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芳  费樱  师萍 《贵州医药》2005,29(5):409-411
目的探索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了124例血清抗CCP抗体和IgM-RF,其中52例确诊RA患者,29例临床怀疑但未确诊RA患者,43例确诊非RA风湿性疾病患者,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为63.5%,特异性为97.67%,IgMRF敏感性为73.08%,特异性为67.44%,二者对RA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怀疑但未确诊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者经2年随访有77.78%确诊RA,显著高于抗CCP抗体阴性者。结论(1)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有高特异性;(2)抗CCP抗体阳性者有发展为RA的高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A33/36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纯化的RA33/36为抗原,用免疫印迹法检测RA498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514例、正常对照50名,比较RA33/36抗体在各组人群中的阳性率,并评价其与RA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早期诊断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RA33/36抗体在RA中的灵敏度为32.93%,特异性为88.52%,在RA早期病例中阳性率为32.03%,在72例类风湿因子(RF)阴性的RA患者中有21例阳性(29.17%)。RA33/36抗体与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8.46%。RA33/36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关节肿胀数、疼痛关节数、功能分级、X线分期及其他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Sa抗体及抗CCP抗体阳性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33/36抗体对RA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有早期诊断价值,并对RF有补充诊断价值,与抗CCP抗体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可广泛应用于RA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双手及腕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8例初诊的RA及疑诊为RA的多关节炎/痛患者进行双手和腕关节行MRI扫描检查及临床评价,并对未确诊患者进行1年临床随访,研究MRI在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在28例初诊RA患者中,27例(96%)在MRI扫描中显示RA异常征象;在60例多关节炎/痛患者中,有24例在随访期间证实为早期RA,其中23例(96%)MRI提示早期诊断,并且15例(62%)的患者已出现MRI骨侵蚀。与已确诊RA患者相比,此24例早期RA患者在病程、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腕关节受累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MRI表现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的骨侵蚀可以出现在病程早期,双手及腕关节MRI扫描是RA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可提示早期RA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v5(sCD44v5)水平的检测,分析sCD44v5与R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探讨其在RA发病及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RA活动组35例,RA缓解组、骨关节炎(OA)对照组、强貞性脊柱炎(AS)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各31例.对RA活动组中20例患者给予来氟米特治疗3个月,同时记录所有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sCD44v5,对比组间及RA治疗前后血清sCD44v5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RA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RA活动组的血清sCD44v5的水平明显高于RA缓解组、OA对照组、AS对照组、健康对照组;RA缓解组、OA对照组、AS对照组的血清sCD44v5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CD44v5的水平与患者的疼痛评分、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和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指数、健康评价(HAQ)、疾病活动性评分(DAS)、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具有正相关性,而与年龄、病程和抗环瓜氨酸多肽(ACCP)抗体无相关性.20例活动性的RA患者给予来氟米特治疗3个月后症状及活动性指标好转,治疗后血清sCD44v5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44v5可能参与了RA疾病的发生、发展,血清sCD44v5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RA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 (SH)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1 6例RA患者行关节腔注射SH注射液 2ml治疗 ,1次 周 ,连续 5周 ,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度及行走情况 6个指标综合评分 ,每项按 4级评定。结果治疗疗效优 9例 ,良 5例 ,可 2例。结论关节腔内注射SH是治疗R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萘丁美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估萘丁美酮对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6例RA病人分 2组 ,萘丁美酮组 4 6例 ,男性 14例 ,女性 32例 ,年龄 4 5a±s 11a(2 2~ 68a) ,给萘丁美酮片 1g ,po ,qd× 4wk。双氯芬酸组 30例 ,男性 6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4 4a± 10a(2 6~ 64a) ,给双氯芬酸 5 0mg ,po ,qd× 4wk。观察其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 :萘丁美酮组总有效率为 91% ,明显高于双氯芬酸组 (73% ,P <0 .0 5 ) ,2组治疗后临床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1) ,萘丁美酮组不良反应为 15 % ,明显低于双氯芬酸组 (37% ,P <0 .0 5 )。结论 :萘丁美酮对RA具有良好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补体(C)、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探讨这些检测指标在RA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60例正常对照组和95例RA活动组及82例缓解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RA活动组和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IG、C、RF、ESR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活动组与缓解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的IG、C、RF和CRP水平与患者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对临床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小燕  邵体红  陈曦  徐亮 《安徽医药》2013,34(2):127-130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2例RA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按有无间质性肺病分为RA无ILD组283例,RA-ILD组39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22例RA患者合并ILD的患病率为12%,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85%);RA-ILD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较RA无I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ILD组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RA无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A-ILD组RF滴度较RA无ILD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BPC)、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情反复发作,其中男性2例(17%),女性10例(83%)。结论老年、男性、RF滴度高可能是RA并发ILD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病情易反复,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抗CCP及抗RA33抗体与RF联合检测在RA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同时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Anti CCP抗体 )、抗RA3 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 (RF)在类风湿关节炎 (RA)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探讨三者联合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检测抗CCP抗体及抗RA3 3抗体 ,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类风湿因子 (RF)。共检测 10 5例RA患者、4 0例非RA弥慢性结缔组织病、3 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的Anti CCP抗体、抗RA3 3抗体及RF的分布。比较三者之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三者联合检测的结果。结果 :Anti CCP抗体、抗RA3 3抗体及RF对RA的敏感性分别为 4 2 .9%、2 8.6%、4 7.6% ,特异性分别为 96%、92 %、5 6.0 %。RF与Anti CCP抗体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2 5 ) ,与Anti RA3 3抗体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Anti CCP抗体和Anti RA3 3抗体与RF的关系不密切。结论 :Anti CCP抗体和抗RA3 3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可视为RA早期诊断新的血清学指标 ,与RF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nti CCP抗体和抗RA3 3抗体与RF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抑郁水平及其与RA疾病活动度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80例RA患者。采用健康评估问卷(HAQ)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估RA病情活动度。采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测量抑郁严重程度。依据HAQ及DAS28评分高低,分析RA患者抑郁程度与疾病活动度间的关系。结果 80例RA患者中,女性62例(78%),男性18例(22%)。患者年龄(50±12)岁,病程(5.8±4.1)年;红细胞沉降率(38±24)mm/h;C反应蛋白(14±5)mg/L;BMI(27.8±2.2)kg/m2;DAS28评分(4.4+1.3)分;类风湿因子(RF)100%阳性。RA患者中患有不同程度抑郁患者有52例,占65%。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分别为18例(22%)、20例(25%)和14例(18%)。高度病情活动组的VAS评分、BDI-Ⅱ评分以及HAQ评分均高于低度和中度病情活动组,且均与RA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HAQ与BDI-Ⅱ评分(r=0.35,P=0.001)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中约有65%(52/80)的RA患者合并有抑郁症,且RA的疾病活动度与抑郁程度间有明显相关性。临床上积极联系精神卫生科对RA患者行抑郁筛查是必要的,帮助医生慢病管理同时,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和血浆D-二聚体(DD)定量检测在不同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RA138例(分三组:早期40例,中期50例,晚期48例),鉴别诊断组143例(风湿性关节炎50例、增生性关节炎45例、结核性关节炎48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50例血浆中RF、DD浓度并进行分析,并对138例RA患者不同分期DD、RF水平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各组间关系。结果 RA患者RF、DD浓度明显升高,和鉴别诊断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RF在各期中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分期DD浓度比较中中、晚期患者DD浓度增高,和早期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F是RA患者实验室诊断首选指标之一,且血清RF浓度高低与RA病变程度分期无关。RA病人DD浓度明显升高;血浆DD水平高低对RA的诊断、分期、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ELISA)测定包括65例确诊的RA患者,51例非RA疾病对照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在内的166份血清中的CPA水平,并同时检测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结果 以6.25U/ml为临界值,CPA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64.6%,特异性为95.04%.结论 CPA对RA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R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lna toidarthritis,RA)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glu-cuse-6-phospbate isomerase,GPI)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分别对51例RA患者、4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清进行GPI抗原检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hauma toidfactor,RF)。结果GPI抗原在RA中有48例阳性,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17名,在正常人中5例。RF在RA中有49名阳性,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27例,在正常人中有6名。结论GPI抗原是检测RA的一项特异性很高的血清学指标,检测GPI抗原可能成为诊断RA患者的一个新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瑾 《江西医药》2021,56(9):1425-1427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误诊的措施.方法 对近8年来病初在我院及外院误诊的江西财经大学教职工及家属类风湿关节炎(RA) 2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误诊为骨关节炎(OA) 12例,风湿性关节炎5例,痛风性关节炎4例,化脓性关节炎1例.结论 临床工作中,非风湿免疫科医生要提高对RA的认识,熟悉掌握RA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辅助检查,分析病情要全面,打破专科思维,从而早期正确识别疾病,防止误诊漏诊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2009年新的RA分类标准从诊断未明的炎性关节痛患者中筛查早期RA并给予甲氨蝶呤早期干预治疗,通过随访进一步证实RA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和早期干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对200例未能肯定诊断的炎性关节痛患者从病史、症状和体征、血清学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等方面进行观察,完成病例剔除后,应用2009年新的RA分类标准进行评分,对符合该标准的纳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对症抗炎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氨蝶呤干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00例诊断不明确的炎性关节痛患者中有90例(45%)符合2009年新的分类标准从而诊断为早期RA。90例早期RA患者于治疗12个月后随访,对照组(45例)有20例发生骨侵蚀,5例关节症状和体征有改善,20例关节症状和体征无改善,45例无1例ESR和CRP恢复正常。观察组(45例)有2例发生骨侵蚀,ESR和CRP未恢复正常,43例关节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ESR和CRP恢复正常。结论 2009年新的RA分类诊断标准可提高RA尤其是早期RA的诊断率,早期给予甲氨蝶呤干预治疗有利于延缓疾病进展并有效预防骨侵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RA)骶髂关节改变的认识。方法:收集100例RA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X线及CT检查的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RA累及骶髂关节发生率较文献报道高,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偶有腰背疼痛症状,X线改变多以~级改变为主,病变较轻,类风湿因子(RF)多为阳性,伴或不伴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结论:RA累及骶髂关节发生率较高,故RA患者应常规行骶髂关节X线检查,以提高对RA骶髂关节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国内、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2种疗效判断标准评价洛索洛芬 (loxoprofen)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 5 0例 ,年龄 (4 8±s 13)a ,4 0~ 69aRA活动期病人 (男女不限 ) ,口服洛索洛芬 60mg ,tid× 4wk ,比较用药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用国内、ACR不同疗效判断标准评价洛索洛芬治疗R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洛索洛芬治疗RA的总有效率达 74 %(国内标准 )和 80 % (ACR标准 ) ,2种疗效判断标准无显著差异 ,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不良反应发生率 10 % ,未出现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结论 :洛索洛芬治疗R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吸附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免疫吸附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7例RA患者随机分为RA免疫吸附剂治疗 35例 (治疗组 )和非吸附治疗 32例 (对照组 )。将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流经RA免疫吸附剂 ,吸附后由肘静脉回输入体内。随访 8~ 30个月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经 1~ 2次吸附治疗 ,有效率 97% (34/ 35 ) ,较对照组 6 9% (2 2 / 3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完全缓解率治疗组 83% (2 9/ 35 ) ,较对照组 5 0 % (16 / 3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其中病史 <2年并关节功能状态Ⅱ级者 2 2例 ,完全缓解率 10 0 % (2 2 / 2 2 ) ,较对照组病史 <2年并关节功能状态Ⅱ级者 2 0例 ,完全缓解率 70 % (14 / 2 0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病史≥ 2年治疗组完全缓解率 5 4 %(7/ 13) ,较对照组 17% (2 / 1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关节功能状态Ⅲ级者治疗组完全缓解率 5 8% (7/ 12 ) ,较对照组 18% (2 / 1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免疫吸附剂治疗RA ,优于非吸附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应用超声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RA患者的大关节进行彩色高频多普勒检查,并与48例正常人的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主要对比正常人与伴随肘关节、膝关节损伤的RA患者间,积液厚度、滑膜厚度、软骨厚度与滑膜彩色血流的情况。结果正常人不显示滑膜彩色血流,而RA患者则血流丰富,呈树枝状或点状,差异显著(P<0.05),RA患者治疗前膝关节积液深度为(26.37±6.6)mm,明显高于正常人的(2.96±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RA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超声可以准确的诊断出RA患者的关节早期病变,比X线片检查更为准确迅速,为临床早期诊断RA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芪总甙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黄芪总甙 (AST)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开放性的临床试验 ,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选择RA患者 11例 ,男性 2例 ,女性 9例 ;年龄为 2 9~ 6 5岁 ,平均 (47± 14 )岁 ;病程 2个月~ 3年 ,平均 (1 8± 1 2 )年。AST的起始剂量为每日 0 6 g (0 2g ,每日 3次 ) ,若疗效不明显 ,可增至每日0 9g(0 3g ,每日 3次 )。 4周为 1疗程 ,共观察 2个疗程。在试验过程中不得加用具有镇痛、抗炎、免疫调节和肌肉松弛等影响疗效评价的中西药物。结果  11例RA患者经AST治疗 4周后 ,无效 6例 ,改善 3例 ,进步 2例 ,无明显进步病例 ,总有效率 4 5 5 % ;治疗 6周后 ,无效 5例 ,改善 2例 ,进步 3例 ,明显进步 1例 ,总有效率 5 4 5 % ;9例RA患者经AST治疗 8周后 ,无效 4例 ,进步 4例 ,明显进步 1例 ,总有效率 5 5 6 %。主要观察指标的改善结果显示 :4周疗程时 ,AST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休息痛、舌质淡和脉象细 (P <0 0 5 ) ;6周疗程时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休息痛、舌质淡、脉象细和肿胀关节数 (P <0 0 5 ) ;8周疗程时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休息痛、晨僵时间、舌质淡、脉象细、肿胀关节数和指数 (P <0 0 5 )。 8周时AST明显提高RA患者淋巴细胞的增生反应 (P <0 0 5 ) ;同时降低RA患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