局部溶栓+抗凝组16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再通情况及预后。结果 机械取栓组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均优于单纯抗凝组(P均<0.05),单纯抗凝组治疗后均未发现新发出血灶,机械取栓组仅有1例术后出现阴道出血。结论 对于合并有颅内出血的CVST患者,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能有效促进静脉血流的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脑静脉窦血栓13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股静脉插管,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局部溶栓。术后抗凝治疗。3~62个月,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5例行MRI随访。结果 12例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死亡。1例复发再次局部溶栓治疗,其余病例疗效满意。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