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尾加压素(UⅡ)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UⅡ的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静脉血浆UⅡ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中冠脉有闭塞者UⅡ水平与局限狭窄者基本相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出现再狭窄者U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1);PTCA治疗后股动脉血浆UⅡ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UⅡ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发病,并可能在PTCA后支架内再狭窄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外周血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6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IL-6及CRP水平,与6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并观察患者术后IL-6、CRP水平变化与并发症及再狭窄发生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患者术前外周血IL-6及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发生并发症及再狭窄者与未发生者相比,IL-6及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IL-6及CRP水平变化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炎症反应及评估病情的敏感指标,其可能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联合坎地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脂联素(ADI)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影响。方法将88例入选患者作为治疗组,24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非洛地平及坎地沙坦治疗,测定治疗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和对照组外周血中UⅡ、ADI、AngⅡ变化。结果治疗组UⅡ和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t=3.961和t=2.816,均P〈0.01),ADI低于对照组(t=16.243,P〈0.01)。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压下降明显(P〈0.01);UⅡ降低(t=2.024,P〈0.05),ADI升高(t=5.589,P〈0.01)。结论非洛地平联合坎地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UⅡ水平,升高ADI、Ang Ⅱ水平。降低血压后,减轻了对ADI的抑制,减少了对UⅡ释放的诱导,提示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健民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93-109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氯吡格雷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人40例,冠心病患者125例,其中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氯吡格雷组(40例);常规治疗组(40例),分别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UA、AMI、ACS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血浆Fib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抑制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5.
陈伟泉 《现代保健》2013,(14):137-13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踝肱指数与尾加压素Ⅱ(UⅡ)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UII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1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72例健康老年人血浆UⅡ浓度,并分别测量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再根据ABI严重程度将高血压患者分为ABIO、ABI1、ABI2三组。结合UⅡ水平、踝肱指数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踝肱指数明显降低,而血浆UⅡ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血压患者血浆UⅡ水平与ABI呈明显负相关,高血压三组UⅡ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踝肱指数与血浆uⅡ水平呈负相关,提示UⅡ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尾加压素(U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药物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12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与34例健康人作对照,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UⅡ含量的变化。结果 各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U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有合并症组与单纯疾病组比较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血浆UⅡ含量增高(P〈0.01)。结论 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17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3例MS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RT-PCR检测单个核细胞中IL-17 mRNA的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浆中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在MS组和健康对照组,IL-17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中IL-17的水平一致(P〉0.05);治疗前,MS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MS患者外周血IL-17表达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IL-17可能参与了MS的发病,其表达水平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张松青  颜萍  李冰 《现代保健》2009,(20):28-29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的变化。方法毛细支气管炎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浆尾加压素Ⅱ含量及毛细支气管炎组治愈后复测血浆UⅡ含量。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UⅡ含量显著升高(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治疗后血浆UⅡ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UⅡ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检测UⅡ含量有助于判断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章伟 《现代保健》2010,(17):68-6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浓度变化及对其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检测132 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住院后第7天、第15天、第30天血清NT-pro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冠心病患者同步作心电图检查.患者均随访180天,观察此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1)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组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随访期内冠心病患者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者组(P 〈0.0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好转出院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NT-ProBNP水平开始显著降低(P 〈0.01),第7、15、30天的血清NT-ProBNP水平逐渐下降.死亡组治疗后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心衰恶化组治疗后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CHD患者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D-二聚体(D-D)的含量变化对其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检测44例AL患者初诊时及化疗1个疗程后第7 d血浆TF、TFPI及D-D的水平,并检测20例正常体检者和随访期间8例复发的AL患者血浆TF、TFPI及D-D的水平。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0 d,观察随访期间病情变化。结果 AL组患者血浆TF、TFPI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缓解组患者血浆TF、TFPI水平均较初诊时明显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D-D比初诊时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未缓解组患者治疗后与初诊时比较血浆TF、TFP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时血浆TF、TFPI和D-D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初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白血病患者血浆TF、TFPI、D-D变化对AL患者判断病情、预测复发、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研究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口服糖耐量实验 (OGTT)正常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  49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 ,支架植入前后行OGTT实验 ,分别测实验前空腹和实验后 0 5、1、2、3h的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 6个月左右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 支架内狭窄组与支架内未狭窄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服糖后支架内狭窄组与支架内未狭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在 0 5、1、2、3h(P≤ 0 0 5 )均有显著性差异。支架内狭窄组与支架内未狭窄组胰岛素浓度时间曲线面积 (IA)及其与葡萄糖浓度时间曲线面积之比 (IA/GA)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OGTT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行PCI前检测血浆胰岛素水平对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人血浆IL-18,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106例,对照组31例。结果: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血浆IL-1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心衰治疗后血浆IL-18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IL-18可能参与冠心病合并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脑钠素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钠素(brain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微粒子免疫定量检测法.检测76例CHF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BNP水平,并于治疗后2周检测61例Ⅱ~Ⅳ级CHF患者血浆BNP水平。结果CHF各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HF各组LVE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浆BNP含量逐渐增高(P〈0.05),LVEF逐渐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性(r=-0.397,P〈0.05)。治疗后2周BNP水平明显下降,而LVEF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既可作为较可靠的CHF早期预测参考指标,也可作为判断CHF严重程度和疗效以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初步经验.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4年3月收治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16例,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5%者施行PTCA和支架术.术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生活质量改善.结果:16例中管腔狭窄≥50%病变者10例,其中1支病变者5例,2支病变者3例,3支病变者2例.5例施行PTCA和支架术,1例支架置入后3个月再发胸痛,为支架内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术后症状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4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PTCA和支架术后患者胸痛复发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4例杂交技术(Hybrid技术)治疗复杂冠心病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接受杂交技术进行心肌血管化的14例复杂冠心病患者。回顾分析其治疗适应证、治疗方法及近期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接受左乳内动脉(LIMA)与前降支(LAD)吻合。6例患者先行PTCA,8例患者先行MICABG共植入支架17个。平均每例心肌血管化2.7支。全组无死亡,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14例随访2—44个月,无远期死亡和心肌梗死。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7例,Ⅱ级7例。冠脉造影共4例,支架内再狭窄1例。结论杂交技术治疗适用于高危复杂病变患者,对患者创伤小,易于接受,短期效果满意,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浓度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及死亡风险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54例AMI患者、30名健康对照者以及AMI患者治疗后第3d、第7d血清NT-proBNP水平。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0 d,观察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AMI组患者进院时血清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与AMI后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Ⅳ)呈正相关(r=0.71,P〈0.01)。随心功能分级递增,血清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随访期内发生的MACE明显增多。NYHAⅢ-Ⅳ级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NYHAⅠ-Ⅱ级组(P〈0.01)。治疗前,≤3d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治疗后第3d,4-30d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亦高于非死亡组(P〈0.05)和31-180 d死亡组(P〉0.05)。治疗后第7d非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亦明显低于2个死亡组(P〈0.01)。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与AMI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观察AMI患者早期血清NT-proBNP水平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Fas的改变以及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24例(老年PCI组),根据6个月后回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又分为再狭窄组(9例)和非再狭窄组(15例);选择同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老年患者28例(非老年PCI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sFas水平。结果非老年和老年PCI组血浆sF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浆sFas水平明显增高,且以老年组尤为明显;再狭窄组的血浆sFas水平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sFas水平明显增高;并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一步增高,且以老年人显著;再狭窄组高于非再狭窄组。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更应强调调脂、抗炎及稳定宽块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PTCA术前后血浆尾加压素II水平的临床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冠心病患者PTCA(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型术)术前后尾加压素II(UII)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UII的水平。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冠心病组血浆UII含量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CA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尾加压素II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1例先兆早产患者分为硫酸镁加硫酸舒喘灵常规治疗组119例和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组102例。观察2组孕妇用药前后雌三醇(E3)、孕酮(P)的变化及治疗效果,以及分娩启动先兆早产与E3、P的关系。结果硝酸甘油组延长先兆早产孕妇孕期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组(P〈0.01)。硝酸甘油组E3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硫酸镁组孕妇血浆中E3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硝酸甘油组及硫酸镁组孕妇血浆中P水平治疗后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先兆早产与E3水平的增高、P水平降低有关。硝酸甘油静脉注射后,孕妇血中E3水平降低,P水平增高达到治疗先兆早产的目的。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早产药物,其作用机理可能与E3水平的降低,P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研究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缓解期组30例,轻度急性发作期组10例,中度急性发作期组12例,重度急性发作期组18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检测肺功能和测定诱导痰细胞的计数及分类。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发作期组显著高于缓解期组(P〈0.01),急性发作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一氧化氮水平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有相关性。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健康、哮喘缓解期及哮喘发作期)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相关(r=0.786,P〈0.01)。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与FEV1.0%预计值(r=-0.872,P〈0.01)和诱导痰巨噬细胞百分比(r=-0.820,P〈0.01)呈负相关;与诱导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诱导痰嗜酸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分别为0.857、0.816和0.825,P〈0.01)。结论: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升高,与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相关,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内源性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无创性指标监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